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方法论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时期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雅克·比岱说,这部书稿“是阿尔都塞思想理想的入门书”。巴利巴尔说,“这个文本已经成了、并将继续是阿尔都塞重要的文本之一”。《论再生产》集中、地展现了阿尔都塞对“历史科学”的真正贡献,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的一部在“科学认识”的意义上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著作。 阿尔都塞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过,马克思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即“历史大陆”,马克思因这个开创性贡献,而类似于科学史上的泰勒士和伽利略前者开辟了“数学大陆”,后者开辟了“物理学大陆”;后来阿尔都塞还提到弗洛伊德也为科学认识开辟了一块新大陆,即“人的无意识”。所以在他看来,弗洛伊德和马克思是出生于19世纪的两个伟大的人。 阿尔都塞所说的历史科学,就是关于社会形态及其变化的理论。但他在谈到马克思开创的这门新科
本书是英语世界很的马克思生平、思想研究文献之一。它的优选特色:一是详细剖析了以往不为人注意和重视的后来发表的马克思的思想文献,如马克思的几大本经济学笔记;二是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马克思一生的生活、工作和理论研究经历,揭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情况和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新资料对我国学界正在盛行的马克思著作的版本和文献研究,无疑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性为一体的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试图就哲学变革形成更加深入的探讨。它的形式似乎是思想史的,牵涉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思想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而它的内容则是哲学存在论的,以重释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为枢轴。在上述两个方面,这本著作首先是批评性的:它不满意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案——这种阐释方案在使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趋于瓦解之际,或者完全错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意义,或者使这种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这部著作又是探索性的:它试图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来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并探索从这一基础出发来规模和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此它要求在存在论主题上与当代哲学开展出积极的对话,以便经由这种对话而敞开一个决定性地现代形而
《形而上学的没落: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当代解读》试图就哲学变革形成更加深入的探讨。它的形式似乎是思想史的,牵涉到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思想史进程中的基本关系;而它的内容则是哲学存在论的,以重释马克思的存在论变革为枢轴。在上述两个方面,这本著作首先是批评性的:它不满意于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阐释方案——这种阐释方案在使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趋于瓦解之际,或者完全错估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意义,或者使这种意义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时,这部著作又是探索性的:它试图在现代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来阐说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并探索从这一基础出发来规模和发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为此它要求在存在论主题上与当代哲学开展出积极的对话,以便经由这种对话而敞开一个决定性地现代形而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创立,取决于客观上西欧深厚的理论渊源和主观上马克思的不懈努力。马克思劳动思想内涵丰富,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和人的解放学说等理论研究领域:劳动是唯物史观的立论基础;劳动是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构件;劳动是人的解放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于其它理论的重要理论特色:劳动本体论、劳动辩证法、劳动价值观。准确把握这些理论特色,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思想的认识。马克思劳动思想问世以后,遭遇了各种批判和挑战,但它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始终得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在同当代西方的理论批判者的交锋中扩大了理论影响、彰显了理论魅力,在恩格斯、列宁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继承和发展中凸显了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