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以充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述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命理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和探究方法的特点,使读者读后对曾在世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命理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和简明的发展线索。
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自始至终都在践行 知行合一 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 三不朽 ,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诚如作者所言: 这个人用良心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 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 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 注释、今译与引述 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本书作者李谨伯先生在自己几十年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过程中,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佛道两家典籍相关著述和自己的切身经验,摸索出一套确实有效的强身健体、修身养心的方法。本书就是李老先生现身说法,以深入浅出、亲切有味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修习静坐和呼吸吐纳的目的、方法和诀窍。作者在书中还选出了在教授学员期间学员*关切的问题,并一一作了精心的解答。另外,作者在书中还介绍了研读《心经》和《伍柳仙宗》等传统典籍的方法和经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循序渐进地学到一套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有效方法,也能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此版《瑜伽经》堪称 不二 。它以国际瑜伽界广泛认可的注释本为蓝本,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志成教授倾力译介。本书告诉我们,瑜伽就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我们之所以需要瑜伽,是因为有现实的痛苦存在。在帕坦伽利看来,痛苦的根源在于原人错误地认同了原质,而消除痛苦的根本之法就在于分辨以至分离原人和原质。这需要瑜伽的努力,其基本进路便是瑜伽八支:禁制、劝制、坐法(体式)、调息、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 可以说,《瑜伽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修习体系。不过,其原典只有196则经文,内容凝缩,表述隐晦,不易理解。本书的注释不止于解经,而是将古老经文带入当下语境,追求与现代人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联通。它是瑜伽爱好者的修行指南,亦将成为关于生命问题的又一部答案之书。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怀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第三次讲记结集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 别裁 ,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南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 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 ,重在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 。
《管子》是托名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称之为 管子学派 之作。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一般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历史经验的著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十篇亡佚,仅存七十六篇,就是今天流传的《管子》。《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管子》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农家的地利谋划,兵家的战争计谋,一切可以为称霸服务的学术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管子》中的特色是其以 轻重 之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经济
王阳明(1472 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bi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一定要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部哲学经典。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然而,阳明《
全书对中国整个传统作某种鸟瞰式的追索、探寻和阐释,提出 实用理性 乐感文化 文化心理结构 审美的天地境界 等一系列重要学术观念,并以此贯穿先秦至明清的各种主要思潮、派别和人物。 着重论证中国的辩证法是 行动的 ,而非 思辩的 ,论说了秦汉时期所形成具有机反馈机制的 天人感应 宇宙观流传至今,庄子、禅宗的哲学是对人生作形上追求的美学,宋明理学作为道德形而上学仍具有重要价值,以及在明清时期思想中 内圣 与 治法 已出现分离,标志着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将逐动摇,认为这是走向近代的重要趋向,等等。 本书反对那准宗教式的伦理主义,揭示儒、道、墨等思想中的农业小生产的东西,并以《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作为本书前导。从后一方面说,比较起埃及、巴比伦、印度、玛雅等古文明来,中国文明毕竟又长久地生存延续下来,并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作者张岱年从中国哲学固有的体系出发来研究中国哲学,全书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大部分。作者指出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书中特别突出了人生论,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被作者认为是中国哲学的*大贡献。中国哲学中的致知论颇为简略,直截了当地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 作者极为重视古代哲学概念的分析和研究,阐发精微。另外,全书引证古代哲学的原始资料极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宋明理学亦称 道学 ,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历代祖先留下的宝贵资产,其中包括无数的器物、各类的制度与丰富的理念。而历久弥新、塑造民族心灵的是理念。今日谈国学,显然侧重于对理念的继承与发展。不过,若想重振传统理念的生机与活力,国学首先要面对三大挑战:,如何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对儒家思想的钳制与扭曲?第二,如何化解宋朝以来儒家学者对佛教和道家的误解与批判?第三,如何回应西方文化对理性思辨的要求? 若要探讨国学对人生有何启发,首先要做的是正本清源。作者撰写本书的心意,是希望跨越两千多年帝王专制政体对传统理念的扭曲与压制,回归先秦时期的儒家与道家。克服三大挑战,回归国学原典。由学习而理解,在实践中品味,知之好之乐之,再创文化新机。儒家提供处世原理,道家示范自处之道。修己安人,顺人而不失己,善美合一,安顿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 道 这一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对《老子》一书的解说不下七百余种。《老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南怀瑾先生又是如何解读《老子》的?他眼中心里的老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本书给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答案。他认为,《老子》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有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是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老子玄妙深邃、隐德行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老人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 尝试言之 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传世之作,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全面了解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经典入门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将《传习录》列为中国人的国学经典之一。 《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是中国哲学研究泰斗陈荣捷倾注数十年心血写成的力作。陈先生参考中日几十种《传习录》注评本,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传习录》进行了详细注解,并精心挑选刘宗周、孙奇逢、东正纯、佐藤一斋等儒学大家的精彩评语附于原文之后。注中有词必释,有名必究,引经据典,悉溯其源,为读者扫清了知识障碍。从前各家的评语,陈先生以学术的客观立场兼收并蓄,于阳明之言有所阐释或修正的便多多采用,只是表扬或者重述阳明之意的则较少选入。既收录了很多以前由于门户偏见而没有采纳的精彩评语,也放宽视野吸收了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