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的造型艺术,是指与萨满巫仪过程中有关的各种形象艺术,包括萨满佩戴的面具,身着的服饰,供奉的神偶,使用的乐器、法器以及祭祀方式中的祭坛、祭品、祭器和所应用的符号文字。这些造型艺术,是以物质为载体而上升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化的物态符号。萨满造型艺术中的这些符号充满了萨满诗性的智慧,萨满把这些诗性的符号在有限的人间,扩展到无限的神的世界,是萨满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工具,萨满是这些意志作用的创造者。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整理的成果,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对萨满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富育光、赵志忠编写的《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是该系列中一本,分为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满族萨满文化实录等三部分内容。
《18世纪在四川的传播》依据传教士报告、书信、传记以及教会论著,以中文文献相佐证,对1696——1815年间在西南的传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在清朝政府禁止传播的情况下,巴黎外方传教会以教会本地化和保持信仰及价值观的纯洁来推动的传播和发展;亦可从不断发生的教案探讨朝廷禁教的原因,反映出当时在华传播的方式、范围和特点。
《仪式、信仰与村落生活: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研究》作者黄彩文以云南省西南部一个布朗族村寨的民间信仰为个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在对民间信仰及其仪式活动如何在一个布朗族社区的反复操演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布朗族集体记忆中的民间信仰是如何影响其历史及当下的社会生活,以及面对社会变迁,社区民众是如何利用他们的民间仪式与地方政府发生互动,争取民间信仰的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作者指出,1950—1970年,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曾一度退出了社区民众的生活舞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宽松、布朗族本土知识分子的成长和布朗族族群意识的增强,邦协布朗族的民间信仰及其仪式不仅得到了复兴,而且逐渐成为布朗族争取社会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文化象征符号,开始参与到地方政府组织的相关活动
本书对古代中国的星占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论述星占学之类型、历史线索、思想基础、分野理论;然后祥论恒星占、日月占、行星占、彗星占、流星客星妖星瑞星占及各种大气现象之占;并论述了星占释梦、星占学之操运及古人的星占学观。
李泽厚认为,中国文明有两大征候特别重要,一是以血缘宗法家族为纽带的氏族体制,一是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两者紧密相连,结成一体,并长久以各种形态延续至今。本书所收《论巫史传统》《“说巫史传统”补》和《说儒法互用》,专题论述了“理性化了的巫史传统”是如何源起、如何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质,以及如何构成我们传统的基本文化范畴。这些相互关联、发展的重要论述,从源头上探寻了中华文化的奥秘。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摩尼教敦煌吐鲁番文书译释与研究》对敦煌发现的3篇摩尼教汉文典籍进行了校勘、注释,不但提供了这3篇文献迄今质量的校勘本,还通过详细的注释,研究了其重要内容,阐发了新见。同时,《欧亚历史文化文库:摩尼教敦煌吐鲁番文书译释与研究》还对与这3篇汉语文献关系密切的多篇吐鲁番非汉语文书进行了翻译、诠释和研究。
悠久的地球艺上,各个民族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各个时代救世济人的思想和人物,历经千年,依然长存。在中国,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物。他的思想,成为儒教,在很长的时代影响着我们。此外,道教的(老子)和《庄子),也是具有同样意义的经典。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是对中国少数民族萨满文化遗存进行调查、整理的成果,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对萨满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富育光、赵志忠编写的《满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是该系列中一本,分为满族萨满文化遗存;满族萨满文化实录等三部分内容。
霞浦新出文书是西方学者完全没有见过的汉文资料,这些文本展现了全新场域。霞浦文书的充分刊布,必将关系到当今世界的摩尼教研究,并在民间宗教等诸多新领域都有所突破。作者作讲解说,死海古卷中的阿拉姆文《巨人书》实为摩尼撰写《大力士经》的素材,从死海地区传到吐鲁番、敦煌的摩尼教文书证明了这一遥远而切实的联系,如今这一联系经过敦煌,具体说来,通过摩尼教《残经》等敦煌卷子,一直延伸到霞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