《中国远征军》讲述六十年前有一支了不起的中国军队,他们牺牲得了不起,失败得了不起,胜利得更加了不起。这支鲜为人知的军队住抗日战争时期进行了中国军队的头一回主动出击,实现了战略大反攻,并且是在境外作战,把日本鬼子打得落花流水,将侵略者赶出了国门。可是也许直到今天,许多人仍然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名字——中国远征军。
本书从中俄两国的早期联系谈起,详细介绍了从俄国入侵黑龙江流域到中俄东段边界的形成、中俄中段边界的确定、俄国再度入侵黑龙江流域与中国大片领土的丧失、俄国出兵占领东北与策动外蒙古独立、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中苏两党论战导致两党两国关系破裂,以及中苏关系从缓和走向正常化、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等不同历史时期两国政治关系和重大历史问题,涉及了沙俄侵华、中俄界务、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苏外交、中苏论战、高层交往等各个领域。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帝范》——中国历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并根据现代执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王朝时期户籍赋役制度在地方社会实施过程入手,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作者认为,户籍制度是中国王朝时期国家统治与社会整合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明清时期的里甲制由以人丁事产构成的家庭为核心衍变为以田地赋税为核心的户籍系统,建立在一条鞭法下财政白银化和赋税定额化基础上的这一深刻转变,同地方基层社会发生的变迁过程互动,从而确立起一种新的“国家—社会”体制。
本书收入薄一波同志一九三七年四月至一九九二年一月问的重要文章、报告、讲话和书信、电报共七十二篇,其中多数是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这些著作,反映了作者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各个时期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是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有的在以往的工作中发生过重大作用,有的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现实的意义。 本书所收文稿,对已发表过的作了文字订正,对讲话记录作了文字整理,并经作者审定。
《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收集了作者在全国解放以后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大多数著作。除了《关于我国统一战线的新阶段和新任务》《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候》《刘少奇同志对统一战线工作的指导》写于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以外,都是一九六三年以前的作品。多数在当时发表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没有发表或者没有来得及发表的(有几篇最近才在刊物上发表)。在收入本文集的时候,凡是过去发表过的著作均保持本来面目,只删掉几段话。对过去没有发表过的著作,有的进行了整理,有的作了某些删改,但基本观点仍保持原样。由于作者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六二年一直主持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的工作,包括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这个文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期间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历史。
东汉名教之治从东汉后期开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危机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士大夫无法阻止皇权“非道”,另一方面是崇尚儒家名节的统治方式导致了世风之虚伪。面对皇权“非道”,东汉士人笃信道德的力量,发动清议运动,士风由“保身怀方”重“去就之节”转向“蹈义陵险”的“嫜直之风”。党锢事变的结局动摇了士人的名教信念,使士人由“嫜直"而“大直若屈”。汉末士人恢复汉朝统治的努力失败后,其名教理想几乎完全破灭,他们开始寻求新的社会政治理想。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至,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并援引《庄子》赋予其玄学意义,开创了魏晋“达"风,其外在表现形式是“不拘礼俗”。士大夫对社会政治理想的反思和践行,与对自身处世态度的反思和践行,二者交
《帝范》共十二篇: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为文虽短,但文辞有力而优美,展现出一代英主对人生和世界的体悟;也是一个马上争天下、马下治天下的开国君主一生经验的总结。其充满哲理性的语言,或一言中的,或一语道破天机。不但闪露着看问题的高瞻远瞩,也隐含着论理的深邃透彻。 《帝范》——中国历好的管理和统御之道。 《帝范》一书是李世民一生执政经验的高度浓缩。他曾经这样告诉太子:“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可见,他对本书的高度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本书中,他对为政者的个人修养、选任和统御下属的学问,乃至经济民生、教育军事等家国事务都做出了非常有见地的解答。 本书没有对《帝范》做出标准式的翻译,而是根据其思想内涵
从整体性视域下深化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特别是深化“三山一坡”精神即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研究,从地域、人物、事迹等方面深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为逻辑起点,以对革命精神历史形态的具体考察为逻辑展开,以在当代条件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逻辑归宿,在史论结合中展开理论分析,贯穿清晰的逻辑主线和鲜明的理论主题,实现理论阐释历史与现实、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2015年11月25日即总书记沂蒙精神讲话三周年之际,由临沂大学发起并与延安大学、井冈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山一坡”高校)等联合举办的学总书记沂蒙精神讲话研讨会在临沂大学召开。研讨会上,达成了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临沂共识”,认为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讲话是研
政治体制上的变革是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以中晚唐、五代、十国、北宋前期作为一个唐宋变革期,在这样的时空之内观察枢密院的发展变化,探讨唐宋之际中枢体制的演进。在此期间,枢密院从最初的内廷传宣之职,走向外朝,成为军政机构。人选上,从宦官独占,经历文吏、文士与武吏、武将的杂糅竞进,到文臣独揽。中书、枢密的关系经历了从宰枢合一到二府分职,二府对举文武大政格局确立。本书对以上过程做了细致的考察,但避免将制度变迁看作是直线、渐进的过程,充分注意到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多样性与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