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神学院托事部主持编译基督教历代名著,将基督教两千年来的重要典籍名著译成中文,本丛书指出两千年来那不能动摇的信仰所发出的力量,在人类生命中怎样工作,并将这种力量带给中国的读者。对中国基督徒思想与信仰的发展大有助益。本套丛书现包括《历代基督教信条》、《团契生活——潘霍华作品选》、《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路德选集》、《基督教要义》、《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奥古斯丁选集》、《人的本性与命运》等。
《王船山 周易外傳 箋疏》是对王船山名著《周易外传》的笺释之作。 全书分“通说”、“凡例”、 “周易外传笺疏卷一”、 “周易外传笺疏卷二”、 “周易外传笺疏卷三”、 “周易外传笺疏卷四”、 “周易外传笺疏卷五”、 “周易外传笺疏卷六”、 “周易外传笺疏卷七”几部分。“通说”部分对王夫之的生平、思想及其易学研究作了性的概说。“凡例”部分说明了本书所参考的底本及参校本,并逐一解释本书所采用的体例。而“周易外传笺疏” (卷一—卷七)为本书正文部分,多涉字词考订,索引典故,句意解释及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引用辨析等。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布根塔尔对该书的评价是:“娴熟整合了经典和当代材料,为研究这些关键性的人类经验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性善论研究素以困难著称,有人甚至将其称为儒学研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孟子性善论研究(修订版)》为解决这~难题提交了自己的答案。作者认为,人性之所以为善,一是因为人性中有一种自然生长的倾向,这种倾向属于一种自然本能,是先天的;二是因为人有良心本心,它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对内心的影响,是一种伦理心境,属于社会属性,是后天而先在的。区分这两个不同方面,特别是理解伦理心境如何是后天而先在的,是破解性善论之谜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作者特别强调,儒家性善论与西方道德哲学有很大差异,以康德道德哲学来研究性善论,只能将其掩盖在西方哲学的阴影之下,不可能准确把握孟子的基本精神,弘扬其独特价值,彰显其特有光彩。
舍勒的知识社会学研究是在现象学哲学的高度上进行的,从理论层次和具体研究对象方面来看,与以卡尔?曼海姆为突出代表的,主要立足于研究现实问题,因而具有很多经验色彩的知识社会学有所不同,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和大学问家的渊博学识来研究和论述所有这些领域,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真知灼见,本书所收相关著作,为我们认识知识社会学提供了视角。
《哲学的慰藉》既是一部论述哲学和神学问题的经典名著,也是文学史上的篇章,以散文与诗歌交替的形式描述作者在狱中绝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命运与天命、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上帝的永恒性与时间等重大问题。
《西方的智慧》(Wisdom of the West)1959 年由Rathbone Books Ltd出版,本版本根据1989年Bloomury Books再版译出。 本书是一部导论性的哲学著作,叙述了从泰勒斯(Thales)到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学,并介绍了其中所涉的历史背景,书中还收录了大量精美的图片,涉及到书中所讲述的人物、地点和文件,并尽可能选自所属时代,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
《摩西五经》初版是二零零五年春节过后脱稿的,一晃七年过去……于是到了修订的时节。 译文的变动,粗粗算来,将近五千处。大多是进一步节俭文字、锤炼风格,但也有勘误、取别解或新说的。 夹注,趁此机会增添两项内容:一是简要补充古代近东宗教、历史文化跟经文串解的知识;二是列出中文旧译一些有代表性的舛误——主要是合本,因其流传较广,常被引用——方便读者对照查阅。
心定和尚出家弘法三十余年,其足迹遍及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曾在东海大学教授“佛教与人生”的课程,对佛理曾做缜密的思维,融贯了原始佛教与大乘佛法,并在南北传佛教的融合上做了很大的努力和贡献。 《心定》一书是根据心定和尚在禅堂或佛学讲座的讲稿整理而成,内容包括参禅修定的具体方法、要领,佛法上的思考和理解,以及如何将这些修行的方法运用在生活上。心定和尚的这些弘法教学,既颇具深度,又能做条理的层次分析,对参禅修定的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禅修导引。
本书主要研究重点在于:船山哲学与历史反思融为一炉,以一种厚重深刻的历史性意识贯通于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了一个由“通极于道”的形而上思辩到以道入史、以史显道从而“汇归于道”的,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完整的历史性哲学体系。
《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集中体现了鲁道尔夫 欧肯的“精神生活哲学”,鲁道尔夫 欧肯认为哲学不应以抽象概念为中心,应该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为中心。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克服自然与精神、个体与总体的矛盾,使之不断走向二者的统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初版于1955年,是瓦尔特·舒尔茨的教职沦文。在书中,舒尔茨对谢林晚期哲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认为晚年谢林对于理性与者的关系进行了更的也更艰涩的思辨,谢林晚期哲学绝非一种基督教哲学,而是纯粹的、正统的、继续向前推进着的、以“主体性的自我建构”为基准的观念沦哲学。相对于德国观念论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了峰点的传统看法,他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中声称,德国观念论正是在谢林晚期哲学中才达成了最终的形态。谢林晚期哲学中强烈地表现出了理性永远无法把握它的前提和根基,而这也最终宣告了德国观念论这一思想范式的终结。在《德国观念论的终结:谢林晚期哲学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守望者》的最
《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是罗洛·梅探讨暴力问题的一部力作。该书秉承作者一贯主张的存在心理学观点,将暴力视为人存在深处的原始生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远离自身的存在,回避自身的权力,处于无知的境地,反而导致暴力横行。 作者对暴力、攻击、权力、无知、无能、革命、反叛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存在分析,提倡一种新的成长伦理的生活方式,要求每个人觉知本心,正视当下,为自己的行动承担责任,过一种与恶共存的向善生活:“人生不是脱离恶,才能成就善,而是尽管有恶,依然为善。”美国存在心理学家布根塔尔对该书的评价是:“娴熟整合了经典和当代材料,为研究这些关键性的人类经验和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了广泛的基础。”
《薄伽梵往世书》是古印度韦陀文献里是流行广、影响大的往世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宇宙古史”。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徐达斯先生参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翻译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