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汉帝国 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 心灵考古 。为消弭 汉家 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 为汉制法 ,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 天下一家 构想, 汉家 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 致太平 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 王汉 师汉 辅汉 代汉 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四子真经集释》是道家四大经典著作的注释集成。包括关尹子所撰著的《文始真经》,列子所撰著的《 冲虚真经 》, 文子 所撰著的《 通玄真经 》,亢仓子所撰著的《 洞灵真经 》。先秦时期,老子创立道家理论,主张道法自然,反对争斗,提倡无为而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子、关尹子、文子、亢仓子等道家学者继老子之后,著说立说,在道家学派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次整理出版的《四子真经集释》,以《正统道藏》中收录的注本为底本,简体横排,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学者撰写的*一部禅宗通史著作,全面叙述从印度禅学到清末禅宗的流变历史,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本书以系统阐述众多禅思潮、派系、典籍和人物为主,深入分析禅学与戒律学、般若学、唯识学、华严学、天台学、净土、密教的多方面交流和整合,记述了禅学与道教、儒教为主体的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冲突、融合和互动过程。本书还注重揭示制约禅宗兴衰的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因素,考察禅宗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和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本书在探讨诸多重要历史和理论问题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观点。
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弥漫着浓厚的道家气息。 道家文化注重 贵柔守雌 阴阳调和 。在众多的道经典籍中,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无不标识出了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独具的尊崇地位。女子的坤道与男子的乾道,都是对生命奥秘的追求与探索,犹如日月光耀,古今而常存。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子修道成仙的传记故事枚不胜数,但多是以独立成篇的形式分散于《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以及藏外道书之中。广大爱好者查阅起来颇为不易,且以前出版的书脊均是繁体竖排,已与当今读者的阅读习惯不符。故今次以简体横排形式,尽编者之*努力,将众多修道之书汇集成此一编。 本书对于当代有志于探索生命奥秘的广大女性爱好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自娲皇补天造人,苍帝创造文字至今,历代女真仙道经积淀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到目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 《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 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 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 《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 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
本书从《汉书 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 跳出诸子看诸子 ,对道家的知识背景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本书是关于东亚道教研究的开山之作,它以比较宗教学为方法,将道教置于“东亚文化圈”中,以道教在中国大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半岛的传播历史为经,以神灵信仰、道教文献、教义思想、养生修道术、医学成就和文化形式为纬,以历史上东亚各国人士对道文化的解读与选择为突破口,次提出“东亚道教”的概念,对东亚道教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其中对“东亚道教”的内涵与外延、中心与边缘、传统与现代的探讨,对道教与天皇制、律令制、神道教、武士道、花郎道、青鹤派、高台道、母道教等关系的研究,都具有独特见解。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道教是唐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很好地认识和把握唐代历史,就应该深入地了解道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选取了神仙道教与唐代社会、道教与唐代妇女、道士的宗教世俗生活、道教法.与民间习俗、道教神仙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俗中的道教印记以及儒、释、道之间的互动与融合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试图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透视唐代道教,对道教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出较为客观的解释
该书以时代为线索,从易学的产生开始,将中国易学的发展分为先秦易学、秦汉易学、两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代易学、明代易学、清代易学、现当代易学九个阶段。本书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通过选取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学人物与学派进行具体的讨论与介绍,一方面避免了通史作品常见的繁杂寡要的通病,同时也突出了中国易学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注意运用新材料,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结合,义理与考据并重。在视野上,跳出门户之见,对历史上的象数派与义理派的易学成就都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融汇众家之长,删繁就简,勾勒出了中国易学发展的主要线索和基本规律。
本书辑录了山东临朐境内现存与道教相关的碑碣、墓志、塔铭、摩崖、经幢、题记等。每一块碑刻包括名称、简介、碑文等内容,部分碑刻附有拓片。碑刻简介包括:碑刻现存地点,立碑时间,撰文、书丹、篆额者姓名,碑刻形制,正文、碑额的书体、字径,碑文主要内容,着录情况,现存状况,等等。
内丹修炼发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有六千年以上的历史。它自成系统,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现存的道家静修著作有数千卷,其精深、广博蕴含大智慧,又独以修炼内丹的方法在历史上流传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被视为道家的玄典正宗。老子、庄子、孔子等先贤都从修炼内丹中经历过“无为法”的境界,修身修性,开发自身潜能、智慧,而留下千古不朽的经典。同时,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一致的世界观、宇宙观。 内丹静修,就是在一呼一吸之间,通过呼吸把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有意识和无意识联系起来。呼吸和身体机能活动、思想、情绪是紧密相连,养身、静心、禅定、冥想、催眠、瑜珈、出功、益智……都从呼吸开始。 我们的生命质量与长度如何,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呼吸有多深、有多长!呼吸绝对不是只有我们接触过的:腹式呼吸
《道教医学精义》简介: 道教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较早出现的一个流 派,其医学模式是融生理治疗、心 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 学模式,具有鲜明的道教特色。道 教医学虽属于宗教医学的范畴,但并不排斥世俗医学 ,奉行“先医药,后”的原 则,把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道医善于运 用精神、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 对病人进行心理和信仰治疗;道教医学对疾病的诊治 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入手,而 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 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 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历代道教医家层出不 穷,在中国医学文化史上享有盛 誉。在道家道教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指导下,在 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上,道教医学 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藏腑经脉体系、病 因、病机思
本书专章探讨“道与神仙”,从“道神一元论”、“神仙与阴阳五行”、“生道合一得道成仙”角度,从理论高度论证“道”的信仰与“神仙”相统一的问题。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神仙品位、谱系源流、神仙关系系统,和神仙修炼理论、修炼方术,及神仙的洞天福地。
“虐恋”,西方称之为sado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虐恋”一词是由中国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首先提出的,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才真正为我国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虐恋现象及其意义。全书共分六章:“虐恋亚文化”描述了虐恋的规模、特征、历史变迁及其社会处境。“虐恋个案”根据性别的不同将虐恋个案划分为五类进行了分别介绍。“虐恋作品”介绍并分析了从主流文学到地下文学中的虐恋描述。“虐恋成因”
全书内容共分明道篇、立德篇、修真篇、养生篇、处世篇等五大篇目,并在每篇之下各分五大类,共为二十五类。此书力求收录完各,俾使人们能够全面了解道教文化的各项内涵,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努力发扬道教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哲理智慧、立德向善、热爱和科、廉正无私、保护环境、内丹修炼、养生益寿、为人处世、淡泊名称、读书治学、返朴归真等有益当今世界的内容,以冀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书中各篇分类明细,条目收录尽力做到精简,注释也力求深入浅出,语言明白晓畅,从而对于道教义理能够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做出合理诠释,在道教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炁體源流》辑录道藏及其他道家原典中的经典篇章,配以直观形象的绘图,精准实用的注解,是编者云游参访毕生所集,且都是自己身心实证的真实体验,对真修实证的同道人特别具有参阅和印证的价值。 编者分享的本怀是那么温暖博大:望同道侣友藉此省却数十年参访功夫,早日成就。
中国宗教艺术 系列图文并茂,以大量精美图片,反映中国五大宗教艺术的起源、风格特征、艺术价值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内容,向中外读者介绍中国宗教各方面的知识,使其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宗教文化。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寺庙建筑、绘画、石窟雕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文化艺术相融合的现象和面貌。同种类图书国内市场还不多见,富有新意。 Since being introduced to China 2,000 years ago, Buddhism has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is book, mainly photos illustrated by texts, gives a basic overview of the Buddhist arts in China, including temple building, paintings, Stone Caves, etc., hoping foreign readers come to understand current situation and various manifestations of Buddhism art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