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介绍了“二战”结束以后,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的社会学领域的新进展,包括帕森斯的规范论功能主义、新功利主义、冲突社会学、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卢曼的功能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法国的反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社会理论、新实用主义等内容。本书系作者多年在芝加哥大学、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哥廷根大学等美国及欧洲各大学教授社会学课程的讲稿,2004年在德国苏尔坎普(Suhrkamp)出版社集结成册, 出版。本书译自2011年德文版第3版。
立足于在 真理的彼岸世界 (宗教)消逝之后为此岸世界确立真理的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为 人类社会 喻示的道德,在 必然王国 之 从属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强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 自由王国 之 超越于劳动的交往 中,是彼此作为主体间关系而相互给对方的自由实践、自由个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认和尊重,以促成和确证彼此的自我实现。 我们所需要的道德还在襁褓之中 ,但已无可回避、无可逆转地置身于现代社会,即使对于那已经逝去的、人类曾经似乎拥有过的 共同体 以及相应的道德伦理生活有那么一丝缅怀,更为务实、更为重要而紧迫的,是客观地把握和联系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这个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为这个社会寻求和塑造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础,也为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的我们自己重塑生活的伦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探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层面的行为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书首先对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理论演变及学科基础进行了阐述,随后依照个体、群体、组织的逻辑框架层层展开。在个体层面,深入剖析了个体的态度与工作满意度、人格特质与价值观、情绪与情绪劳动、知觉与个体决策以及动机等核心议题,为读者理解个体在组织中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奠定了基础。在群体层面,对群体、工作团队、沟通、领导、权力与政治、冲突与谈判等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群体行为的动力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来优化群体的行为表现。在组织层面,聚焦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议题,从文化与制度两个层面出发,探讨了组织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稳健发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 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集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字、书法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 本卷主要选录郭沫若有关历史学、古文字学和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的一些重要的、有代表性的论述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历史学和古文字学;下编为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
20世纪末出现了一种文化设施的复兴:从艺术中心、剧院、博物馆到影院和公共艺术。全世界的城市都试图改变它们的形象和经济,工业城市已经成为文化之都,即使是古老世界城市如伦敦、巴黎、柏林和维也纳也创造了新的千年文化区。本书通过历史和当代的分析,考察了文化在城市发展和复兴中的作用、文化规划的原因和方式,文化与后工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该书紧密结合文化经济地理、文化艺术政策,分析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的典型案例,这是探讨艺术规划以及 艺术政策、文化经济与城市规划之间关系的 本著作。
古典社会学理论(双语)(第6版)是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自1992年出版以来,已修订至第6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采用。作者将其在社会学专业领域所拥有的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结合,摆脱了枯燥理论的简单叙述,内容全面系统,通俗易懂且简明扼要,不仅涵盖古典社会学家和早起女性社会学家的理论,而且也将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等被认为与古典社会学理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非古典社会学家们的理论纳入书中。为更好的阐释理论,本书特别增加社会学史中重要思想家的小传,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本书深入剖析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意义,从社会学视角探讨体育如何从基础的身体活动发展成为文化实践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分十讲,系统阐述了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型构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结构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女性主义理论、批判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具身理论等十大社会学理论在体育研究中的应用与影响,揭示了各理论的独特视角、贡献以及局限,并对未来体育研究趋势提供了预测。作为体育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读本,本书不仅为体育学术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体育事业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深刻见解,是理解体育多维作用的重要资源。
这是一部跨学科研究的典范,涉及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对列维-斯特劳斯,罗杰·凯卢瓦等人有关人类早期祭祀活动的调查,本书对广泛存在于初民社会中的“活人祭神”行为的逻辑和功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作者认为人类族群中普遍存在一种“替罪羊”机制,杀死“替罪羊”可以将对内的暴力隐患释放到族群之外,从而保全族群内部的和平稳定。因此,暴力的祭祀活动并非 自身的产物,而源自族群化解内部矛盾的需求。祭祀行为是人类早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思路对于进一步理解与阐释早期中国或可提供别样的启示。 作者勒内·基拉尔是法国 思想家、文学批评家,被誉为“人类认知领域的新达尔文”。我社还曾出版过他的《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基拉尔的学说以“攀比摹仿”论 弗洛依德的“俄狄浦斯情结”,认
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并维系一个合宜的自由社会,让这个有志于正义的社会在赋予每个人平等机会的同时还能激励个人为公共利益而牺牲?针对这一问题,玛莎·努斯鲍姆在本书中探索了情感和社会正义的本质,并阐释了爱对于正义的重要意义。即使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恐惧、厌恶、嫉妒、怨恨和竞争性忧虑等负面情感也普遍存在,而根植于爱的公共情感却可以培养民众对社会共同目标的忠诚并抑制这些负面情感的作用。 历 杰出的民主政治 ,如亚伯拉罕·林肯、莫汉达斯·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等,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正是因为明白培养公共情感的重要性。但是,一些自由主义的信奉者有时会认为,一种致力于公共情感的理论会妨碍人们追求自由和自主。努斯鲍姆对此表示怀疑,她在充分考察卢梭、孔德、密尔和泰戈尔等人提出的历史方案后明示,一个合宜
......
安妮塔·梵戴克想告诉你,通过零浪费生活,你其实可以收获 多 多时间、 多金钱和 多生命力。 《零浪费生活》是一本能帮助你在不放弃原本生活方式的前提下 减少浪费的 指南。在这三十天零
结构方程模型被誉为应用统计的第三次革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席卷整个社会科学领域,是新一代学者推荐的统计方法学知识。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应用(第2版)》提供了一套从概念、原理,到操作技术,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最的社会学著作。 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统称为社会学的基础;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思想。 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化因果分析。韦伯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以理论化为方向的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