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阿兰 埃伦贝格的一本社会学经典著作。作者完整地呈现了抑郁症作为一个精神病学概念的流变,同时剖析了抑郁症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他将精神病学的文化史和技术史结合起来,试图通过对一个概念的历史的解读,以小见大地展现整个当代社会对人的理解和主体性本身遭遇的变迁,为我们探究与此相关的新困境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抑郁症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抑郁症在当代社会越来越成为流行病?要治愈这一精神疾患,对这两个问题的追问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仅满足于心理和药物技术的纯粹应用,而缺乏形而上的探索与整体思考,不去厘清深层次的概念背景与造成抑郁症的社会原因,就不能全面地理解抑郁症,进而了解现代性危机下的主体和我们所身处的社会。
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 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
回想一下,你喜欢的音乐如何改变你的心情,绘画如何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舞蹈如何激活你的身体,好的影视作品如何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它几乎占用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在你注意到这一点时才发生。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深刻地塑造我们告诉自己的对自身的解释,并构建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本书从社会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出发,结合技术、美学等跨学科知识和见解,深刻揭示了建成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情、记忆和幸福,并认为我们必须利用这些知识来构建一个更适合人类经验的世界。
近代中国中央卫生行政制度始于清末,民初曲折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方有重整全国卫生行政之举。本书接榫学界关于卫生何为、何为卫生的有益讨论,提出 交叉的医学史 、 地方的医学史 与 医疗生态史 学术断想,利用国内外相关资料,厘清卫生何以成政、以何行政的重要史实,从中透视近代中国卫生行政制度与社会变迁。
文明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随着不同文化因子的 混合而发生互通互融,而不是冲突。 尼尔 弗格森 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但事实上,网络早已存在。从印刷术的诞生到网络社群爆发,在《广场与高塔》这本书中,弗格森通贯古今,以新奇的视角,为我们重铸了一个个有形的和无形的网络。从神秘的共济会、辉煌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复杂的萨克森 科堡 哥达邦联、举世闻名的剑桥使徒网络,到现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推特和脸书,作者以一个个引入入胜的故事,激发我们重新观察这些网络的运作及其建构的世界,重新看待我们习惯已久的世界观和它潜在的不同面貌。 在社会网络兴起、衰落、再崛起的历史中,作者用丰富的图表与数据为我们阐释了网络、聚类等不同概念,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旧权力与新社交网络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并通过对比,为读者提供有关网络演
......
本书是边燕杰老师2009年提出 关系社会学 以来,就关系问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个汇总,目的是给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提供一份阅读材料,也为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性专题读本。 本书共18章,其中理论篇8章、实证篇10章。 章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 第二章 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 ,是作者对关系社会学十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集中阐述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并着意说明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坚持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研究方向。 第三章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从中西比较视角讨论中国的关系性质、关系网络特征、关系导向的社会资本的理论涵义和行为后果,提出了 关系社会资本 的新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而总结了中国关系网络的三大特征,即:纽带亲情化、功能复用性、
我们对衰老速度的掌控能力远比自己认为的 强,秘诀就在如何做好肠道健康管理上,肠道是万病之源,肠道健康一切皆好!便秘、腹胀、肥胖、腹泻、痔疮……,你需要调养的是肠道,而不是乱吃药;长痘、长斑、长皱纹,气色差……,好皮肤,重建肠道环境比化妆品 靠谱;泥巴脏,饭前消毒……,颠覆“ 有益健康”传统思维,“脏点儿” 健康;记忆衰退,焦虑抑郁,偏头疼……,肠道即第②大脑,是延缓衰老的超ji英雄;慢性病,癌症……,用正确的方法对待肠道,你可以慢慢变老;想快速变瘦变美,又不愿意节食运动,调整肠道菌群可以帮你轻松达成;想要吃一顿美味大餐,但又不希望热量太高,这本书的丰富食谱可以帮助你。 不均衡的饮食结构和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让肠道面临菌群失衡的危机。哈佛医学博士拉施妮博士20年微生物菌群研究,为我们讲述
家庭作为私人领域,其中发生的很多事情并不为大众研究所瞩目。近年来,经济史量化材料越来越丰富,在欧洲相对完整的人口史数据集就不止百余个,各类包含量化内容的民族志材料层出不穷,成为可以深探的沙盒与富矿。本书的14篇文章,研究时段上起1500年欧亚大陆经济分流时期,下迄21世纪,覆盖了英国、意大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济史思想实验素材。 家庭是下一代社会成员形成自己的观念的地方,家庭也是生育决策和教育投资发生的场所,因此家庭会影响一国的发展命运和长期经济增长趋势。本书提出了很多贴近现实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并尝试从量化史学角度来回答: 少生精养 与 多生散养 ,哪种生育决策更明智? 雇主解决雇员的子女入学,可以带来哪些好处?更大、更综合的学校,教育效果是否更好?有兄弟姐妹,对儿童的成长意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本书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尝试多维度描述西夏陶瓷特征,挖掘西夏陶瓷蕴含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信息,探寻西夏陶瓷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厘清陶瓷样式、使用、变迁与文化交流交融的联系,透过器物历史研究,展示西夏人社会生活的画卷。
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本书是一部政治经济学通识读本,作者从“为什么美国信教的民众比欧洲多”“为什么开放有利于和平与安全”“为何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率呈下降趋势”“为什么日本人的幸福感下降了”等五十余个当代政治经济的现实议题出发,介绍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哈耶克、弗里德曼、马克思、希法亭、斯威齐、李斯特、凡勃伦、诺斯等政治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解读经典的同时,又围绕政治经济学以个体、阶级、国家、制度为中心的四个视角,全面介绍了不同流派的政治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差异。全书融通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基本视角及历史问题,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经典名作与当代议题的对话,启发读者重新认识自由、竞争、选择、阶级、国家、制度的内涵。
《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套装共2册)》包括:《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上)》、《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下)》共2册。《世界的苦难:布尔迪厄的社会调查(套装共2册)》是布尔迪厄晚年与其他22位合作者,以细腻的情感和认真的观察及倾听,耗时三年访谈数百人所写就的田野调查著作。通过一个个以访谈形式出现的鲜活的生活史个案,展示了当代法国社会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与痛苦,并透过社会学的解释,揭示出痛苦背后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根源,以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
本书围绕乡域治理主体、乡域治理对象、乡域治理方式和乡域治理走向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力图加深对当前基层治理尤其是乡域治理发展态势的认识,深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解。本书在阐明乡域治理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演变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乡域治理机构、乡域治理关系、乡域治理体制,乡域经济建设、乡域政治建设、乡域社会建设、乡域文化建设、乡域生态文明建设,乡域政治领导机制、乡域行政运行机制、乡域依法治理机制、乡域监督监察机制和乡域治理现代化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