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遴选了34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文章,编著成这本个人文集。本书的五个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涉及各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侧重勾勒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创新历程,旨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确保能源安全。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天然气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会进一步加强。本书在梳理国际、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贸易引力模型、混合互补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围绕产、销、供、储、运等全产业链条主要环节,探讨天然气市场安全的影响因素、体制机制改革等,对于统筹能源市场改革发展和安全,不断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立足于人口老龄化与数智化时代背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剖析了当前我国居家养老面临的问题,研究了居家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评价了当前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出了提升居家智慧养老服务质量的政策建议,这对于通过整合信息技术和养老产业资源、加快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感具有较高的价值。
全书由5章,共20篇论文组成。本书是作者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以当代中国的 三农 问题为主题,遴选了20篇公开发表的论文,编著成这本个人文集,作为作者探讨 三农 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内容涉及当代中国(自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土地政策、农业政策、粮食政策、农田水利政策,以及水利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等政策演变和历史。
本书总结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的经验,探讨城镇化和改革新形势下户籍制度改革的路径、方法、措施,围绕“以人为本,自由迁徙,公平待遇”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改革统筹协调、改革成本分担和改革法制保障推进机制,分类分步骤推进户籍登记迁移制度、城市福利保障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二战启示录:铁血人物》主要介绍了数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的人物,其中既有运筹帷幄的战略家,也有身先士卒的名将,还有神出鬼没的间谍、巧舌如簧的说客……考虑到亚洲战场,特别是中国战场的特殊性,作者并没有介绍中国方面的风云人物,但仍介绍了陈纳德等在中国作战过的将领,以飨读者。
《中国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研究》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批准号10AZD021)的结项成果,抓住了"中国民生问题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个主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展开研究,从而为民生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视角、方法和范式。本书选取了当下人们最关心的"收入分配""劳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六个问题进行研究,为六大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理论、实证资料和数据,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民生问题解决的必然路径。本课题在研究民生问题的同时进行了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关系的研究,为发展社会事业、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了理性思考和科学论证。
《山的那一边》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山的那一边》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本书稿以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在界定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作用的机理的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向日常生活回归、苏联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国外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批判、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的历史五部分内容,回顾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前(1949-1978)、经济建设为中心(1978-2000)、和谐社会建设期(2000至今)三个阶段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建设。 本书稿还侧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领域意识形态的状况:取得的经验、成绩,存在的负效应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意识形态表征的形态,提出从话语、文化、传播、执政能力等多视角切入,从流行话语和媒介话语中剖析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从视觉文化、后现代文化及流行歌曲中抓住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