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出品的《义乌民俗》从生产、生活、家庭、家族村落、礼仪、节日、信仰、社会八个方面,用章节体记述了义乌的习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义乌民风民俗的丰富内涵及演变历史,以及义乌四乡民风民俗的差异,尽可能追溯其源流及义乌各方不同的风俗,简述了新风俗。《义乌民俗》文辞简朴,并引用了一些义乌的民谚、民歌、民谣以增加趣味性。有的章节还涉及义乌周边地区风俗对义乌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的义乌精神是如何融合进纯朴的民风民俗之中。 ????
本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之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与民俗文化》丛书致力于揭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所反映的民俗现象,同时,致力于借鉴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一方面注重学术性,注重历史感,注重内涵的深刻与丰富,一方面注重可读性,注重现实感,注重活泼平易的民族气派,目的是贴近民众,进入民众的生活,并在中华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实际作用。
在解释理论与知识论(尤其是知识的类型理论)相互支持的背景下,本书基于先验论证和反思平衡的方法,为解释的三角测量模型(解释者-说话者-共享的世界)及知识论的三角构架(主观知识-主观间知识-客观知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阐释及重构。解释的三角测量模型和知识论的三角构架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类比,而是有其内在的关联。解释在条件上所需要的以及在效果上所确立的人称知识、第二人称知识与第三人称知识,分别与知识论在条件上所需要的以及在效果上所确立的主观知识、主观间知识与客观知识相对应。在解释中,认识主体即是解释者;在知识论中,解释者即是认知主体。不管是主体的自我反思、主体间的语言交流还是主客观关系,最终仍然要落实到基于先验论证和反思平衡的三角测量模型中。在精神旨趣上,这一模型是反怀疑论、反还原论
2015年1月下旬在深圳召开了由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承办“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7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5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提交论文百余篇。本书是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选编集,围绕“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这一主题,从儒家经典的解释,经学史上的思潮、人物、专题,西方解释学的传播、接受与本土化问题,中国诠释学的建构与探索,儒家经典与现代生活的关系等展开深入的前瞻性探讨,并立足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儒学的当下境遇、发展与问题及未来走向进行了思考。
民俗可以说是某一族群特定的行为方式及其相关的一些物质东西,它们都是在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在自我的社会生活的历时延续中积淀、传承下来的习惯与器物。在民间有着“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俗谚,其意涵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地方风俗。换言之,这句俗语强调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即便是同一民族如汉族的不同地方族群,虽然在文化的深层结构或大传统上有着共性,但其地方的特殊性或小传统也经常会在表层结构,即在民俗方面显现出来,而这些特殊性是同该族群或该地方的历史进程中的某些事件或对地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的偶发事件相关。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些特殊性都是建立在共性基础上的。 以上述的观念来看闽南人的乡土民俗,有两个问题必须首先解释一下。其一是闽南文化的概念问题,其二是本
福州流传着许多奇异、生动的民间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保留了人民群众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习惯,特别是故事中许多方言词语弥漫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书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对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36个数字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见解独到,饶有趣味。是一本很有看头、令人回味的有关民俗的知识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