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既为学术界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异常的思路。它不是对中东的历史与制度作异国情调的描述,也不是将之当成干巴巴的教条,而是将伊斯兰文明的发展牢牢地嵌入其自身的文化脉络中。他使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使之对西方读者来说是易于理解的和清晰的。作者就伊斯兰教的起源、性质和演变提供给读者一种难得一见的、发人深省的叙述,也为我们理解当代中东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视角。作者认为,多数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与中东拥有相同的最基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虽曾经燃起争辩,但也可能提供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人人都平等这个问题上,作者大胆地寻求和解的办法,即把伊斯兰的信仰同对于黑人、奴隶和妇女的极力渲染的消极态度进行和解。这种消极态度在许多中东文化中实施过。他也坚持认为,中东的特点
本书以《成唯识论》文本为依据,以中印佛学发展为历史线索,并参照相关梵文文献,用20世纪的哲学视野,从形上学、存在论、认识论三个方面,系统整理了唯识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并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从六个核心问题论证唯识学与现象学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为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清理了一些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成唯识论》存在论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不同,揭示两种哲学理论的意趣和旨归,呈现两种文化、文明鲜明、异样的人生底色;将唯识学形上学与中西方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唯识学的种子论不仅具有世界万物生成发展和本质的唯物论倾向,也具有理念、意志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和动力的观念论倾向。本书作者期望以此探索出一条汉语佛教哲学研究的道路。
《心经》,全经只有260个字,是佛教大乘典籍中,文字最短少,却最深奥微妙的经典。这部简短的经广受世人喜爱,在佛教道场里,从日常课诵到大小佛事,无不念诵此经。然而,诵念者虽多,但是能真正了解义趣的人却很有限。关键原因在于这是一部经过萃取浓缩度极高的经,但却能精确而完整地阐述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核心义理,并清楚告诉人们获得真正解脱智慧的修学次第。 如何破解《心经》的浓缩文字,直达解脱智慧的关键?本书作者张宏实先生,运用他所擅长的现代电脑工具和图解方法,向读者揭示: 读懂《心经》的4大关键。 10个中外《心经》版本逐字交叉比对,还原心经的完整面貌。 达赖喇嘛精彩解释《心经》最后咒语所隐含的修行次第。 日本的空海大师、中国的东初老人精辟分析《心经》是密教经典。 对于
奥古斯丁在哲学和神学上影响人类文明1600多年。作为一个杰出的思想家,他的信仰归宿可以说代表了一代希罗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他所确立的“信仰寻求理解”的认识论路线成为西方古典文明的标记。在他之后的一代代思想者不断从他的思想寻找灵感,不论天主教神学,更正教神学还是启蒙哲学甚至当代的存在主义, 都从他那里寻找精神资源,他是西方文明里绕不过去的一个根基性人物。 作为现代文化人,无论你的思想路径如何,你已在有意无意中被他影响。 本书收入的两篇是奥古斯丁人论(Doctrine of Man)的代表作。《论自由意志》探讨恶的来源和人的自由意志问题。《论本性与恩典》探讨人的全然败坏与上帝的全然恩典。二文奠定了奥氏对人的本性探讨的基本思路,成为西方性恶论的经典阐释。
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真正的“实在”? 人类比我们日常感知中的非人类物更特别,更重要吗? 人们往往相信,只有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才是实在的。近代哲学也强化了我们的这一观念,将我们人类自身看作极特殊的,与所有非人类物在本质上截然不同的。作为“物导向本体论”思潮的领军人物,哈曼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本体论如何拒斥了人类对独异性的主张。哈曼认为,世界当然不仅仅是人类感知到的那个世界。他的哲学的中心观点是:一切物——无论是真实的、虚构的、自然的还是人造的,是人类还是非人类——都是彼此独立的存在。 在这部精彩的导论性著作中,哈曼以令人钦佩的清晰,向我们讲述了“物导向本体论”这一理论思潮的历史、主要观点和影响,它在现有各本体论学派中的位置、与其他竞争性理论如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异同,它在政治和社会方面
本书从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印度古典哲学及当代科学知识及心理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对《瑜伽经》的四个部分“瑜伽及其目标”“瑜伽及其修行”“力量”“解脱”共196条经文,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讲解,使瑜伽的神秘与个人的生活、哲学的智慧与当代的时尚在其中融为一体。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先生和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先生特为本书作序,为中国读者领会瑜伽的精神乃至印度哲学的实质提供了正确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