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
2013年3月23日,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学院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同年10月,总书记又在不同场合分别强调,要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此时“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首先,它富于戏剧性。这是一本生动的传记,讲的是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一个美国最的战区指挥官之一。他本可以成为像欧洲战区的布莱德雷或者巴顿那样的人物。可是,由于他的中国经历,他被派去处理那里的危机。 然而本书并非只是快节奏地叙述笼罩在悲剧阴影下的纷繁事件。隐藏在这个战争故事后面的是长期以来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这是个堂吉诃德式的努力,但是屡败屡试。 但这本书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是部的历史著作,作者是一位自信而又熟悉这种艺术的大家。巴巴拉·塔奇曼主张把历史看做是具有可读性的故事,在这一点上她畅所欲言、深刻,并有广泛说服力。对她来说,关键的是人们的感受
本书是介绍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入门教材,其重点在于说明国际关系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应用程序。为了增强内容的实用性,本书注重运用国际关系研究实例作为示范来说明有关概念、原则和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深入体会国际关系研究中科学方法的本质,提高其研究的科学性。
美国历任总统自1987年以来发布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涵盖了冷战末期、冷战结束、“9·11”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等重大历史阶段,见证和反映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以及美国在新形势下未雨绸缪、投子布局的动态过程,是我们系统研究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最重要和最的官方文献。本书以1987年以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系列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本研究等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努力构建宏观立体视角的研究框架,力求深入认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精髓,了解其演进脉络并把握其规律和变化。相较于当前该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本书开拓性地将文本解读的政治学和战略学视角相结合,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进行了细致而系统性的考察,有助于分析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走向和潜在规律。
中、日、朝三国同处东亚地区,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相互往来。古代中朝之间的交往,从中国商周之际的箕子入朝鲜算起,至今已有3000年历史;而中日之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吴越一带的中国先民就可能有从海上来到日本列岛的,徐福东渡的传说即是先秦秦汉之际中国人渡海移民到日本的一个缩影,而汉光武帝赐金印于倭王,则是两国政权有确切往来的开始。 从中国的汉魏至明清,古代中、日、朝三国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东亚三国的努力和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古代东亚地区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我们已在和平与发展的风月里生活了很久,我们希望生活永远照常。但是,善良的愿望,真诚的向往。终安不能安排历史。资本国际大循环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带来了和平与发展。随着资本国际大循环出现障碍,和平与发展的根基正在销蚀。时代在变新帝国主义时代已经降临。新帝国主义是对旧殖民主义的复归,经济接管、政冶代理、军理控制是新帝国主义的政策,西方非西方的文明冲突将成为时代的主题。暴风雨就要来了。 天不变道亦不变,天变则道亦变。 我们如何面对新帝国主义时代?我们的未来在哪里?问题还要由我们自己来回答。
《胜利在1971: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纪实》全面、客观、翔实地记录了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的台前幕后,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时国际政治关系与世界格局,将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与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复杂错综的外交斗争淋漓尽致地摆在了读者面前。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还有惟妙惟肖的秘密细节,气势恢弘,视野开阔,内蕴深厚,丰富可读,是研究和了解新中国外交史的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堪称纪实文学的精品。
《大家》MOOK由“甲骨文”和“腾讯?大家”合作推出,志在为读者提供“价值、常识、人文、美感”的阅读内容。本《大家》MOOK的主题是“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长久以来,很多人认为邻居间是熟悉友好的,但中日这两个一衣带水的邻居从近代开始就冲突不断,是彼此的误解太多才造成理解上的错位?这次,《大家》邀请了长期生活在中日两国的文化人、媒体人,以更宽的视野、更深的思考来看现在的中日。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转型研究》分为部分。第壹部分,从理论上研究外交转型的发生机理,提出决策者双层认知与外交调整的分析框架。第二部分,从宏观上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1世纪初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起因、过程、特点进行考察。第三部分,从微观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具体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效果进行分析,诸如中国国际军备控制政策演变,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与参与的演化,中国保护境外公民权益政策的演进等。
孙平化先生是中日友好协会第三任会长,于日中关系举步维艰之时,以至诚之心,同众多先驱挺身搏击于历史大潮,直至日中邦交正常化,为两国许多人士熟知。 本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孙平化会长自1952年艰苦开拓时期至1997年去世时的、参与日中交流的亲身经历,是他在艰难曲折中致力日中关系的生动写实,折射出日中现代史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