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号传递与信号解读是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者将信号博弈模型引入外交分析。近年来镜像神经元理论、交叉学科和叙事分析等新视角不断涌现,同时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法、过程追踪、大样本统计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知识生产。本书通过梳理繁杂的文献脉络,对国际信号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部分从学术争鸣角度以点带面地勾勒信号理论谱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 国际柠檬市场 问题,主流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路径,就廉价信号可信度、决心信号展示与声誉信号感知等议题展开辩论。第二部分聚焦睦邻外交的信号传递问题。和平崛起大国通过传递安抚信号展示善意,然而安抚信号与威慑信号之间的张力制约着睦邻信号的可信度。第三部分探讨 面对面外交 中的廉价信号机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 一带一路 建设研究重大专项课题的国别研究报告系列成果,集中汇聚 一带一路 沿线支点和重点国家埃及及中埃关系全面系统研究的综合性著作。编 基本国情研究 ,包括埃及的综合国力、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政治生态、民族宗教、对外关系等方面国情的具体阐述;第二编 重大专题研究 ,系对埃及中长期发展战略(埃及2030愿景)、重要城市及影响力、营商环境以及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重要专题的着力考察;第三编 中埃关系研究 ,主要就中埃双边关系的历史与前瞻、埃及的中国观及对 一带一路 的认知、以及 一带一路 共建下两国在投资经贸、农业和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展开纵深研究。 地处亚非两洲结合部的埃及是文明源远流长、规模与国力前居的非洲与中东大国,又是与个新中国建交的非洲与阿
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活动猖獗的国际恐怖主义遭到重击。伊拉克和叙利亚相继收复被 伊斯兰国 占领和控制的众多城镇与大片土地;中国和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反恐斗争成效显著,区域内十分活跃的恐怖主义活动受到极大遏制;国际反恐合作也不同程度地取得进展。不过,从全球来看,恐怖主义仍是威胁国际社会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 为进一步加强对国际恐怖主义的研究和资料工作,宁夏大学组织力量对国际恐怖主义进行系统梳理,记录国际社会的反恐措施与政策,跟踪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斗争的发展态势,以期为国家相关部门、机构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为研究者提供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领域的扎实基础材料;对普通读者深入了解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斗争有所帮助。
《美利坚帝国》 本书彻底颠覆了美国例外论,以大胆的、全新的全球视角来看待美国的历史。论证美国和其他西欧国家遵循了类似的发展轨迹,走上帝国扩张道路,成为全球化力量的中介。 作者以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分析美国历史。在早期全球化阶段,欧洲军事-财政国家陷入扩张危机,引发英属北美殖民地的革命,美国是帝国殖民的产物。 在现代全球化阶段,美国和欧洲诸帝国一样,困扰于国族建构、民主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动荡纷争。为了转移矛盾,美国逐步侵吞加勒比和太平洋的诸多岛屿,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成为帝国列强之一,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重现了欧洲的帝国主义。 在二战后的后殖民全球化时代,民族独立浪潮冲击全球,终结了欧美帝国罪恶的殖民时代。 本书是一部全景式著作,视野开阔,又有丰富的材料,作者以比较史学的方法指出
本书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和经验、贡献和意义、战略和启示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参与,中国的维和外交正面临从建设性参与向性参与的战略转型,其基本路径是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中国联合国外交的重点和亮点,并将在中国与联合国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性与全球化问题,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性问题。基于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对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与使命的理解,始终关注现代性、全球化问题,关注我国及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问题。 而本卷则就以全球化问题、中国化问题、现代性问题、海外译稿等为主题,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的主题,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现代性危机、文化进步主义、文化全球化、文化危机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该书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本书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处境、需求与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团结其他新兴大国,为运筹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为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构建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国际禁毒蓝皮书》由上海大学国际禁毒政策研究中心主办和编纂,是国内唯一聚焦全球毒品问题、追踪最新禁毒动向、服务国家禁毒工作的系列年度研究报告。 《国际禁毒研究报告(2024)》分为总报告、专题报告、案例研究、区域与国别报告、附录五大板块,以 亚洲毒品问题治理与全球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深入解析亚洲各国在这一领域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以及积累的经验与教训。 毒品问题治理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建设 无毒亚洲 提供了相应的路径选择。这些路径能有效推进亚洲毒品问题的治理,助力建设 无毒亚洲 。但是,想要实现 无毒亚洲 的目标还面临诸多潜在或具体的挑战,各国际组织以及亚洲各国政府应采取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优化和变革现有毒品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