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国家》是一套专门为大众读者精心打造、由名家倾情撰写的系列丛书。本丛书由各领域卓有名望的专家撰写,内容厚积而薄发,行文严谨而鲜活。面向的读者群体也极为广泛,既可以是靠前读者,也可以是海外华人;既可以作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通俗读物,也可以作为中华青少年追溯与了解祖国文化之源的可靠读本。《礼制与风俗》是丛书之一。《我们的国家(礼制与风俗)》共四十五篇,从行进的姿态、相见的礼容、应对的声音、装扮的义涵、位置的尊卑、权力的表征、官场的荣辱、计数的标准、褪色的民俗、变调的节庆、饮食的艺术、高雅的衣物十二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礼制与风俗作了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本书由叶国良著。
本书按姓氏归类进行编排,先介绍福州各姓世家的来龙去脉,而后择要介绍其子弟侄孙中的杰出人物及事迹,条理清晰,便于检索。书中所收录的世家,不囿于传统的世家观念,不仅收录有官宦世家、书香世家,还收录了工艺世家、医药世家、科技世家,等等。这在学术上,或许亦可视为对“世家”概念的一种新探讨。
《福州习俗(修订本)》真实地记录了福州人传统的思想意识与生活风貌,举凡生产生活、人际交往、婚丧喜庆、岁时节俗、信仰讳忌,都有翔实生动的记载和说明。这些东西用今人的眼光或科学的道理来审察,难免令人忍俊不禁。但这些真真确确在历史上曾长期风行。旧民俗的存在,除了说明前人思想文化的不成熟乃至幼稚之外,也还表现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如同我们不能嘲笑婴儿的幼稚一样,我们也不应鄙夷前人的天真。往事如烟隔世代。先人淳朴天真的思想、善良美好的愿望,的确令人难以忘怀。
本选题在对王充及其《论衡》进行深入的介绍后,首先对《论衡》的版本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绘出了版本源流图,并深入分析、比较了《论衡》现存版本的优劣,得出如下认识:明通津草堂本被公认为现今所知版本,但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四库全书荟要》本与通津草堂本进行比较和对勘,可知《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是其中比较的版本。另外,黄晖在其绘制的版本源流图中将崇文本列到通津草堂本之下,笔者校勘后认为崇文本所据应为王谟《增订汉魏丛书》刻本。其次,通过对《论衡》的校注、考证成果进行研究,特别是分别引介了主要完整校注本及考证成果,得出对《论衡》主要注本的整体认识,对比了各注本的特点与不足,并深入分析了《论衡》各注本存在的问题。第三,对《论衡》的引书进行研究,深入整理和分析了其征引的汉前
陈居渊编著的《清代诗歌与王学》是一部研究清代哲学与文学互动的理论著作。它在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以王学(阳明心学)为视域,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着重梳理了清代诗歌与王学各个发展阶段中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内在规律,从而对清代诗歌的演变与王学的变迁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清代诗歌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与王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王学自身的发展,也就没有清代诗歌的发展,而王学本身也不是孤立发展的论断。所以,清代诗歌与王学又是整个16世纪至19世纪初意识形态演变发展的结果。 全书共分三篇:上篇为清初诗坛与王学,探讨了清初对王学的批判、修正和文人的反应及清初诗风的嬗变,对吴伟业、朱彝尊、王士稹等人的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王学因子作了揭示;中篇为清中叶诗坛与王学,阐明了清代中期资本主义萌芽和王学
浮梁,这个与瓷器和茶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千年古县,随着白居易《琵琶行》中“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讴歌和王敷《茶酒论》内“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赞誉,早已在世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浮梁山水宜陶,她用母亲的乳汁孕育出了世界瓷都景德镇。“高岭土”的开发利用,不仅提升了瓷器的质量,也因其英文名字Kaolin,把景德镇瓷器和中国写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