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单行本,已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发行。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特别突出地表现在财经工作、党建工作和思想方法三大方面。该书是作者根据积累的材料,结合陈云财经工作、党建工作、军事工作、文化工作等研究陈云思想方法的一本书。该书分为三个部分:部分是从整体上研究陈云的思想方法。在研究陈云历史贡献的同时研究了他的思想方法。第二部分是从财经工作的角度研究了陈云的经济思想和财经工作方法。分别从财经工作总体上,从金融工作上,从治水工作上,从武汉调查上,从抗美援朝财经工作上,从建国前财经工作方法上,从陈云经济思想上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是研究陈云的用人之道和学习之道。
在当今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对 现象 的具体研究时,本书难能可贵地保持了对 规则 的关注。作为一本比较政治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本书系统介绍了国家的政治、行政、立法、司法等多项基本制度,涉及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传播与政策制定等重要情境,并讨论了政党、选民与利益集团等关键行动者。通过对政府与政治领域中关键结构、情境与行动者的全面论述,作者绘制了关于政治的规则图景。同时,还对政治学关键概念与基本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为读者对 规则 的理解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本书呈现了跨越地理和文化界限以比较各种形式的政治组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助于读者理解政府与政治体制的运转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政治模式。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既能对比较政治学的主要理论、方法与议题形成框架性认识,又可尝试
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本书采用“文化诗学”方法对“红色经典”进行跨文本研究。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把“红色经典”文学文本放在百年中国启蒙视域中考察,探讨其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策略、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下编以《白毛女》《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为个案,把文学文本和由其衍生的电影、电视剧文本放在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探讨其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事策略和语言修辞特点及其流变。全书致力于文本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相互贯通,使“红色经典”的精神价值融入当代世界的意义建构,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
本书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立足点,在借鉴西方日常生活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日常生活的根本价值旨归,分析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变革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阶段性发展,阐述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阶段性变迁,明确日常生活伦理构建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人们习惯性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径,以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日常生活根基。同时,我们也看到,新兴科学技术正在引领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革,本书后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图景以及治理难题、治理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日常生活的伦理构建也必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而成为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本书致力于非形式逻辑研究的论证型式类型化,致力于探索论证的型式、类型及其构成(从微观上区分、分析、形构、取舍、依赖和平衡不同的具体论辩情境要素;从宏观上引导、归类、容纳和统摄各异的系统论辩型式序列);探究单个论证型式以及论证型式之间的划分标准、评价标准以及实现论证类型的层次化和系统化。主要阐释了论证型式的基本概念、特点与功能等。主要应用到类型化思维研究法。将类型作为重要的思维形式,遵循类型的逻辑特征,在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建构理论体系,这样的思维活动我们称之为类型化思维。包括关于可废止论证型式的创新研究;关于证据的论证型式的新定位;对解释性论证型式的研究,并提出了协商论证型式,课题还进一步提出了工具性实践推理的论证型式、基于价值的实践推理之论证型式、基于事态的分类论
本书以南京国民政府县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为研究主线和问题意识,将县政府、县党部、县参议会之现代地方政权结构与县域社会阶层、社会背景网络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系统探讨了县政的权力结构、制度运作、社会管理与控制、县域公务员群体、相关利益群体、社会背景等历史实况;突破了传统单纯以县行政制度为主的县政研究体系和框架,将制度史和社会史、知识舆论史等研究视角及其内容相结合融会,并从大历史的视域将中国古代县政发展脉络及其古今之变贯通映衬对照,从整体与具体中把握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县政发展的内涵、演进的轨迹、具有的特点、得失成败及其经验教训。
本书以利益政治学为理论视角,深度剖析过渡型社区治理利益政治发生机理。本书认为利益关系失调是过渡型社区治理秩序失衡和效能不彰的根源,构建利益协调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是提升过渡型社区治理效能的根本之法。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干部身处乡村振兴工作一线,急需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具备基于深入领会中央工作部署上的高度的工作自觉和基于对各方面具体工作规律认识基础上的成熟谋划,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地成功经验启示进行积极探索。为增强农村基层干部一线工作具体操作的政策能力、规划视野和工作能力,本书精要讲解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提供值得借鉴的先进经验和案例,指出在具体条件下一线工作可以努力的方向和做法。
《怎样做好官》以当前领导干部历史使命为出发点,融汇中国历代“好官”标准,深入阐述了“为官五要素”:做官起点和灵魂上讲“公”;与人民群众关系讲“仁”;对待工作态度讲“明”;在自身修养和行为上讲“廉”;在做官归宿和效果上讲“功”。全书以官德源流引起,又以“好官民造”收尾,贯穿了为官做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基础,将“做好官”这一要求具体化、可操化。全书视野开阔,逻辑清晰,“好官”形象清晰,事例详实具有说服力,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读物。
朱见深,明朝第八任皇帝。父皇的沉浮铸就了他的不幸,陪伴他的养母和宦官是他 依赖的人。他一生任用的宦官,既有乱政的汪直,也有正直的怀恩。政坛上,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却也无意间“缔造”了一个充满活力、极富特色的明朝新时代。主要同时讲述了明宪宗清理天顺末年叛乱、平复两广平复荆襄流民,并对河套进行清理,驱赶鞑靼部落等内容,给读者还原了一个从中起到或开拓、或中兴、或傀儡作用的帝王形象。后期并宠同年汪直、梁芳等人,明宪宗宠信太监,使其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以至奸佞当权、西厂横恣,官不聊生。成化十八年(1482年),因群臣屡谏,始罢废西厂。不过明宪宗仁厚,善于纳谏,罢逐汪直等小人,重用李贤,国库充裕。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明宪宗朱见深驾崩,时年41岁,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
户籍制度改革是国家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著作在介绍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户籍一元化、新型城镇化、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结,并指出了与其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希望能为下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本书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理念科学化、治理主体协同化、治理目标系统化、治理方式复合化、治理道路合宜化的有机统一,这 五化 分别是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前提、核心环节、关键所在、必要保障、应有之义;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到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寻求理论指导。本书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社会有机体理论、历史发展动力理论、社会形态演进理论等重要内容中汲取理论智慧,对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PPP这一新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聚焦其在建立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做法,在搜集、分析现有政策、法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PPP模式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梳理现行PPP项目用地法规,并从应用层面对PPP项目用地取得方式进行整理,同时重点论述 土地资源配置 方式的可行性。2.通过研究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使用限制,探讨其在城镇综合开发类项目中的应用。3.通过整理典型PPP项目案例,梳理各类项目中的土地应用方式,并从扩大PPP项目收入来源的角度,思考 溢价归公 模式的应用的可行性。4.从土地取得、土地价值的分配利用等多角度提出政策研究建议。本书选题思路较新颖,兼具学术与政策建议价值,在目前PPP类读物的出版市场上尚不多见。
本书以公共行政的概念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精致的描绘,展示出一幅内涵丰富、灵动飘逸的画卷。作者紧扣公共行政概念与历史进步共生、共进的主题,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去剖析概念的演进、变异和衍生出相关基本概念的历史过程,透过概念的嬗变去把握理论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公共行政理论在每个时代如何适应实践的要求而改变自身,也同时使理论发展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公共行政学面向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建构而言,具有启发意义。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日臻完善,完善北京 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作者率领研究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北京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策划并撰写了本书。从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追踪出发,评估城市、首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和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开展 互联网 、 放管服 等一系列实践改革,推动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助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本书以需求导向的数字治理服务创新为理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等对政府网站建设、移动政务的发展、政务热线的转型、智能政务服务的融合等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呈现了我国治理数字化发展与转型的实践,总结了成功的模式与经验,探讨了存在的不足,并就我国治理数字化转型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关注的领域提出了建议。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综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中的难题,并探寻以精细化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促成编制机构改革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分上下两篇,共10章,在全面探究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管理的现实状况、主要成就、基本问题及可借鉴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以“微管理”作为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逻辑视线,进而分析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人职适配”结构、“量质同构”标准、“调试结合”过程的创新路径及撤除行政副职的关键突破点等。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适合行政管理及相关方向的研究者和高校师生、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