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越南著名禅师一行的代表作,介绍了正念禅修的基本概念、方法,所谓正念,是一种提高专注力,保持思维集中的一种方法,源于印度传统的瑜伽,后被佛教吸收,得到发扬光大,现在作为一种心理锻炼课程在西方非常流行 行走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行走,坐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坐下,躺下时,修行者应当觉知到他正在躺下......无论身体是何种姿势,修行者都应当对此有所觉知。如此修习,修行者才能观照内身,直入正念,安住其中......
这是一部聚焦瑜伽冥想的系统性专著,收入 瑜伽文库 正念 系列。作者威斯奴帝瓦南达,是印度现当代传奇瑜伽士,瑜伽吠檀多森林学院**哈达瑜伽教授,国际悉瓦南达瑜伽吠檀多中心创始人。此作深入剖析了冥想的概念、功能、机制,以及冥想修习的条件、方法、目标、障碍、体验;系统梳理了以智慧瑜伽、哈达瑜伽、虔信瑜伽、佳帕瑜伽为代表的主流瑜伽类型中的冥想的理论与实践。此外,此作还以相当的篇幅探讨现代科学与古老瑜伽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引入量子物理学、电子学等学科的研究发现,以现代科学解释、印证古老的瑜伽理论,尤其是瑜伽冥想理论。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是一部阐述人生哲学的 通俗读物。 作者费勇教授二十年的读佛心得,一朝和盘托出,他用一看就懂的生动语言,深入浅出讲解《金刚经》的大智慧,并与现实生活相比较起来,让读者在读懂金刚经精髓的同时,从佛法中学会不焦虑的活法,净化自己的心灵,让生活变得 美好。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 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内观方法的了解。
《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要了解柏氏关于社会问题的见解,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著作。在书中,作者所探求的是道德与宗教存在的依据和性质。根据柏氏的考察,道德有两个来源:一是作为 义务 的道德;一是作为 抱负 的道德,并认为道德的这两种形式都是应生命进化的要求而产生出来的。宗教在本质上也是生物学的。依柏氏之见,宗教是自然为对付 理智 所可能带来的危险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手段。
面对新时期我国宗教状况的新形势、新变化和宗教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切实提高做好宗教工作的能力,本书从学习党的宗教理论政策知识和做好宗教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宗教问题,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处理复杂宗教问题的有效途径。本书还强调要做好农村宗教工作和城镇化进程中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宣传教育,依法打击邪教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
蒋勋以柔软心书写对生命的眷恋与领悟。京都永观堂、清迈无梦寺、加拿大奈恩瀑布……蒋勋带着《金刚经》,读经、抄经,旅行十方,在心的寺院里一殿一殿地拜去,在洪荒自然里看见生命的不同修行,在文学艺术里照见生命的不同可能,与一切有情众生,领会人生中的舍得与难舍……
本书收录了李叔同(弘一法师)关于生平经历、艺术教育、处世心得等内容,附录收录了丰子恺、夏丏尊、启功等文化大家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性文章。丰子恺说“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夏丏尊说“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弘一法师告诉我们人生要活得有意义,平常事物亦值得我们欢喜与认真,他也用这份人生态度,演绎了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很好人生。
张志军著的《禅宗六祖慧能》是一部禅宗六祖慧能作为凡人的历史传记,一场充满奇遇与灾劫,痛苦、迷妄与解脱的人生修行。 慧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语录《坛经》,是除释迦牟尼的语录之外,专享被称作“经”的佛学著作;他所创立的禅法,几乎成了汉传佛教的代名词,并让整个东方的文化格局为之一变;他被西方人称作“东方耶稣”。 他仿佛一出生就是被上天选中的那个人,一生充满磨难与传奇。他三岁丧父,目不识丁,从小以打柴为生,却有着从生活中领悟禅机、由自然现象契入宇宙真理的天启秉赋。他被五祖惊为下凡菩萨,夜半秘传衣钵,却因此惹上杀身之祸,不得不亡命天涯……多年后,他名动天下,上至帝王下至黎庶,莫不奉他为师,而那场追杀却并没有结束。 本书透过神秘的宗教色彩,从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的角度来描画慧能的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南怀瑾先生讲《金刚经》,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逐品讲解,每品自赋偈颂一首作总结。先生以其一贯经史合参的讲法,对经文进行了深入骨髓的剖析,即便于艰深疑难之处,听来也妙趣横生又浅显易明,最后点明经文要旨:佛所谓度众生,其实是传授智慧,而众生自性自度,只要平实地去做人,个个都是佛——本来平常,一切现成。在讲解过程中,先生又常以禅宗的方式,随说随破,每每告诫大家,佛的说法都是对机说法,偶尔成文,过后一切不留。“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不能着于法,须得经义在你心中才行。
在书中,作者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解说了八正道每个道支的深刻内涵,并分析了人们对此可能产生的误解或偏见。辩证精辟,见解独到。作者透过幽默风趣的口吻,不仅让人们明白何谓快乐的内在生活,而且还教导人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八正道。尤其重要的是,他融合了传统诠释和现代思考方式,精心解说,令人耳目一新。本书将逐步指引你在生活中找到无价的心灵快乐之钥,给予自己优选的照顾和滋养。在书中,我们都可以学到通向快乐的八条途径:1正见,带来真正的快乐;2正思维,带来放舍、慈爱与悲悯的快乐;3正语,带来和谐的快乐;4正业,带来享受符合道德原则的快乐;5正命,带来利益自他的快乐;6正精进,带来断恶修善的快乐;7正念,带来“活在当下”的快乐;8正定,带来洞见实相的快乐。
《六祖坛经修心课:不抑郁的活法》是一部阐述人生哲学的通俗读物。 作者费勇教授二十年的读佛心得,一朝和盘托出,他用一看就懂的生动语言,深入浅出讲解《坛经》的大智慧,并与现实生活相比较起来,让读者在读懂坛经精髓的同时,从佛法中学会不抑郁的活法,净化自己的心灵,让生活变得 美好。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本书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钱文忠将散落在巴利文佛经、梵文佛经、汉译佛经原典的佛陀人生记录,进行了分析比较和完整总结。从佛陀出生、成长、婚姻、出家、修行、得道、弘法,直至寂灭,系统梳理和全景展现了他传奇的一生;从历史、文化、传记、经典四大维度,真实还原了佛陀和佛学的精华。本书以通俗口语和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一个伟大、慈悲,而又真实、智慧的佛陀。通过本书,你能看到2500年前的佛陀本人,看到他的威仪、日常生活、求道之心和智慧的心性,以及一举一动间,散发着的灵性光芒。
这是一本劝导爱侣之间如何相互忠诚、相互关爱,拥有幸福、亲密关系的小书。一行禅师从佛学的角度看待爱侣之间的亲密关系,用正念、专注与智慧引导,使爱侣拥有持久、健康的感情。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亲密关系,但是爱情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我们寻到了爱,拥有了爱,可是没过多久,两人的相处就出现了危机,于是我们转而寻找他人,以为是伴侣的问题,期待更换伴侣,让爱情长久存在。一行禅师并不否定世人的爱情,但当爱情降临、心愿实现,想要维持这段关系使之长久保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行禅师说,“爱”就是一门修行,是彼此之间的信任,既牵手便携手,拥有相爱一生,相守一生的幸福。
《中国基督教史纲》是我国学者所撰的第一部也是影响优选的中国基督教通史或全史著作。《中国基督教史纲》于1940年出版,此后曾重印,还出过海外版。尽管问世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该书的影响犹存,目前仍为修习中国基督教史的主要入门和参考书籍之一。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目前,该经可谓流传范围最广、传诵时间最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笺经杂记》等资料,为笺注奠定了体例依据,并为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素材。
《坛经》是中国人的佛学著作中惟一被称为“经”的,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丁福保采用传统的笺注方式,为《坛经》作注,是现代人读懂《坛经》的可靠而方便的途径。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现存的译本有三部,即三国吴支谦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及初唐玄奘译本,其中鸠摩罗什译本 为通行,全经共三卷十四品三万多字。这部经典既批判小乘 的片面性和偏颇之失,又批评大乘 中一些浅陋和简单化的思想和行为,巧妙宣说了大乘 的般若空观,主张空有不二,将世间出世间的对立圆融会通起来。这部经典由于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思想义理深刻丰富,因而深受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对中国 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分为维摩诘所说经上中下三卷,其中上卷包括佛国品、方便品、弟子品、菩萨品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