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实力的迅速提升,美国长久以来拥有的全球优势地位受到了挑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历史,对理解当下中美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修昔底德在书中指出, 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 ,艾利森将此定义为 修昔底德陷阱 。 本书聚焦崛起中的中国对于美国及全球秩序的影响这一问题,对历史上 16 个崛起国与守成国进行全球竞争的案例和战争场景进行分析,指出中美之间的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认为,修昔底德陷阱是一个结构性压力,在现今中国和美国都提出让各自的国家 再次伟大 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妥善处理在关键领域的利益分歧,可避免灾难性战争的发生。同时,作者在书中还为中美如何避免发生战争冲突提供了 12 个具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史上的著名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更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为深远的大国竞争之一。自 冷战总设计师 乔治 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 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 遏制战略 新的内涵和手段。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 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 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 新面貌战略 灵活反应战略 缓和战略 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 1982年,本书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战略在冷战末期的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战略选择路径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悠久的系谱。在这个经常被相互竞争的方法论所撕裂的领域,本书主编戴维 莱克和罗伯特 鲍威尔从众多理论中提取出已被接受和尚有争议的知识精华。与本书其他撰稿人一道,他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视角,该视角始于一个简单的洞见: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希望解释行为体所作的选择 无论这些行为体是国家、政党、族群、企业、领导者还是个人。 这一综合方法提供了三方面的新好处:首先,将行为体的战略互动作为分析单元,而非特定的国家或政策;其次,这些互动现在被有效地组织进分析方案,概念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三,针对何为分析这些互动最富成效的手段设定了一系列方法论的 赌注 。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对理论的实用主义应用得以适用于无数具体案例。 对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和学生、经济学家以及政府
本书利用哲学和社会理论,发展了一套将国际体系视为社会建构的理论。该书描述了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发生结构变迁的四种驱动因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约束,并将这四种因素同资本主义和民主在西方康德文化出现中的作用联系在一起。
1990年,约瑟夫 奈首次提出 软实力 概念,传统国际政治领域的分析框架就此改写。他让我们认识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成功不仅取决于谁的军队能胜,也取决于谁讲的故事更吸引人。一国的实力不仅包括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来胁迫或收买他国的硬实力,还包括依靠自己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方针来吸引他国的软实力。随后,这一概念不仅被纳入美国一些重大外交政策的考量,也从此走向世界,转变了全世界人民看待权力的视角。 本书收录了三十多年来约瑟夫 奈对中美这两个大国软实力发展状况及其如何影响中美关系走向的审慎观察。他见证了两国在科技、经济、军事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同时也目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风险以及大流行病等跨国性挑战的升级。他深刻认识到,两国当前的深度相互依存,意味着中美对抗必然导致两败俱伤,但紧张
隐喻是人类了解周遭世界一个最基本的方式。本书全面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存在的隐喻,考察了国际关系理论主要范式中的隐喻表达,如现实主义的权力隐喻、安全隐喻、博弈论隐喻等。作者指出,在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中,大多数术语、概念和分析工具在本质上都具有隐喻性质,隐喻也是我们了解和认识国际事务领域的政治家和决策者界定问题和制定政策的参考因素之一。到目前为止,对国际关系理论中隐喻的探究成果较少,也相对零散,本书将隐喻作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要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本书为政治学辅导教材。本书的编写以目前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主流权威教材为基础,对初学者了解国际关系专业、跨入国际关系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志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年轻学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出版近十年来,本书一直作为考研教材而得以长销,考虑到国内国际形式变化较大,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更新,为与时俱进遂进行改版。第一版共收录554个词条,本次再版修订了118个、新增28个,改版幅度较大,同时更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漏,同时为读者检索方便,还特意增加了音序目录。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希望听到更多的中国声音。
亨利基辛格为20世纪著名的美国外交家、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重建的世界》为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的博士论文,集中研究了1812年俄国击败拿破仑后世界各国为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所做的努力,尤其关注外交的局限性和国际稳定的要素;聚焦于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雷及其对手奥地利外长梅特涅,阐述了他们在乱中求稳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卡斯尔雷平衡各方势力,协商出有助于维持稳定的条款,梅特涅则使终决定合法化。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中分析了两人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各自国家不同的关注点以及因此造成的外交局面,实际上也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 基辛格创作《重建的世界》时,正值二战后欧洲分崩离析之际,他希望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秩序重建的分析,引导读者从历史中为现在寻找解决方案。
13 14世纪,蒙古统治下的元朝和伊利汗国关系密切、交流频繁,这一时期中国文明对伊朗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聚焦蒙元时代中国西迁伊朗的移民群体,以及元朝和伊利汗国之间的使者,考察他们为中华文明西渐所做的贡献。同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物质文化在伊朗的传播,揭示出中国文明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 中国制造 为改善古代世界人民的生活贡献了巨大力量。
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沟通长期以语言为承载,国际政治的话语武器与修辞策略深刻影响着大国战略竞争的过程与结果。新时代讲好 中国故事 需要遵循战略叙事的构建规律,合理运用不同叙事策略传递战略意图,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本研究通过借鉴与整合社会心理学、政治语言学与外交沟通理论,致力于回答 叙事何以塑造政治 这一学理问题,对大国战略竞争的叙事生成、投射与变迁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理基础,从学术史角度梳理了古希腊以来叙事研究的思想流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可信修辞的逻辑论证、可信度与情感感染三原则,也为现代叙事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第二部分聚焦叙事机制,分别探讨国际话语隐喻投射,战略说服、框定与记忆机制,以及政治情感绑定与话语动员机制。第三部分为案例研究,基于话
方法的学习是素质培养的核心环节。本书是专为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撰写的方法教科书,从哲学理念、学科方法和研究设计三个层面,对如何 认识 世界、探索未知和实现创新的路径,实证研究和非实证研究的主要学科方法,以及学科定位和研究的具体步骤,进行了从宏观到微观、从认知到实践的系统介绍。 基于方法论的视角,本书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什么是国际关系研究和怎样进行研究,结合实例阐释了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形式模型与博弈论以及诠释学方法的应用原理与规则,并且详细说明了论文写作的规范与要求。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习者更顺利地步入学术研究阶段。
模拟联合国 与联合国诞生于同一时代,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青少年教育形式之一,成为国际青少年交流的重要平台。 模拟联合国 活动由参与者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按照联合国会议的规则流程讨论国际热点问题。青少年学生通过对世界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辩论及商讨解决方案,能够增进研究能力,开拓学习潜能,加深对世界的认识,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为成长为 未来领袖 奠定坚实的基础。 《造就未来领袖: 模拟联合国 外交策略与技巧(第二版)》系统介绍了 模拟联合国 活动的基本知识与训练策略,包括 模拟联合国 的起源和基本概念,参与活动需要进行的学术准备, 模拟联合国 会议中的具体程序、规则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对会议准备、会场发挥等环节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造就未来领袖: 模拟联合国 外交策略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1944年到1946年是20世纪的转折年代,国际上冷战的疑云不断聚集,国内国共两党关系处于从合作到破裂的紧张状态。当此之时,美国政府先后派出的赫尔利和马歇尔两任特使在调处国共关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本书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牛军的代表作,作者利用大量档案资料、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及其走向失败的原因,从中可见国、共、美国、苏联四方的复杂互动,国际形势对国内政局的影响以及国内政治力量对国际形势的反作用
本书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在美国外交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就美国与国际制度这一主题,即美国擘画、构建、改革及维护国际制度的诸多方面进行专题性研究,辑录论文十余篇,主要分为美国与国际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安全制度及其他制度安排等板块,剖析美国因主导国际制度而获得的霸权利益及在改革国际制度方面表现出的诸多问题,并进一步从历史脉络出发,揭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秩序变革的必然性与应然性,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且具有现实意义。
西方普遍认为,美国应该在全世界传播自由民主、培育开放的国际经济,并建立国际制度,按照美国的形象重塑世界,这样世界会更加安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美国因奉行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终成为一个高度军事化的国家,不断进行破坏和平、损害人权、威胁国内自由价值观的对外战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诸多麻烦。 本书作者米尔斯海默认为,自由主义霸权 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奉行的外交政策 注定要失败。他指出,民族主义和现实主义会约束美国在海外的自由主义霸权政策,美国采取更为克制的外交政策更有意义。《大幻想:自由主义之梦与国际现实》是一部清晰而引人注目的作品,对于学者、决策者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未来感兴趣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