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 马辛在《纽约书评》撰文指出: 自《外交事务》杂志1993年发表塞缪尔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以来,没有一篇学术文章像这篇这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这篇文章就是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于2006年3月发表在《伦敦书评》上的《以色列游说集团》。它研究了美国*忌讳的问题之一: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而后,米尔斯海默和沃尔特深度探究并扩大了文章中的论点,写成此书。在书中,他们描述了美国在物质和外交上提供给以色列支持的惊人水平,而且这种支持并不能完全从战略或道德层面进行解释。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么?作者认为,这种特殊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个体或者组织的政治影响,他们积极地引导美国外交政策向有利于以色列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游说活动对美国在中东的政
E.H.卡尔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本书是卡尔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诸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本书是国际关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这部著作仍然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学者及学生的常读书。
本书是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智慧应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的知识生产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文化资源不会自动生成社会科学理论,中华文化作为智识资源的重要意义在于同现代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升华,终产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成为人类共同知识的组成部分。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概念的挖掘,对原有概念进行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创新发展,对中华文化蕴涵、关涉国际关系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对中国实践经验和社会规范做理论上的凝练。
本书讨论了从古代到20世纪国际政治概念的变革。除了一些在该领域耳熟能详的主题,如独立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对自然法的一般解释,本书还探讨了一些虽不太为人熟知,但却影响了国际政治思想发展的概念,如文明之间的区别、民族文化与野蛮社会,以及一些关于种族差异与帝国主义的理论。本书所探讨的核心国际政治思想家包括修昔底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康德、马克思和摩根索,同时还包括一些较少受到研究的学者,例如希罗多德、波普 因诺森特四世、赫德、康斯坦特、齐默恩。 本书的写作风格生动有趣、深入浅出,是每一个有兴趣了解国际政治的人的理想入门读物。
长期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地区一体化的典范,欧盟在国际贸易、气候变化等区域和全球治理领域,凭借其设计国际规则、建构规范认同的能力成功地影响了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本书首先从权力的概念出发,认为欧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大国 强国 ,它不再适用于权力政治的逻辑。进而,对欧美、欧俄关系和欧洲治理、全球治理进行了深入分析,论证了世界政治的多重维度,得出一种较为中立和谨慎的结论:欧洲规范性力量并非没有出路,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环境压力,欧洲的规范性工具和治理经验仍然具有不可小觑的 软权力 。
本书是作者多年专注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研究的成果。该书描绘了国际金融集团、石油寡头以及主要西方国家围绕石油展开的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间看似简单、实为深奥的内在联系,解析了石油危机、不结盟运动、马岛战争、核不扩散条约、德国统一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为我们展现了围绕石油而进行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惊心动魄的斗争历史。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信号传递与信号解读是国家间意图沟通的重要方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学者将信号博弈模型引入外交分析。近年来镜像神经元理论、交叉学科和叙事分析等新视角不断涌现,同时新的研究方法,比如调查实验法、过程追踪、大样本统计的引入,大大推动了国际政治信号研究的知识生产。本书通过梳理繁杂的文献脉络,对国际信号机制进行系统研究。部分从学术争鸣角度以点带面地勾勒信号理论谱系。为解决信息不对称下的 国际柠檬市场 问题,主流理论提出了五种研究路径,就廉价信号可信度、决心信号展示与声誉信号感知等议题展开辩论。第二部分聚焦睦邻外交的信号传递问题。和平崛起大国通过传递安抚信号展示善意,然而安抚信号与威慑信号之间的张力制约着睦邻信号的可信度。第三部分探讨 面对面外交 中的廉价信号机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现实性和政策性,主要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基本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作为该课程配套教材,本教材第7版严格根据*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3年2月正式公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 两课 教学基本要求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相关要求编写,并在1999年版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修订版、2004年第2版、2007年第3版、2010年第4版、2013年第5版、2016年第6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在第7版修订过程中,全体编者进行了认真讨论,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我们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全书内
现代化是否意味着以不容置疑和不加批判的方式向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推广西方模式?全球化是否不可避免地带来文明的冲突? 中国思想史研究巨擘狄培理长期关注中西文明的比较和互补。在本书中,他跨越中国、日本、印度等数个文明和数个历史时期,梳理、诠释亚洲经典文本及其历史语境,探讨了领导能力的本质及其与美德和教育的关系、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掌权者在公民社会中的责任等重要问题。他认为,亚洲的一些传统思想资源,特别是德(nobility)与礼(civility)这两个不断演变的概念,可以帮助解决21世纪人类文明的困境,让全球化过程变得人性化。 狄培理坚持文化多元主义,提示我们不同文化传统之间需要沟通、对话,才能有助于化解当前世界上的各种冲突。儒家 克己复礼 理一分殊 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用。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将近5000万人丧生;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受了冷战、地区战争以及核威胁的折磨。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冲突?21世纪,还会再度爆发这类冲突吗?日益增强的经济和生态 相互依存、跨国制度和国际制度的发展、民主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带来新的世界秩序吗?全球化和信息革命又将如何影响国际政治?本书从理论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用简洁的语言和历史事例来阐述晦涩难懂的概念,为读者提供来自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分析方法,以此帮助他们来解释、理解与评估世界上所发生的事件。
本书是靠前首项关于伊朗社会中产阶层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作者在对中产阶层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伊朗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层群体进行归类和概括,首先探讨了伊朗前现代时期社会结构基本状况及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之后按照不同的时间分期对伊朗中产阶层群体发展过程分阶段开展研究,即1925-1979年伊朗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群体的变化和发展壮大,中产阶层对伊朗政治发展的推动;1979-1989年伊朗社会全面伊斯兰化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结构性重塑;1989-2005年伊朗社会自由化转型时期中产阶层的变化及改革要求;2005-2009年伊朗改革陷入停滞期中产阶层社会运动的发展;很后总结伊朗中产阶层发展变化的整体特点,评价了该阶层在伊朗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对伊朗中产阶层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估。全书逻辑清晰,涉及发展中国
本书对2020年日本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回顾,重点围绕新冠疫情对日本的冲击和影响及日本的选择与应对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分析。政治领域,长期执政的安倍政府落下帷幕,菅义伟内阁接掌政权;经济领域,新冠疫情冲击下内需外需同步骤降,已接近尾声的 安倍景气 加速下滑;外交安全领域,菅义伟内阁继承安倍战略性外交理念,周边关系陷入僵局,其推动 中等强国 合作不遗余力;社会文化领域,新冠疫情进一步拉大日本社会的贫富差距,实施多年的 新自由主义 出现新动向。同时,本书还针对上述各领域的热点问题做了专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