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商代宗教祭祀》考察商代图腾残遗信仰,系统探研上帝及帝廷诸神、自然神、祖先神的三大宗教分野、神灵崇拜的代变、神灵权能和神性、祀所设置、人殉人祭,对甲骨文中的祭仪名类进行全面梳理。《商代宗教祭祀》阐述王室周祭祀谱、有关祭仪和庙制,剖析宗教祭祀活动的性质,深入研究商代宗教信仰层面诸如社会凝聚力、情感寄托、宗教功能等社会学方面的意义。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域环境、信仰、人群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书内容基于作者 1906至1909年在中国游历期间实地考察的研究成果。作者访遍普陀山的各个寺庙,并将亲身经历和所探访到的事实材料用细腻真切的笔触叙述出来,向读者展现出普陀山各寺庙迥异的建筑风格与特点。除文字描述外,作者还在其间穿插了共112幅珍贵的普陀山照片,以及105张精确的测绘图。形象直观的视觉形象与生动详细的文字描述共同勾勒出一副清晰完整的普陀山寺庙图景。本书*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并未止步于描述,而是从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文化视角出发进一步挖掘寺庙背后的文化精髓。通过阅读书籍、采访当地僧人,作者在文中嵌入了大量宗教、历史背景知识,对普陀山各异建筑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了*为生动的描述与诠释。 全书分七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岛屿地理位置、宗教历史意义,并择取岛上*为著名的三座主寺:普济寺、法
《中国民间崇拜(道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文献 译丛》编著者禄是遒。 中国历朝与各国交流频繁,自汉朝以来,除本土 宗教道教外,各宗教陆续传入中土,如佛教、天主教 、伊斯兰教等,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中国民 间崇拜随着年月增长,不断成长及演化,于百姓的思 想及日常生活中占一重要席位。民间崇拜成为一种社 会文化现象,支配百姓的思想、道德、行为等,亦反 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信仰观念及生活习惯等。
寺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本书,力图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剖析寺庙文化,揭开寺庙各种文化现象。书稿责编己通读,内容符合出版规定,建议发稿。
推动民族与宗教和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的研究,向社会提供相关的学术资源和理论支持;推动学术交流,凝聚有志于民族与宗教研究的海内外人士,加强少数民族宗教在宗教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
壮族民间有多种多样的信仰。譬如始祖神崇拜、蛙崇拜、铜鼓崇拜、莫一大王崇拜、娅汪信仰、龙母信仰、马援信仰与李将公信仰等。围绕着这些民间信仰,在壮族民众中流传着许多相关的传说。 有某种民间信仰,往往就有与该信仰相应的许多传说在民间流传。信仰催生民间传说,传说强化民间信仰,二者互为因果。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关系密切,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通过研究民间传说有可能了解和把握各种民间信仰的内涵或本质。 本书对与民间信仰相关的壮族民间传说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前述民间信仰作深入透视、分析,力求把握其本质与内涵。
《中国民间崇拜(第8卷佛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 文献译丛》编著者禄是遒。 《中国民间崇拜(第8卷佛界神祗)/徐家汇藏书楼 文献译丛》内容提要:中国历朝与各国交流频繁,自 汉朝以来,除本土宗教道教外,各宗教陆续传入中土 ,如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对中国产生重大影 响。同时,中国民间崇拜随着年月增长,不断成长及 演化,于百姓的思想及日常生活中占一重要席位。民 间崇拜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支配百姓的思想、道 德、行为等,亦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信仰观念及 生活习惯等。
彩云之南的边陲之地,生态环境的立体性与族群文化的多样性使得其信仰习俗呈现出五彩斑斓的丰富样貌。这些边民群体各有其信仰体系,特别是民间信仰,杂而多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是他们“意义世界”的一部分。 《云南民族文化丛书 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卷 精神世界里的欢愉:云南边境民族民间信仰》以云南边境民族的民间信仰为内容,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试图呈现出作为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民间信仰。
观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全面展示了观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观音,得到观音的护佑。该书将南海观音文化苑的建设与观音文化融合起来,通过对经典和史料的分析,对观音出身、名称、流传,观音与诗歌、小说、建筑、绘画等做了详细而深刻的考索,同时也图文并茂地展示了观音文化苑的建设过程。不仅让世人可以了解到观音文化苑的建设始末,更弘扬了观音文化。
伏羲信仰遍及全国,但在黄河流域分布更为集中。伏羲“生成纪”、“长于新乐”、“都陈”、“葬于陈”等历史典籍记载,是黄河流域伏羲信仰的主线,形成以甘肃天水、河南淮阳、河北新乐为中心的小的伏羲祭祀圈,而其他祠庙及信仰均分散以这三个中心点为核心的黄河流域的平坦川区或其支流流经的地方。本书从人类学仪式视角出发,以黄河流域伏羲信仰地为主线,关注伏羲祭祀仪式的基本情况以及伏羲神话传说的流布状况。通过对黄河流域以天水、淮阳、新乐为中心的伏羲集中信仰地进行实地考察与民俗志描述,讨论了伏羲神话母题及包含的文化内涵,从纵深处探讨黄河流域伏羲信仰圈的形成。
龙仿佛无处不在却又神秘莫测,恐怕再难有哪个符号能够如此广泛而彻底地浸透在人类文明中。本书将龙置于人类文化结晶的高度,对东西方龙的外形和象征意义进行了全面的探究、比较和分析。书中指出中国龙的外形相似,但在不同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而西方龙虽形态各异,但代表的含义却几近相同。作为龙学备受瞩目的龙学研究成果之一,本书从动物学、心理学和思想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了龙的起源、形象、象征意义,以及龙的存在等,观点新颖,思路独到。
《灰暗的想象:中国古代民间社会巫术信仰研究(套装共2册)》主要内容包括難以清除的巫術;關注一般民眾的知識與思想;從一個特定的角度反思傳統;西學的啟蒙;理論束縛與個案研究;多重視角與田野考察;巫術的定義及其原理;巫術的分類等。
全书共四章,400余幅图,聚焦在希腊化时代和犍陀罗文明中的希腊元素、贵霜帝国的王朝艺术、佛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在犍陀罗的再造、佛像与菩萨像的兴起等四个方面,着重揭示作为几大文明汇聚地的犍陀罗是如何成为佛教的飞翔圣地,而佛教又是如何经过犍陀罗的再造逐渐东传的历史进程,是广大读者了解贵霜艺术、犍陀罗历史、佛教艺术较好的读本。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作者段凌平着眼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在十数年辛苦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极为严谨审慎的态度追古溯今,考证了两地民间神明及庙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用轻松的口吻将生动的民间传说融入其中,不仅论述了闽台文化信仰的差异,更揭示出两地民间信仰的传承流变且互相交融的事实。《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从历史与文化的视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中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文化与外来的基督宗教、进化论、科学思潮、社会主义等近代主要西方文化和新生的三民主义等近代中国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相遇、冲突,到交流、对话,*后到融合与共存,探寻近代中国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与当代中国宗教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由黄韧所*的《神境中的过客(从曹主信仰象征的变迁看岭南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通过对曹主信仰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发现,以曹主信仰为代表的北江 珠江流域混成型信仰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混成型信仰不同的特质。针对这种特质,该书综合使用历史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方法,逐一整理剖析,形成了新型学术理解和分析模型,为解决类似的现实问题提供思辨基础及对策方案,也为相关学科进一步推进奠定综合性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论基础。研究说明,宗教信仰的文化变迁与地方社会的发展密切关联,但不一定具有强烈的族群标识性。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作者段凌平着眼于闽台两地民间信仰,在十数年辛苦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用极为严谨审慎的态度追古溯今,考证了两地民间神明及庙宇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同时用轻松的口吻将生动的民间传说融入其中,不仅论述了闽台文化信仰的差异,更揭示出两地民间信仰的传承流变且互相交融的事实。 《闽南与台湾民间神明庙宇源流》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江绍原先生是我国现代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展现了绍原先生的诙谐风格及迷信研究专长,其中文章写得很漂亮,可以作小品文来读,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包括姓名、性爱、传言、医药等方面的迷信研究符合小品文应该具有的品质,不愧为大家的手笔,所以,虽是小书,反映出来的学识却是博大的,这是其他人难企及的。本书也为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