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1986-1990年对山东省三个村落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各个社区对改革作出的迥然不同反应,并详尽地剖析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对北方农村妇女地位、生产活动及社会关系的深刻影响。这一研究表明,尽管在家族领域甚至在家庭企业中妇女的境遇已大为改观,但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尤其是在村政府和村级集体企业中男性仍垄断了几乎所有的主要职位,从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社会。性别与权力关系在婚姻家庭、就业、参政、社会组织与网络等诸多私人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运作与流变。
本书以公共行政的概念产生与发展为脉络,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而精致的描绘,展示出一幅内涵丰富、灵动飘逸的画卷。作者紧扣公共行政概念与历史进步共生、共进的主题,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去剖析概念的演进、变异和衍生出相关基本概念的历史过程,透过概念的嬗变去把握理论的发展轨迹,揭示了公共行政理论在每个时代如何适应实践的要求而改变自身,也同时使理论发展的逻辑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公共行政学面向未来的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特别是对公共行政学的本土化建构而言,具有启发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近代的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始于上海公共租界,是在租界侨民 自治政府 上海工部局的主持下逐步确立,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地区的。上海公共租界公共卫生行政管理制度的确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管理重点经历了由着意消除环境中产生 瘴气 的 秽物 到发现及对抗致病病菌的转变,它不是西方经验在上海的简单复制,而是秉持近代西方公共卫生管理理念并加以本土调适的产物。这套制度创制及实施的目的是保护占租界人口少数的外国侨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及上海港的商业利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诸多租界及其周边华人受惠,并成为中国近代意义上公共卫生管理的源头之一。
本书从公共政策决策流程的角度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定义政策问题、政策信息的收集、公共政策评估、方案开发、结果预测、政策方案的优化选择及政策理论模型。本书可供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政府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户籍制度改革是国家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本著作在介绍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围绕着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市民化、城乡户籍一元化、新型城镇化、恢复公民迁徙自由权、国家治理现代化等主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结,并指出了与其相应的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希望能为下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本教材介绍了社会危机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内容,介绍了社会危机管理的内涵、社会危机管理的识别、判断,社会危机管理的预警、社会危机管理的预防、社会危机管理的控制处理、社会危机管理的隔离、社会危机管理的善后等,还介绍了社会危机管理的法制建设、社会危机管理的教育和人才培养、社会危机管理的国内外比较。本书还列举了大量的国内外的案例,并进行了分析,本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以政府组织如何行使公共权力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为研究对象,围绕行政管理的目标与价值、行政体制、行政过程、行政技术、行政保障、行政改革六个方面的十多个管理环节和管理要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既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又对国内外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进行了追踪,特别是对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向进行了分析。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公共性价值的结合。
本书是作者十多年来沿着制度—程序—机制的主线,在管理学、哲学(包括系统论)、政治学(包括公共管理、政党政治)、社会学和中国历史、中国现代转型史等多学科领域研究的结晶。
本书针对目前国内PPP这一新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聚焦其在建立健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做法,在搜集、分析现有政策、法规、案例的基础上提出PPP模式的改革思路与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梳理现行PPP项目用地法规,并从应用层面对PPP项目用地取得方式进行整理,同时重点论述 土地资源配置 方式的可行性。2.通过研究政府性基金预算的使用限制,探讨其在城镇综合开发类项目中的应用。3.通过整理典型PPP项目案例,梳理各类项目中的土地应用方式,并从扩大PPP项目收入来源的角度,思考 溢价归公 模式的应用的可行性。4.从土地取得、土地价值的分配利用等多角度提出政策研究建议。本书选题思路较新颖,兼具学术与政策建议价值,在目前PPP类读物的出版市场上尚不多见。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和实践形式,是对传统代议民主的某种,代表了两方民主的发展。罗尔斯、吉登斯、哈贝马斯等两方思想界的领军人物都是协商民主的积极倡导者。 “协商民主译丛”精选两方学者在协商民主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论著,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理论的思想渊源、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重要争论和现实基础,旨在为国内读者了解和研究当代西方民丰政治提供基础性的文献资料。 本书是丛书之一,收录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治思想中心的学术成果。 本书收录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政治思想中心的学术成果。收录的文章从规范性视角和制度性视角两方面对协商民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们一般从对前人有关协商民主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出发,结合当今多元和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引申出对协商民主规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是作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综合研究”的研究成果,重点研究了我国政府机构编制改革中的难题,并探寻以精细化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促成编制机构改革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分上下两篇,共10章,在全面探究政府机构人员编制管理的现实状况、主要成就、基本问题及可借鉴理路的基础上,提出以“微管理”作为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逻辑视线,进而分析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人职适配”结构、“量质同构”标准、“调试结合”过程的创新路径及撤除行政副职的关键突破点等。 《我国政府机构人员编制改革的现实审思与策略取向》适合行政管理及相关方向的研究者和高校师生、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阅读参考
本书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置于供需双方的角度,关注异质性社会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多元化的供给主体之间的互动,认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追求总量均衡和效率提升。从需求而言,需要满足农民、市民以及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市民化人群(简称“准市民”)三种异质性社会群体“共同和有差别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从供给而言,针对不同公共品属性的公共服务需求,需要有针对性地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同时,作者还从理论上提出完善政府供给,引入社会供给,消除制度壁垒等多重措施建构解决制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的政策框架,并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实践案例作为实证研究,既分主题,也兼顾区域,调查了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小(城)镇在新型
《怎样做好官》以当前领导干部历史使命为出发点,融汇中国历代“好官”标准,深入阐述了“为官五要素”:做官起点和灵魂上讲“公”;与人民群众关系讲“仁”;对待工作态度讲“明”;在自身修养和行为上讲“廉”;在做官归宿和效果上讲“功”。全书以官德源流引起,又以“好官民造”收尾,贯穿了为官做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基础,将“做好官”这一要求具体化、可操化。全书视野开阔,逻辑清晰,“好官”形象清晰,事例详实具有说服力,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修养,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读物。
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日臻完善,完善北京 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显。作者率领研究团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住北京和首都发展的重大问题,策划并撰写了本书。从北京建城、建都的历史追踪出发,评估城市、首都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和首都发展的经验,提出服务体系的构成和目标,系统分析作为首都的城市需要配备的服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