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方法论等方面入手,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时期的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与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力求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9世纪的欧洲,正是蒸汽机普遍应用、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的商品社会。作为当时进的交通工具和交往媒介,铁路、蒸汽轮船、书信、电报以及报刊的发明和应用,不仅缩小了世界市场的地理空间,节省了商品流通的时间,而且改善了信息传递的条件,拓展了人们的交往时空,将全世界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在这个年代的马克思、恩格斯,在频繁的信息传递活动中深切感受到了交通技术变革带来的时空变化,在感慨“世界的新公民们将不能理解,我们的世界曾经是多么小”的同时,也对此做了理论上的思考和探讨。有关传播时空观念的论述,散见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交往和交往媒介的许多阐释中。通过阅读著作、书信、笔记和相关历史地理等原始资料,本文尝试以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时空观念作为研究主线,追溯它的思想渊源,考证它的历史内涵,梳
本书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的近期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考证;按照原书写作的先后顺序,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界研究很好薄弱而又占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的靠前卷中的《圣麦克斯》、《圣布鲁诺》进行了详尽的释读,对过去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费尔巴哈》章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认真的辨析;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对其中各章节关涉到的重要问题和思想一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总体上重构了整部文本的理论视界和逻辑架构,勾勒出马克思透过观念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层层迷雾,“从现实出发”观照和理解人、社会和历史的致思路向,并将其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图景中,阐明其现实价值与意义,
《“新帝国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记述了当代全球化发展,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长空间,彰显了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启发我们如何正确认识这种时代特征;而全球化又把东西方两种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推到了首位,这是资本自身特性的显现,又是落后国家自身发展的需要。落后国家以何种姿态融入这种发展?如何借助于西方社会的发达成果加速自己的现代化进程?这些依然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虽然在个别结论上需要改变或者必须发展,但是,它的分析方法和许多重要的论断对于我们认识全球化的实质、解析当代各色的帝国主义新理论、特别是理解落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认为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没有远离当今社会的现实,该理论对于把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前沿,在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关于人的属性、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与义务、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主、平等、公正等重要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内涵、特质、方法论原则、社会意义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阐释。
本书稿以20世纪关于列宁主义的争论为背景,以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批判理论为基点,以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科拉科夫斯基的列宁主义观为研究主线,通过深入分析科拉科夫斯基对列宁主义的主要问题的阐释和批判,揭示列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连续性以及对斯大林主义的影响,并揭示科拉科夫斯基在当代列宁主义研究中的独特理论地位和理论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现实以及列宁主义研究的现状来在总体上对列宁及其思想作出评价。
《马克思与正义》为《政治哲学论丛》的第3辑,主题为“马克思与正义”。收入该书的21篇论文涉及五个论题,分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的正义理论、马克思正义理论的阐释与建构、“塔克一伍德命题”与马克思的正义观、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正义问题以及马克思正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视野与进路。这五个论题不是五个彼此孤立的部分,而是代表了我国学者介入“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五个逻辑关联点,组合在一起,则构成了一个研究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宏大而开放的视野。
本书是一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视角系统研究大卫·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学术专著。首先,考察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理论渊源、理论基础。阐述了马克思的批判立场与分析方法、列斐伏尔的空间与社会、福柯的空间与权力思想,如何构成哈维城市空间思想的来源;论证了作为社会建构的空间和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是哈维城市空间思想两个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其次,分别从资本逻辑与权力逻辑的视域分析哈维的城市空间思想。指出从资本逻辑看,资本主义城市空间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空间,也是资本主宰的空间,更是一个弹性积累的空间;从权利逻辑来看,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是各种矛盾的混合体,不平衡发展是其突出表现,阶级垄断租金是其重要特征。最后,对哈维城市空间思想进行辩证的评判。既对哈维在地理学研究和城市空间研究创造性工作给
“一切皆流,万物常新”,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与形而上学世界观相颉颃,过程世界观是以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的辩证解释框架。黑格尔从“理念”出发把世界描述为一个发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怀特海创立了“过程哲学”,将过程视为世界的本体。过程辩证法保持着对世界解释的巨大张力。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论终结了旧的思辨过程哲学,开辟了哲学解释的全新视域,确立了一种实践过程思维方式:现实、感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手段而进行主体活动,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目的和手段等相互作用中的对象性存在看作原本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人、自然、社会都处于生成性的实践过程中,实践过程是人确立一切价值的根基,并构成属人世界的本体性源泉。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全书共分十六章,以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为基础,集中地探讨和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实践的本体论意义,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辩证法的实践基础,以及知识论哲学、认识论研究与意识形态批判的关系,认识的本质、结构和矛盾运动,思维的建构、反思与反映,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及其客观性,客观过程、历史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主体性问题与现代性的双重批判,人类解放与人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过程中的前沿问题、重大问题以及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展示了我国学者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本书发现了马克思自大学时代以来逐渐确立起的一套批判性的分析和阅读方法,这套方法的要点包括:从思想家的特定结论和初衷里引申出真正的原则;分离逻辑形式和经验内容;借助历史研究对制度和观念进行谱系定位;透过重要的时代问题来审视理论的具体实践结果,借助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运动同时超yue理论政治派和实践政治派的诉求。
《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修订版)》在对大量的中国古典作品进行研究、对众多现代学者的著述进行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阐述了从汉代到清代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儒家式社会”的结构,剖析了现代“儒家思想的破坏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对传统的儒家思想和社会结构的特征、症结及其现代命运的分析之上,在对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断裂与联结的观照中,结合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动,将中国革命理解为“脱儒家化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漫长历史过程。作者视野开阔,考辨精到,尤其是把中国近现代革命与传统思想联系起来考察以推进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之意向,无疑是深刻而独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