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来概括天地的本性,天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秉有生之本性,都有一种生命的活力,都具有生生的趣味。生命是一种贯彻天地人伦的精神,一种创造的品质。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就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体、为真实的精神。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一书是作者早期的一部研究中国艺术哲学的作品,从 生生哲学 的角度透视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剖析了中国文化与生命哲学对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领域的创作与鉴赏所产生的影响。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共同师从孔子。《大学》提出了 明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另有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八条目,这三纲领和八条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道德。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子思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师从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
该书稿为周德元先生的 现代科学与国学经典 系列之新作,与我社已出版的《命理天机》 《易源易法》 《宜居道理》 《名至实归》 《天 行 有常》 《循易解医》等书为统一体系。 奇门遁甲是易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上古时代四千六百多年前。其经典文献之一《烟波钓叟赋》记录了其起源流变:轩辕黄帝大战蚩尤时,九天玄女授予黄帝一本 龙甲神章 ,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 龙甲神章 中除了记载兵器的打造方法之外,还记载了很多行军打仗调兵遣将的兵法。于是黄帝命风后把 龙甲神章 演绎成兵法十三章,孤虚法十二章,奇门遁甲一千零八十局。后来经过姜太公、黄石公,再传给张良,张良把奇门中的阴遁局和阳遁局简化为十八局。继而东汉的张衡和汉末的诸葛亮等先贤进行提炼、归纳和规范化,使得奇门遁甲更加严谨、完整,并易于使用。尤其是张衡
《开元占经(套装上下册)》一百二十卷,与诸书所载不符,当属后人分卷有异。自一卷“天占”至一百十卷“星图”,均占天象。自一百十一卷“八谷占”至一百二十卷“龙鱼虫蛇占”,均占物异。或一百十卷以前为悉达原书,故与《唐志》及《玉海》卷数相符。其后十卷,后人以杂占增附之欤?卷首标衔,悉达曾官太史监事。考《玉海》开元六年诏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则悉达之为太史监,当在开元初。卷首又标奉敕撰,而奉敕与成书年月皆无可考,惟其中载历代历法止于唐《麟德历》,且云李淳风见行《麟德历》。考唐一行以开元九年奉诏创《大衍历》,以开元十六年颁之,其时《麟德历》遂不行,此书仍云见行《麟德历》,知其成于开元十七年以前矣。所言占验之法,大抵术家之异学,本不足存。惟其中卷一百四、一百五全载麟德、九执二历。《九
此书一反传统的易学讲述与论述的方法,为易学的初学者们打开一个新的进入易学科学领域的大门,使人们能从真切的 象数 易学的角度来领会和掌握易学的道理,从而将把初学和爱好者带入一个崭新有趣的学习易学的捷径之中。本书重点地阐述了易学中较常用到的八种大类型的 象法 及与其相关的其他一些 象法 。这些 象法 都是学习、掌握、分折、研究易学内涵的基本的基础知识。
本书初版名为《 乐记 声无哀乐论 注释与研究》,于1997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与原版相比,篇目做了调整,内容更加集中。 本书收录了作者对《礼记 乐记》《声无哀乐论》《荀子 乐论》和阮籍《乐论》的原典注译,及相关的代表性论文,以探求中国哲学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其中,对比研究了《乐记》与荀子的乐论思想、嵇康 声无哀乐论 和阮籍的 乐论 思想,集中展现了先秦、魏晋时期的礼乐文化。
无著菩萨《摄大乘论》乃唯识学的根本论典之一,本论前后共有三个汉译本:1. 北魏佛陀扇多于531年在洛阳译出;2. 陈真谛法师于563年在广州译出;3. 唐玄奘法师于648年在长安译出。自真谛译出本论及《世亲释》后,逐渐形成了专门传习《摄大乘论》的 摄论学派 。 摄论学派 与专门传习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北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译)的 地论学派 ,一起被称为中土的 唯识古学 ,而玄奘大师的 新译 被称为 唯识今学 。 王恩洋先生的《摄大乘论疏》,1935年由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99年收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全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三卷
《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道德经》所传注本甚多,仅《正统道藏》就收录注本五十余种。本书收录了河上公章句、王弼注、司马光论、苏辙注等经典的老子注、论等,均以《正统道藏》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读者阅读。
石涛是传统艺术后期发展中卓具创造精神的理论家,《石涛画语录》可谓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压卷奇作。石涛论画以 一画 为中心, 一画 是天地赋予人的生命创造精神,荡去一切遮蔽,将人的创造力释放出来。石涛说, 法自画生 ,法,不自古人生,不自山川外在面貌起,自我的心中出,在我此时此刻作画时的笔下流出。它所表现的就是石涛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法,是为我法的创造原则。
本书初版名为《魏晋玄学》,于2008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23年崇文书局再版,改书名为《魏晋玄学史》。 本书对魏晋玄学的内涵、产生和分期、历史评价等方面做了概要的论述,并着重从史的角度,对正始玄学、竹林玄学、西晋(中朝)玄学、东晋玄学的思想做了系统考论和诠释,详细介绍了何晏、王弼、郭象等代表人物的思想。
清初八大山人是独创派艺术家,也是一位深邃的思者。作为一位僧人艺术家,他所服膺的禅宗曹洞宗思想旨趣在其一生艺术创造中烙下深深印迹。曹洞宗以 渠正是咱,咱非渠 学说为宗旨,其创始人洞山良价一日过河涉水,看到水中自己的影子,豁然开悟。作偈中有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的话。影子(渠)由我(咱)照出,而我非影子。良价在返自观照中,发现了真性。八大山人 画者东西影 的艺术哲学,正是以生命真性为中心而展开的。
王恩洋先生(1897 1964)的唯识学著作,大致可分为三类,每一类数量都很可观:1. 概论性的著作,2. 专门问题的研究论文,3. 注疏性的著作。其中概论性和专论性的论著,我们已经选编出版《王恩洋唯识论著集》一书,今出版其注疏性的著作《唯识二十论疏》。作者在本书末提到,本疏乃 1937年7月,应华岩寺主钟镜和尚请,疏于华岩佛学院 。1939年上海佛学书局印行,1978年收于《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二十九卷,2000年收于《王恩洋先生论著集》(全十册,四川人民出版社)第二卷。 周叔迦先生(1899 1970)可以说是一位 佛教百科全书 式的人物,其在中印佛教史、中国佛教宗派、唯识学与因明、佛教制度与仪轨、佛典考证与注疏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其唯识学与因明的著作,主要收于《周叔迦佛学论著全集》(全七册,中华书局)第二册,其中的《唯
商务印书馆一直在出版太虚的《法相唯识学》这一巨著,而《太虚唯识论著精选集》在以下三方面与商务版不同:1.商务版以民国时期后来汇编的单行本为底本,我们以更原初的发表在各刊物上的文章为底本;2.商务版文章太多,但编排上没有循序渐进,初学者不知如何下手,我们对文章进行了精选,且基本按从易到难的次第来安排;3.补充了几篇商务版没有收入但十分重要的文章。太虚对唯识的探讨,融会贯通,且充分吸收当时新传入的西方科学和思想,因此充满着现代气息。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哲学作品。熊逸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以省时间、轻松、知识牢 帮你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框架,更能清晰的理解《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荀子》《管子》这些传统的中国思想经典,让你今后获取新知又快又深。 为你带来: 1.省时间 春秋三传 这种大部头,啃下来要花不少功夫,在这儿,用一周就能吸纳精髓; 2.很轻松 熊逸行文和口吻简单轻松,一听就懂; 3.知识牢 帮你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框架,让你今后获取新知又快又深。
《菜根谭》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间问世的一部奇书。书名意为一个人能够 咬得菜根 ,方得 百事可做 。即只有心性修养淡定,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的奢华,才能抵挡物质欲望的诱惑,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书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智慧、道家的无为智慧、佛家的超越智慧,给现代人展示了一幅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图景:在美丽宁静祥和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氛围里,在粗茶淡饭的平常生活中,过着一种洒脱的开悟的诗意的生活。
《道德经新解》以文字学研究成果为根基,将帛书本《道德经》与传世本《道德经》两相对照,参校他本,对帛书本《道德经》进行系统校勘、翻译和评述。 唐汉根据自己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从文字的形、音、义入手,结合古文字的物象场景,重新解读老子之言,对于《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过程、老子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老子哲学思想对于今人的教益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本书主体内容围绕为人的智慧、为学的智慧、为政的智慧三大部分展开。为人的智慧包括修己、齐家、处世、交友等。为学的智慧包括为学宗旨、为学目的、为学内容、为学原则、为学途径第。为政的智慧包括为政理念、领导素养、领导职责、领取艺术等。本书力求在忠实《论语》原旨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指针,运用政治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学、领导科学的相关原理与方法,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著作的相关内容,以及中国历史文化与实践,阐发其思想体系、具体内涵与现代价值。本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相当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系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戴震年谱长编 的结项成果,是对戴震生平、著述及相关史实材料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内容包括戴震年谱正编上(1723-1753)、正编下(1754-1777)、附编(1778-1815)、戴震著述编年等。本书纠正了前贤诸种戴震年谱中的若干讹误,旨在实事求是地还原戴震生平;以文献为依据,知人论世地考辨围绕戴震的若干疑难公案;发现并初步论证戴震的数篇佚文等。本书恪守文献为本的原则,尽力搜罗与戴震生平、交游、著述相关的文献,巨细不遗,辨伪存真;对戴震的性格、为人优劣和科举功名的困境等作了实事求是的述论,对戴震治学思想方面的困境也作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充分论述了戴震在清代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思想史上的意义。本书是一部既注重文献细节又有宏阔视野的学术力著,不仅是戴震生平与学术思想资料长编,也是一部清代学术思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充满了灵性和想象力。本书以人称、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先哲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从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等方面部分还原了先秦的历史。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经》思想的缘起和发展。本书还叙写了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隐居等一生的活动。
《道德经》又名《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下篇《德经》说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道德经全鉴(珍藏版)》以老子的《道德经》为原本,对原文进行注释、解析和翻译,每一章都有大量历史案例作为对原文思想的注解,做到了既有学术性,又有普及性,使读者更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