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深入阐述作者的原型观,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多次考察河西走廊一带文化遗址和博物馆文物后的学术思考。作者以长期田野考察中获得的直观感悟推进其所倡导的 四重证据法 ,带领读者进入无文字时代的西部文化大传统与神话观念社会,透视文字书写所遮蔽和遗忘的河西走廊文化古层,并从中寻觅华夏文明的源流信息,探究华夏玉文化发生发展的精神与物质双重驱动。
本书所收录论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重点学科宗教与文化研究成果,共收录22篇文章。本辑分为基础理论、历史探微、民族文化以及专题研究四个栏目,围绕文化人类学、民族史、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书相关论述涉及学术前沿,史料考述翔实,田野调查扎实,资料丰富,观点鲜明,具有一定学术参考价值。
壮族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信仰。譬如始祖神崇拜、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娅汪信仰、龙母信仰、马援信仰与李将公信仰等。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 有某种民间信仰,往往就有与该信仰相应的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信仰催生民间传说,传说强化民间信仰,二者互为因果。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研究民间传说有可能了解和把握各种民间信仰的内涵或本质。 本书对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前述民间信仰作深入透视、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静心的智慧》??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不断考验着人类脆弱的灵魂怎么能够离开静心的智慧?在不断地求索与挣扎中,人们逐渐迷失了自己的本性,陷入人性的沼泽。?人的心灵犹如一间仓库,需要时常打扫和维护,拂去心灵上的尘埃,让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掌握静心的智慧,便能摆脱所有的喧嚣与无奈,让自己活在一个无比清新的世界里。?用睿智的眼光看待世界,以静心的智慧感受生活,给焦灼的人生寻找一片宁静的栖居地,找回迷失的自我,感悟生命的真意,享受生活的甘甜与快乐。
《民俗钱收藏与投资》主要内容:民俗钱是一种非流通钱币,是指人们专门为了、祈福迎祥、香火供养、博戏游乐、镇墓瘗葬、凭信记事等而特意铸造的钱币,专供百姓佩戴、悬挂、摆放、礼赠、随葬和庋藏使用。它是民间习俗的产物,以其精美的艺术性及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单独成为中国古代钱币的一个类别,颇受收藏与投资者青睐。 民俗钱滥觞于两汉时期,它的形成起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古代先民对自然力量造成的灾难感到不可抗拒,对生理现象带来的生死不能理解;其二,对受命于天的君王表现出敬畏和赞颂,对各种宗教产生了信仰与崇拜;其三,对幸福、长寿、多财、多子的企盼和追求。于是,人们便把这种心理和思想铸造于钱币之上,使其凭借各种流通形式和携带方便的特点,源源流出,绵绵不断。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欣赏与告别,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文化的符号与结构:罗兰·巴尔特的文本理论研究》以文本符号理论为研究核心,运用分析综合法与演绎法,致力于探索巴尔特符号学思想的内核和指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其理论缺陷和解决办法。重点探讨了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文化批评视域下的语言、符号、文本的辩证关系;文化中的神话文本及其破译与读解;文化文本的阐释空间和特性;文化批评中的“科学性”问题及文本的分类问题。
本书为作者近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其中吸取了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人类学、考古学资料和埃兰楔形文字泥板文献和线形文字文献史料,深入研究了伊朗史前社会和埃兰文明,为我国占代伊朗史研究作了艰苦的开拓性工作。作者通过对伊朗人类学和考占学资料的研究,探讨了伊朗史前社会状况。在埃兰史部分以大量楔形文字史料和印章印揭示了古代埃兰独特的三头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状况。本书在我国首次介绍了独特的埃兰文化(文字、宗教、艺术、建筑等),特别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埃兰线形文字的解读。埃兰文化在埃兰国家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为亚述、米底、新巴比伦和波斯帝国吸取继承,并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今天世界现实生活中也不难发现其痕迹。
法国文学批评家和哲学家罗兰·巴特涉足文艺理论、文学批评、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他的思想经历了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多次转变,被誉为继萨特之后“当代欧美影响力的思想大师”。《写作的零度》、《神话学》、《恋人絮语》、《符号学原理》、《文本的快感》等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包括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发展都具有很大影响,也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汪民安的《谁是罗兰·巴特/当代思想前沿系列》既是对巴特这位西方思想家的解释和介绍——厘清了其漫长的思想发展,为我们提供了系统认识巴特、重新审视巴特,并从正确的角度研究巴特的途径;本身也是一部理论著述,是作者自身哲学思辨的结晶。
本书囊括了1800年到2100年三百年的历法速查表,介绍了关于历法的相关知识,并对中国的民俗文化如节日的来源与趣闻、民间礼节与起名的知识等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是一本比较实用的历法知识速查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