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社会治理场域的进一步落实。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能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当前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仍面临一定的问题,如何有效激发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社会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书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创新路径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我们期望构建一个更加民主、开放、包容的社会治理体系,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
行政责任的理论研究,既不应是对实在法的机械注释,也不应是对域外理论的生搬硬套,它应依托于现实但又高于制度现实,是一种对现实素材有所提升、有所综合的解读与拓新。这本集子是作者指导的七篇硕士学位论文的汇编。之所以选取这七篇论文并汇编成集,原因在于这些文字都是围绕着行政责任这一主题所作的阐发,有共内在的体系性与关联性。 《行政侵权责任制度的经济分析》一文,可以看作是行政法研究方法的转型尝试;《行政责任主体与行政责任类型研究》一文的基本思路在于弥合行政主体理论与行政责任主体理论之间的逻辑断裂。在现有理论和制度上,责任主体的二元化和行政主体的一元化架构存在着逻辑上的冲突,行政主体法和行政救济法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使得行政责任理论缺乏充分展开的基础。《行政约定义务与责任》和《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