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录》,全称《水月斋指月录》,三十二卷,明万历间骡汝稷编纂。全书记述禅宗世次,上始过去七佛、西天祖师、东土祖师,下至宋大慧宗杲止,共禅宗传承法系650人之言行事略,机缘语句。全书具有一般禅宗灯录的特色外,还附裁了许多禅宗名宿的拈颂评唱以及作者的辨析论议,收录禅宗公案1700余则,自问世以来十分流行,“甚至斗大茅庵,亦皆供来,腰包衲子,无不肩携”,广为僧俗两界奉读,是参禅证道、明心开慧不可不读的祥宗名著。
《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为 西方思想文化译丛 之一。 作者理雅各,英国近代著名汉学家,*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本书,是理雅各为美国传教士文惠廉的《论将 Elohim 和 Theos 正确地译为汉语的辩护文》而作,通过引述经史子集中有关 神 、 上帝 、 灵 等概念与基督教信仰中的 God 对比,论证中国人关于神与灵的观念,内容涉猎西方多种文化与语言的比较。
《中国社会中的 》是研究中国 、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 的“ ”。 全书对中国 进行了 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 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 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 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本书将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与“律法”的张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迈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涩的笔法中,从上帝的属性、开端论、神车论、预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题出发,辨析他游走于哲学与律法间的真正立场。 作者主张,“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钥匙,“自然”是哲学的替代概念,是迈蒙尼德用于解释世界的运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迹”的基石。在解经与哲思的交织中,《迷途指津》的任务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迈蒙尼德要澄清并捍卫哲学,另一方面,他也要维护犹太律法,不过,这 并不意味着他在调和哲学与律法。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道教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道教研究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更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国内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书是一部学术研究著作。在中国古代佛教的文献中,《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一部具有特色的著作,作者义净,是唐代的僧人。《南海寄归内法传》是义净赴印求法期间所著,详细介绍了印度及其所历南亚诸国所行佛教仪轨40条,为研究公元七世纪前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的内容,即以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些以前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详加分析,同时尝试得出结论。作者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能够增加今天对七世纪前后印度与南海地区佛教发展的状况以及历史上中印文化交往过程的理解。全书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为研究成果,后一部分为文献的校注。
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又从 社会史、寺院经济史等角度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译本最早于 1989 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奉为经典译本,至今不乏求购者。35年后甘肃教育出版社再版,将图版全部替换为高清大图,并对个别翻译文字作了更为准确的修订,并且在排版上图文穿插,更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王冀青先生首次将犍陀罗学引入国内,成为我国犍陀罗学的奠基人,本书也是国内研究犍陀罗的入门经典著作。
《老子化胡经》至少在南朝萧梁时已经行世,是道教徒为打击、压倒佛教而编造出来文献,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道教与佛教论争失败,《化胡经》被禁绝,从此完全亡佚。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若干唐代写本。《老子化胡经校注》收录了藏经洞发现的所有《化胡经》写卷共七种,又根据写卷内容划定为三种类型,分别称之为“十卷本”(斯1857、伯2007、斯6963、伯3404、伯2004,分别对应序、卷一、卷一、卷二、卷八、卷十)、“灵宝本”(斯2081)、“别本”(伯2360),并在此基础上录文、作注。又广泛搜罗教外教内文献六十余种,编纂了“老子化胡经佚文”“老子化胡说相关文献”“老子化胡经相关史料”三个附录,篇幅几占全书一半,材料极为丰富。
本书是对佛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专著。曾在2002年出版过,此次出版对多处内容做了更新和修订。书中对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扼要地勾勒,对佛教主要典籍的形成、发展及种类进行了概述,并就佛教学说中的主要理论进行了系列专题研究。作者考察了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念及核心思想,阐述了它们的产生原因、发展脉络、历史影响等,探讨了佛学思想的发展规律、对社会和人生所起的作用、在人类思想发展目前所具有的地位等。本书既可作为大专院校本科生、研究生及科研院所学者的专业用书,也可作为一般读者系统了解佛学知识的基础读物。
此書以杭州圖書館所藏明崇禎年間《天童直説》初刻本(存八卷)爲底本,以上海圖書館藏崇禎間重刻本補齊第九卷,并校以其他相關之本。内容包含了《闢妄七書》和《三録》,爲密雲圓悟對漢月法藏《五宗原》和提語《智證傳》的批評,我們可以從這些文獻中去釐清密雲圓悟與漢月法藏論諍的真實脉絡,并且也可以藉此深入了解密雲圓悟當時所廣泛參與的其他論諍情形。特别是,天童派與三峰派之紛争, 終由雍正帝以《揀魔辯異録》將三峰派定調爲“宗徒敗類”與“魔外知見”而告終,使得本來盛極一時的三峰派迅速失去影響力,同時亦終結了明清時期禪宗内部透過交辯和磋議檢視和重整“宗旨學説”的機會。如今藉由密雲圓悟珍稀文獻的整理與出版,我們得以 僧諍的負面外在表相或意氣之争,重獲進一步釐清禪宗發展至明清時期的各家“宗旨學説”和
此書收錄了明末 禪僧漢月法藏早期所作的六部重要典籍,包括:《於密滲提寂音尊者智證傳》(1616-1620)、《於密滲禪病偈》(1619)、《於密滲參禪諸偈》(1619)、《海虞三峰于密藏和尚普說》(1622)、《和隱真子勸修偈》(1622)、《于密滲宋元三尊宿做工夫因緣邪正注》(1626)。這六部文獻為現今已發行新文豐版《嘉興藏》或《徑山藏》以外,新發現的漢月法藏著述的稀見文獻或版本。這些文獻的整理出版,爲我們系統地了解漢月法藏的禪教、戒律、懺法、净土思想或參禪看話頭的指導,以及其與在家居士和蘇杭寺院互動交流等等面向提供了豐富且重要的材料。
《犍陀罗佛教艺术》中译本最早于 1989 年在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上市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被奉为经典译本,至今不乏求购者。35年后甘肃教育出版社再版,将图版全部替换为高清大图,并对个别翻译文字作了更为准确的修订,并且在排版上图文穿插,更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王冀青先生首次将犍陀罗学引入国内,成为我国犍陀罗学的奠基人,本书也是国内研究犍陀罗的入门经典著作。
杨庆堃著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本书是“当代 研究”系列的一种,该丛书由上海市浦东 文化研究所出版,以当代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本专辑内容共分四章: 章是历史经验与启示,从历史学的角度,从早期、唐宋、金元、清代、现代几个历史时段叙述了 组织的管理。第二章是 宫观管理,包括了人才、自养经济、戒律、道风、文化等角度论述了 宫观的管理。第三章是 团体建设,包含了 的职能定位、爱国爱教传统、民主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公益慈善等内容。第四章则从现代转型与展望的角度,论述了 的现代化转型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全书全面探索研究了 宫观管理的历史变迁、现代转型等问题,为当代 戒律建设与发展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一为《九鼎神丹经》 本文,出于汉末。后十九卷为注诀,约出于魏晋至隋唐。本书摈弃了战国以来以服食草木仙药为主,以服食某些天然矿物为辅的长生术,转而独尊人工升炼的神丹,树立了 丹鼎派炼丹术思想的核心理念,为后来 外丹经所继承,尤其对葛洪“假外物以自坚固”的金丹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书征引广博,是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和汉唐 炼丹术之宝贵史料。此次整理,以《正统道藏》为底本,参校以《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抱朴子内篇》、《本草经集注》、《太清经天师口诀》、《三十六水法》等文献校勘、注释而成。
16至17世纪的中国,佛教信徒和儒学士人广泛地活跃于地方寺院,为各种捐助活动奔走出力。随着士绅数量的增长超过了帝国官僚机构的需求,许多人被阻挡在传统的仕途之外,而慈善事业却可以在国家未掌控的领域昭示精英的公共地位。由于积极参与佛寺的资金筹集事业,士绅的赞助行为深刻地影响了佛教的公共机构。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便讨论这一现象并揭示其背后的佛教与理学的关系,作者卜正民考察了当时佛教旅游业的发展,分析了慈善捐助的机制和动机。作者立足寺志,透辟地分析了当时佛教捐助的类型和社会后果。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是一部概论性佛学研究专著。书中对中国佛学的传译、典籍、师说、宗派、传播区域及思想渊源等,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讲述,指明了中国佛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并对有关史料和学术源流上的一些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本土宗教研究》为集刊,包括理论前沿、经典解读、历史钩沉、田野调查、区域聚焦五个栏目,对中国本土宗教发展史上的教派传承、道经问题、道教科仪、民间宗教等多方面内容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本辑为第5辑。
有关 与西学东渐等文化传播,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 与社会经济和生活之间、 与农业技术引进 新以及引发 广泛的乡村改造和建设方面,研究欠缺。 本书关注近代 的传入所引起的中国乡村社会变迁和近代转型的种种现象和历程。内容包括乡村传教理念和借助农业技术的传教方法,全国性乡村调查以促进乡村社会的改造和实践,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的创建,中外学人在乡村经济社会问题上的认识分析,乡村人口进入城市后的困难解决和思考, 信仰导致的人口流动迁移及生存延续,以及因 信仰而形成聚集的村落社会,这些内容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提供了一些以往研究欠缺的不同面相和事实。
《神仙传》是一部著名的道教经典。该书记载古代传说中八十五位神仙故事,大体继《列仙传》而作,体现了早期道教的神仙风气。胡守为先生以质量较胜的《四库全书》本(用毛晋辑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和征引文献,做了精心的校勘,使《神仙传》有了一个较为正确可靠的版本;胡先生还广征博采,对重要的词语,尤其是道教养生术语做了注释,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博大精深的道教养生学理论,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杂乱的“怪诞故事”背后所依托的一以贯之的“严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