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祥于各朝专史,而统纪于“三通”诸书,灿乎备矣!然一国之事,有巨有细。其巨者,固宜考定,以为法戒;其细考,又何莫不然?社会之推移,风俗之演变,一事一物之沿革,可以考入群之进化,防弊害于未然。其事虽小,其所关则甚大。且历代风俗事物,真象不明,一读古书,则生打格。目前一事一物,虽通儒达士,有不能道其所以然者矣!昔之人如程大景之《考古编》,叶大庆之《考古质疑》,高承之《事物纪源》,彭大翼之《山堂肆考》,或语焉不详,或强说而设。盖中国历代风俗之演变,事物之改革,从古学者,以其微细,忽焉不察,无一书可为资借。非多读古书,不能知其事;第多读古书不旁征曲证、钩深索隐.仍未易会其通而得其真象也。
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来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所包含的一些重要问题。
对身体意象史的重构仅是手段,目的在于揭示身体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作为使美学回家的尝试,本书所重构的身体意象属于哲学—美学层面,完全不同于大众文化语境中的身体图景。后者聚焦于身体的外形、尺寸、重量、表层魅力、镜头感,固然有其意义和流行的理由,但无法揭示身体的真实身份。为了让身体在本体论(尤其是是社会本体论层面)显身,对身体的研究就必须大众文化层面,进入与其复杂性、尊严、曲折命运相称的语境。本书就是这种尝试的产物。
本书选取古代印度弥勒信仰为研究对象,借助保存至今的大量印度古代佛教文献及近现代以来陆续发表的考古资料,以古代印度佛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多角度多层面地来研讨弥勒信仰在印度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从而揭示古代印度弥勒信仰的基本内涵、基本进程、基本特性及其所包含的一些重要问题。
《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根据对马克思恩格斯原著及新近整理出版的大量手稿和相关资料的深层解读,历史和逻辑地再现了两位作者早期哲学思想的发端、演变和成熟过程,简洁明晰地揭示和阐明了他们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所经历的两次深刻思想转变,尤其是在第二次转变中如何实现了从思辨逻辑向科学逻辑的突进。这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本然的观点》内容简介:人的自我具有一种分裂的本性.它能超越自己的经验即从客观的观点来思考世界.也能从自身所处的特殊视角即从主观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本然的观点》旨在处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客观性。客观性无法对世界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解决的方法不是禁止客观化。而是求得客观性与不可还原的主观性的协调.即以本然的观点看世界。作者探讨了这个问题在身心关系、知识与怀疑、思想与实在及道德哲学等方面的表现。作者处理这一问题的独特方法.为哲学探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在形而上学、认识论及价值哲学等领域.《本然的观点》都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