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的飞机究竟是导弹打下来的,还是油料不够迫降爆炸的?如果是打 下来的,究竟是中国打下来的,还是驻蒙苏军或蒙古军队打下来的?当年震 撼世界的林彪坠机事件,已经过去了40年,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仍在不断关 注这段蒙上厚厚尘埃的历史,使得林彪事件至今是各大网站论坛上的一个热 门话题。一些人试图 解密 而衍生出各种揣测,甚至以讹传讹。《在大漠 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作者(孙一先)作为中国驻蒙外 交官,曾亲临林彪坠机现场,曾亲自参与中蒙关于坠机事件的谈判,曾奉命 独自回国向周恩来汇报现场情况,并曾与军方负责人共同分析坠机原因。作 者在《在大漠那边(亲历林彪坠机事件和中蒙关系波折)》中以林彪坠机事件 重要的当事人身份,解开了林彪坠机事件的层层疑团。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历史作了概要的阐述,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演变过程的梳理,阐明 东南亚 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把东南亚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变动相联系,同时打通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其历经曲折、演变至今的发展轨迹。从中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鉴古知今,大致理解当今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作为教材,本书的特色之一,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东南亚的对外交往进程,主要体现在本书始终立足于东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关照,从而超越传统东南亚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视角,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本书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现实主义论述的开山之作。作者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二次大战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作用,国家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本书在回顾权威和主权概念之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国际关系中的新概念 关系等级 ,认为国家之间会形成社会契约以将主导国与服从国联系在一起。*终形成的等级制将对各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国际冲突与合作的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该书主要着眼于美国领导下的当代世界的等级制,作者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功能与政治秩序的局限性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将 等级 这个概念重新带回了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外交的本质》以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为基础,探讨了外交的本质和永恒特征。作者将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外交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流、代表和国际社会的再造。他们主要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一,外交是一种国际社会的制度而非单个国家或其他实体的制度;二,从跨历史视角看,作为国际社会主要制度的外交构建了政治实体间关系而非国家间关系;三,从抽象的层次看,外交是联结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的媒介,正是这二者间的不同平衡令外交的形式呈现出时空差异。
本书介绍了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海外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重点从包含领域、指涉对象、参与主体、十道防线四个角度,阐释了全域全向多元立体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模型的内涵;并从制度建构、建构要点和运营方案三个角度给出落地方案。同时,本书列举了大量海外利益保护案例,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基本信息 书 名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论述摘编(普及本)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 者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著 出版时间 20200101 I S B N 9787507347579 定价 46 开 本 16开 185*260 装 帧 平装 版 次 1 字 数 151 (千字) 页 数 282
本书特别邀请了一批资深学者和前联合国高级官员共同考察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全书集中探讨了联合国在努力解决国际关系中存在的那些持久而艰巨的问题时所发挥的各种作用,这些问题具体涉及国际安全、裁军、人权、国际法、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为了给读者展示一个全方位的联合国,本书不仅着眼于联合国丰要机构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安理会、联合国大会、秘书长办公室),而且也关注包括一些联合国专门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联合国体系的运转情况。
这套丛书,试图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以及新发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这“两个格局”的高度,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的特殊时间节点,从不同角度和维度,全景式、大视野认识 安全。 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纵论500年来兴衰沉浮的大国群像,探讨战争与大国兴衰的关系,归纳大国崛起的一般规律,细究美国、苏联和日本等 的成败轨迹,以求 兴衰看大国,唯望历史的大致回响为读者了解过去提供些许参考,服务于践行总体 安全观,为 安全建设略添助益。
......
本书 明确地提出:大战略不仅适用于战时,也适用于平时,只要一国有其根本的政治目标,就应当有为之服务的大战略,就大战略而言特别重要的是,无论在平时还是战时,都须争取实现目的与手段之间深思熟虑的平衡。保罗·肯尼迪本人撰写的纲领性的 章尤其具有理论重要性。同等重要的是,本书还组合了迈克尔·霍华德、约翰·H.埃利奥特、阿瑟·费里尔、埃利奥特·A.科恩、康多莉扎·赖斯等 战略史家的相关论文,大战略研究的时空范围开始大为扩展,从传统的欧洲到 ,从古罗马和现代初期的西班牙到当代的美国和苏联。大战略的理论思想因此 为充实、精细和具有说服力。
2020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努力为国际社会带来新贡献、新作为、新动力、新实践、新担当。本书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国际问题专家左凤荣主编,以历史和现实的视角,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全面展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深入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何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外部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更好外部条件,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世界与中国大发展之间的碰撞与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