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冲突·主义·抵制现代性》从巴基斯坦的视角探讨了阿富汗冲突,分析了巴基斯坦既支持美国,又同情阿富汗塔利班的含混政策的根源。作者里亚兹··汗系巴基斯坦前外交秘书,他在本书中考察了众多事件,并将自身的经验和视角纳入对巴阿关系的大叙事之中。
本书是结合心理学理论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尝试,也是结合理性选择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的尝试。本书的核心问题为联盟形成过程中,联盟信任是如何、何时形成的,以及形成的是何种联盟信任。本书提出联盟信任是连续谱性质,其两种基本类型为工具性信任和情绪性信任。接着本书建构了理性选择和社会认知的联盟信任形成解释模式,并指出在二者之间走中间道路和进行跨文化分析,是未来研究创新的关键。
继2005年出版《我们濒危的价值观:美国道德危机》之后,2006年卡特又出版了本书——《牢墙内的巴勒斯坦》(英文原名: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在美国社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响。 在书中,卡特讲述了中东历史和他个人与该区域主要政治人物打交道的经历,其中透露出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卡特曾以总统身份促成埃以和约,长期介入中东事务,并在2005年应邀前往巴勒斯坦观察选举,因此对中东流血冲突的根源、以阿长期对峙的症结、巴勒斯坦人面临的困境以及目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有非常深入的认识。 卡特坦言,美国政府近七年没有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致情况不断恶化;以色列如果想达成持久和平,必须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公平待遇和尊严。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色列违反联合国决议,继续占领阿拉伯领土,压迫巴勒斯坦人,推行种
《东南亚共同体建设探源》为东盟前任秘书长鲁道夫·C.塞韦里诺所著。本书关注的是一些引起争论、或者至少引起那些关心东盟、东南亚事务的人的兴趣的事情。书中通过“东盟方式”、成员国问题、不干涉问题、东盟在区域安全中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东盟与外部大国之间的关系、东盟共同体概念、东盟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等内容,使读者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东盟。
《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2023)》与往年的结构一样,由总报告、重要会议、政治合作、安全合作、经济合作、人文合作、上合与世界七大部分组成,共有19篇文章,此外附录有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大事记。2022年初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军事行动是影响欧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事件。随着乌克兰危机不断发酵,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对抗全面升级,并出现尖锐化、长期化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当今世界上覆盖地域最广、涉及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国际组织,肩负着稳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艰巨任务。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基本保持了形势的稳定,并积极参与上合组织框架下开展的各领域合作。上合组织国家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更趋紧密。本年度报告详细介绍了这些合作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并聚焦2022年上海合作组
本书是一本描述历史之作,因此它必然有历史之作的特点。这就是它必须如实地反映历史,对于中美关系史上曾经有过的种种事件,对于当事人使用的语言,我们无权更改。历史就是历史,借鉴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今天的中美友好关系。为了客观地反映历史,本书在写作时,主要依据毛泽东的文章、报告、书信、电报、他草拟的文件、制定的政策,有关历史记录,美国人士撰写的书籍、文章、回忆录,美国学者研究中国及毛泽东的文章、著作等。有些具有闻名于世的历史性的描述,本书无权作新的编撰,如实地收录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迄今已经度过60个光辉春秋。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亲自领导下,新中国外交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为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的新中国外交实践,丰富多彩。本书的作者们大多是曾长期战斗在外交第一线的资深外交官。他们以自己的亲身参与、亲眼所见,栩栩如生地写出了重大外交事件的过程、生动的外交细节、感人的外交风采,进而多视觉地回顾了新中国的外交历程,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本书既是生动的共和国外交史教科书,也是学者研究新中国外交的珍贵资料。
本书作者在外交部工作近40年,曾多次参与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第一代领导人安排礼宾工作。曾在亚洲、美洲、澳洲多个驻外使领馆任职。作者在驻斐济使馆工作期间,先后八次“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往返于斐济与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之间。特别是,作者于1990年2月至1992年8月期间独自一人在基里巴斯建立中国使馆,并坚守在那里近三年,其间所度过的艰苦生活和遭遇的独特经历,是中外外交史上不曾有过的。本书向您讲述了作者在南太平洋、美国、新加坡的外交生涯。
《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权对华建交决策为中心》由刘宏编著,是“日本研究丛书”之一。《中日建交再研究以日本田中政权对华建交决策为中心》以1972年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邦交正常化这一著名的政治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借助近年公开的一批解密文件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这一政治历史事件进行更加全面、具体、翔实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检视已有研究某些结论上的不足,也有助于把握日本政府对华角色的特点及对华政策演变的过程。
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因依论而享誉世界,关于5000年世界体系的理论则是依论的直接延伸,作为发展研究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它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弗兰克了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思想的时间局限,以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了5000年世界体系的进程和发展逻辑,从而否认现代世界体系的独特性,并指出西方正在衰落,亚洲可能重新成为世界中心。这些观点极具争议,但耐人寻味。人类中心论成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话语,也是弗兰克世界体系理论的最重要基石。他抛弃了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的研究方法,更多地关注非西方世界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困境。他向社会科学中一些既存的理论前提提出挑战,把历史社会学的批判性发挥到,开拓了视野。对于弗兰克的成就,不管是褒奖还是批判,人们都不能忽视它,尽管弗兰克也很难完全走出
本书作者在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宗教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影响以及若干重要问题作了较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泰王国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柬埔寨,东北面与老挝交界,西邻缅甸,西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南面濒临暹罗湾。面积513115平方公里,人口5660万。首都曼谷,1975年7月1日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早在汉代,“汉之译使”就途经湄南河流域,马来半岛北部前往南印度的黄支国。从汉代至三国时代,中国人已经知道湄南河流域有一个古国称为金邻国。到南北朝时,位于马来半岛北端和湄南河流域的古国,如狼牙修、盘盘、投和(堕罗钵底)等,已开始遣使入访中国。隋代有赤土、唐代有哥罗、哥罗舍分、参半等国遣使入访中国。到了宋代,湄南河流域的古国多为真腊的属国,如丹流眉(登流眉)、罗斛、真里富等,也派遣使者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中国古籍对这些古国的记述,可以弥补泰国史料记载的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满目疮痍,哀鸿遍地。在战争的废墟上,欧洲旋即陷入美苏冷战的漩涡而无法自拔。“大西洋联盟政策”作为美国冷战政策的一部分,集中反映了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起一直处心积虑,积极谋求在欧洲实施政治、经济与军事扩张的政策实质。就“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酝酿及其实践而言,美国既是始作俑者,又是政策主导者;西欧国家不仅主动参与其中,而且也发挥了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双方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大西洋联盟政策”所形成的这一政治格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确定了战后美国与欧洲关系的基本走势,进而影响到美苏冷战的全局,这种影响甚至一直延伸到后冷战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