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跨部门协同治理》从公共管理视角对协同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针对中国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实际编制了调查问卷,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实际调查,结合环保、社会治理和公共危机管理等特殊领域的跨部门协同治理案例,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于协同治理理论给予了有开拓性的系统研究,初步形成了有中国风格和中国特点的政府部门间协调治理理论。
当代社会公共性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公共性研究》在确立思想理论前提的基础上,讨论了公共性概念的内涵,指出公共性是人类生存的社会本质的表现方式,是人的“自我”实现不可或缺的条件。书中对公共性样态和类型的系统分析,展现了公共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关联和转化,并将社会公共性划分为结构的公共性、功能的公共性、沟通的公共性、观念的公共性和实践的公共性。社会的公共性与共同体休戚相关,必须把共同体问题与公共性问题统一加以考虑和解决。中国社会公共性在当代的发展,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前途意义重大。人们的公共意识、公共精神的提高,对于社会公共性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将有益于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而也将有益于未来和谐世界的构建。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挑战。意识形态建设处于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态势,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论争高发频发,对于党心民心形成了巨大冲击,对于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挑战。对此,同志在党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等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本着对党的思想意识形态建设高度负责的态度,为了进一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如何积极妥善地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进行积极正面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相应成为了一个具有重大时代意义的课题。
《现代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和方法上对现代应急管理进行了概括总结,全书共十章,从突发事件的概念、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类型出发,对多个典型国家及我国当前应急管理领域存在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现代应急管理的学科基础,事件和应急各自的机理分析方法,应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适合于应急的多阶段评价策略,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设计,公众在应急状态下的心理和行为,应急资金与资源管理,动态应急管理,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进行了具体详细的介绍。
《第三方警务》围绕第三方警务的法律基础这一有争议性的话题,审视了打造第三方合作关系所必需的民事和管制规范的要件,并进而深入探索形塑第三方警务战略的历史、法律、政治与组织环境因素等问题。《第三方警务》综合了原创性的研究,为世界范围内有关警务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的争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补充,并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
《关系中的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视角,从关系变迁与过啊鸡之力互构的视角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改进和演化问题。分为多卷本。卷包括绪论和编,主要内容是分析中国古代时期,血缘-地缘关系中的王制国家演化,分为五章,分别是血缘-地缘关系中的部族王制国家、血缘-地缘关系中的城邑王制国家、血缘-地缘关系中的宗族王制国家、血缘-地缘关系中的王制国家衰落、血缘-地缘关系中的王制国家转型。
本书将跨越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文化生态学,引入对城市空间与城市文化的研究。初步建构了城市文化生态系统的认识体系;随后运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的演进展开综合的研究,从发展动力、文化生态环境、城市文化物种的生态进化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城市空间的生态进化过程。本书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北方沿海外来文化城市——天津、青岛、大连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其独特的区域性城市文化产生、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文化生态结构,并针对我国现状提出了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外来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策略。在本书结尾提出了“人本回归”的信息社会城市空间文化发展预测,并对发展面向信息社会的城市空间文化提出建议。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
本书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为全市乃至全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和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者、志愿服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提供可借鉴、可操作的学习指导。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包括:“内容结构图”、“引导案例”、“正文”(含“学术背景”、“政策背景”、“案例思考”等专栏)、“小结”、“关键概念”、“思考与练习”、“案例分析”、“读物”等。其中,“内容结构图”使读者对本章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说明本章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引导案例”则引出本章内容,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正文中“学术背景”、“政策背景”、“案例思考”等专栏,根据教学需要,每章穿插,这些栏目增加了可读性和活泼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章内容;“小结”、“关键概念”、“思考与练习”、“例分析”等栏目,为读者特别是为本科生读者总结和复习使用,并帮助读者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每章最后所设“读物”,列出本章论述内容的参考读物,是为了帮助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以加深对本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