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自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作为当今世界*的区域安全组织,北约一直在国际安全秩序建构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自建立伊始,北约就一直是欧美各国谋求政治与军事优势的冷战平台。冷战后的北约实际上正在着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国际关系规则,正在有意无意地改变国际安全走向。因此,对于冷战后的北约及其未来走向的认识,不仅直接关系到北约自身,实际上也关系到未来欧洲安全秩序建构乃至国际关系全局。《北约志》正是在充分总结冷战时期与后冷战时期北约各种联盟理论、防御战略、组织机制、力量构成、军事实践等基础之上,通过种种外在现象的研究,深入发掘并总结北约的发展和演变规律;通过对北约全程式的历史解读,揭示北约在当前欧洲安全建构乃至国际关系格局中发挥作用的特点,发现并探究北约遇到的各种难题,在
本书对百年来苏联/俄罗斯与中东国家关系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深刻反思了其中东政策的得与失,揭秘其中东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探讨了这些政策背后的指导思想。书中有不少作者个人的见闻和感想,特别是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颇具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相信本书有助于中文读者深入了解俄罗斯中东政策的的历史脉络、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幕僚团队中的法定组织,自1947年建立至今,始终在评估、规划、统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过程中占据独特地位。本书从组织行为模式理论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70余年的发展历史,探讨该组织在美国长期调动国内各类资源、回应国际政治格局变动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与该国政府长期所秉持 首要地位 国际战略之间的关系。
《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精选海外学界研究中国问题专著,作者大都从中外文化比较的广阔视野出发,对史料具有充分的掌握和独到的分析,其视角敏锐、新颖,虽为一家之言,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想更深入地认识、了解、研究中国,值得一读。
《蒙古诸部与俄罗斯(17-18世纪)》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包括:17世纪初漠西蒙古与沙俄建立关系;喀尔喀部与沙皇俄国;噶尔丹时期清政府对蒙古人的攻击卫拉特与沙俄关系;18世纪卫拉特人的抗清斗争以及俄卫关系。
作者利用国内外已解密档案文献,分析中苏同盟的内在分歧及其结局:一是毛泽东、赫鲁晓夫与1957莫斯科会议以及中苏为实现的军事合作;二是炮击金门引发的苏联反应和中苏分歧;三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及苏联的反应;四是中印冲突以及中苏分歧公开化;五是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分析。 附录四个大档案及外国人名译名对照表。
《冷战的起源: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转变》主要论述了冷战的思想根源、冷战在欧洲的起源和在亚洲的起源情况,并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决策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冷战形成的最初起因,对冷战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书介绍了冷战格局在亚洲的转型,即中苏结盟及其带来的远东格局的变化,重点为中苏高层之间在建立同盟问题上的博弈,同时对于中苏结盟之前苏联对我国新疆的政策,中苏结盟的经济背景及苏联对我国的经济援助,以及受到《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影响的对台作战问题和朝鲜战争问题都有所涉及。本书还附有大量有关苏联对华经济援助、《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过程和条约文本的解密档案,是了解中苏结盟全过程的珍贵史料。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古巴战争,又名“98灾难”或美西战争,在西班牙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场1898年爆发于美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使西班牙失去了古巴、菲律宾等后几块海外殖民地,继而导致了没落的日不落帝国被迫觉醒。19世纪,随着科技进步和“言论自由”法公布,西班牙的报业快速发展,陆续出现了不同出版周期和不同政治倾向的报纸和杂志,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文献。 《西班牙新闻视角下的美西战争》选取了1898年的6份日报(《公正报》,《马德里先驱报》,《先锋报》,《自由报》,《巴塞罗那日报》,《社会报》)和5份杂志(《布兰卡杂志》,《白与黑》,《伊比利亚漫画》,《西班牙与美洲漫画》,《伊比利亚美洲画报》),从各个出版物面对战争的态度,各个出版物面对西班牙和美国政府及军
本书以一战前暗流涌动的欧洲大国关系为背景,以“海上制衡”现象为中心,生动展现1888—1914年德国针对当时的世界海上霸主英国的海军扩张史,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或机制导致一个大陆强国选择扩张海上军事实力来制衡头等海洋强国?本书详细剖析德国在不同内政外交情境下海上制衡行为的变化,探究其海军扩军的复杂处境和《舰队法》的发展历程。
《全球治理:多元世界的秩序重建》一收入作者论文12篇,针对当今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其一是世界格局与国际体系,重点讨论冷战后世界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国际体系的延续与变化,国际体系中大国行为及其对世界秩序的影响。其二是治理。在全球层面,主要分析全球治理的基本态势,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治理遇到的重大挑战;在地区层面,通过对欧洲和东亚地区合作的比较研究,提出多元地区治理模式的观点。其三是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中的作用,主要讨论中国作为维护者、建设者和者参与国际体系变革实践。
借助外人眼光观察封建中国,近来已蔚成读书界的热门之一。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有个“哑铃式”的现象:一头是西、葡、意等国传教士对明代中国的大量报导,一头是欧美各国来华人士对晚清社会的丰富记述,惟独自清朝创建迄嘉庆年间,也就是所谓清代鼎盛时期这一段,空白很多。其实,就在乾隆当国时期,曾有一个庞大的英国使团航海而来,在历时两年的访华期间,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本书就是使团负责人之一斯当东综合这些资料后的合成之作,以西方人的目光,对大清帝国盛世时代的中国社会,作了面面俱到具体入微的观察,出版后轰动世界,从此成为西方汉学家论述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最的资源和依据。这次重印,又采用丰富的图象资料与译文相配,使读者在图文的相互动映中,获得更加形象生动的感受。
本书辑录了犹太科学家及思想家爱因斯坦论述犹太人问题的41篇文章,并将摩迪凯·开普兰、卡尔·波普尔、波兰尼、弗里德曼等犹太思想家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文章作为附录。全书分为三辑:犹太人的理想与犹太人问题、念犹太先哲与师友、我的世界观及其他。 犹太人问题不仅是犹太裔思想家和犹太人自己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爱恨情仇、信仰、自由平等与正义和平。
本书不是对1840年代至1940年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全面研究,仅选取百年间各个时期的重要事件的掌控者或参与者,以其行为和言论所呈现出的对外视界加以阐论,探视各个时代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在各自所处时代允许的条件下对外部世界产生了何种程度的认知。
前后延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是人类历史上影响非常深远的大国竞争之一。自“冷战总设计师”乔治·凯南首次缔造遏制战略以来,它成为了冷战中历届美国政府处理美苏竞争的指导性战略。并且,保罗·尼采、艾森豪威尔、基辛格等杰出的大战略家在不断赋予“遏制战略”新的内涵和手段。这一嬗变过程在冷战史学巨擘约翰·加迪斯的代表作《遏制战略》中得到了全面透彻且视角独到的分析。 该书视野宏大,是一部经典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杰作,并且在大战略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建树。加迪斯从战略的目标、对威胁的认识以及实现战略的手段三个方面,对遏制战略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历史研究揭示了“新面貌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缓和战略”等各种不同版本的遏制战略的实施效果及优劣。 1982年,本书版问世。2005年该书出版增订版,补充了版中缺失的遏制
约翰·米尔斯海默提出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学说是近年来在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界表现得异常活跃、备受瞩目的理论成果之一,引起了广泛的学术争议,充分体现了该理论所蕴含的深刻影响,彰显了它所提研究议程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米尔斯海默在结构现实主叉的分析框架下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理论,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流派自摩根索经典现实主义和沃尔兹新现实主义问世以来最为重要的理论发展。从学术层面看,进攻性现实主义颠覆了沃尔兹现实主义的权力观和战略观,在理论分析上独树一帜;从实践层面上说,进攻性现实主义是美国部分精英层的国际政治观的集申流露,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一种美国精英思潮对中国国际角色和中美关系本质的理论分析,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做些必要而深入的探究必然有助于在理论认识与战略思想上更多地洞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