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课题,也是费孝通一生的研究课题,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就这一主题在我国各地进行调研考察,提出了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策略,相关思考和成果贯穿在他不同时期的著作和文章中,影响巨大。 本书选辑文章四十余篇,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现费孝通中国城乡发展道路的思想,由中国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中国城镇与乡村的关系、中国区域发展的设想四大部分构成。其中,经济区域开发、重开 丝绸之路 ,重建东方大港等方略部署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贯穿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全部工作中的 重中之重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是读懂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起点,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现状的逻辑原点。本书分四章,分别从悠久的中国农业文明、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中国农村巨变、新世纪以来中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梳理了中国农业在各历史时期的发展、面临的困难及政策举措。全书架构清晰、分析客观、数据翔实、史料丰富,在有限的篇幅内用尽量大众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一幅中国农业发展的长卷。从源头为读者释义中国农业发展的脉络及目前发展状况,解答了中国 三农 问题为何关系国家发展、经历了哪些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安徽小冈村冲破了重重阻力,实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全国农村全面推行小冈村的这一伟大创举。这一改革,解决了九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使他们逐步走上了小康路。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三农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严重阻碍着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严重阻碍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形成和推进。从此,农村出现了 空壳村 问题,两极分化问题,贫困问题,农民工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妇女问题,土地抛荒问题,土地碎片化问题和养老问题等等。但全国一直有一批坚持集体化道路的村庄。还有一部分村庄,在经历家庭承包责任制,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生产关系又重新进行了调整,把承包到户的土地收拢起来,实行土地集体所有,集中经营。集中公共资源办大事。河
2017年7月由民政部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西南财经大学:老龄化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西南财经大学召开。《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是从研讨会提交的120多篇论文中精选的文章,代表了我国这一研究领域的新发展和新研究动态。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内容涉及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研究、低生活保障制度与精准扶贫研究、社会救助与反贫困策略研究、社会救助实务与案例研究等方面,既考察和梳理了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又分析了新时期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略,对中国当前社会救助改革发展与精准扶贫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兜底与脱贫》可供机构、公共政策研究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的相关人士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师生的专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龄化和少子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老年人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现象的不断加剧和城乡社会的快速变迁,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农村人群面临更加复杂的现实问题与支持困境。本研究以此为背景,通过大样本定量研究和深入实地的定性研究,从点到面地探究和分析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在社会保障服务和政策支持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对留守人口群体面临的突出严峻问题进行宏观把握,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行动建议,进一步推动留守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爱与保障。
《中国老年收入保障体系研究――基于底线公平理论的视角》由梅哲著,本书沿着“理论――制度――政策”的思维逻辑,以“底线公平”理论为视角,在理论层面上探索树立什么样的“公平”理念;通过梳理中国老年收入保障
本书是一部理论、历史视野均极为开阔,分析深入,新见迭出、结构严谨的城市学研究论著,现由学者陈剑峰教授等译出。 全书分“构想城市”、“经济与城市”、“城市的分化与差异”、“公共文化与日常空间”和“城市政治与城市干预”等五个城市学的关键问题,选入国际影响的论述,全面呈现了目前国际上关于城市文明的经验与城市理论的成果。 本书的目的是找到更多的互通有无的新思路,这些思路存在于经济想象、富有文化差异和创造力的全球化以及通常被忽略了的政治行为之间的汇流中。这些分流与合流处恰恰是城市经验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第三个千年重新认识城市的新开端。
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关系到地方政府、当地农户及开发商,甚 至还有旅游者等多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平衡,若是处理不 好,各方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害。农户是传统村落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其保护开发过程中主要的参与主体,农户意愿与行为响应对传 统村落的开发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利用具有重大影响。而当前传统 村落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违背农户意愿、忽视农户权益等问 题,严重影响了农户的参与意愿和行为,进而影响了传统村落开发 保护的效果,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进程 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农户有哪些不满意?为什么不满意?传统 村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农户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影 响农户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构建基于农户满意的传 统村落保护开发的管理机制?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传统村
本书是作者为纪念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30周年,遴选了34篇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文章,编著成这本个人文集。本书的五个部分内容基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涉及各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与实践的许多热点、难点问题,侧重勾勒改革开放40年的制度创新历程,旨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男女平等在国家意识中无疑具有合法性,但文化规则造成的社会性别差异已经深刻地内化,在理论工具缺乏,理性认识不足的前提下,光有对性别平等的一般愿望是无法识别性别不平等的,在性别不平等基础上所建立的平等规则,很难保证不是对女性的另一种不平等。而从 照顾 女性出发的规则考虑,也很难避免不是对女性权利的歧视性对待。李慧英、刘澄主编的《社会性别与公共政策(之2)》特别坚持用社会性别方法,分析政策、法律、观念和行为,提高现行政策和机制促进性别平等的能力。值得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的教师阅读和传播。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 历史进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骄 人成就,但伴随改革开放这股巨大 的历史洪流,也隐藏着危机与挑战, 付出了一定的道德代价与发展代 价,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系统地认识 道德代价问题。由吴灿新等著的《道德代价论》运用 一般与特 殊、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方法,通过对“代价”、“社会代 价”与“道德代价”诸概念的厘清,对 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道德代价思 想历程的考察和梳理,全方位地展 开对道德代价问题的探究,内容涵 摄道德代价的含义、本质、基本特 征、主要类型、基本规律、基本价值、 基本历程、基础、根源及道德代价降 低的途径、方式、机制等,特别是重 点探讨了道德代价与改革开放、市 场经济、现代化建设、发展伦理的内 在联系,是我国当下部全面系 统研究道德代价问题的论著,
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而此时身处浙北山区的浙江省安吉县在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从获得国家首个生态县,到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立县”纳入奋战纲领,再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安吉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越来越高,路径越来越明晰。本书围绕“美丽中国的安吉实践”这一课题进行理论研究,其中主要是安吉多年来建设美丽乡村所取得的经验及成败得失的自我总结。它对“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当前全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工程来说,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