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作者讨论商品经济、市场理性和社会公正的二十篇论文。他在自序中称,这二十篇文章大致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学术与心路里程。他坦言,这个旅程是从八十年代的问题研究到九十年代的主义议论的过程。这二十篇文章构成了秦晖自己所云“问题—主义—问题认识”循环中的一环,而贯穿其中的是对自由的价值关怀。秦晖先生将这二十篇文章置于三个标题之下,即“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问题的成果,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汉代的商品经济。表面上看来,它们与自由无关,实则在严谨的学术叙述之下,秦晖先生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的关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谓的“主义”部分,直接围绕着自由和公正展开。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绍之外,作者
空间是文化的载体。从传统民居到传统村落,从物质空间到文化空间,独特的空间形态孕育了独特的空间文化。从这个角度出发,海南火山石传统村落可以说是海南地域文化真正的独特代表。然而,这一独特的空间文化,随着旧有的空间形态被“碎片化侵蚀”,正在加速消解。李惠军、陈德雄编著的《海南火山石传统村落》基于大量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试图从规划、建筑、景观等综合的建成环境视角,在筑梦“守望故乡”的时代中,通过文字与图像,记载并追寻属于本土空间的、特定的文化记忆。
本书所关注的主题,并不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要往何处去”,而是“中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由何处来” 。本书探讨了清朝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民族政策,并论述了其和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渊源。本书的发现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现共产国际所强加给国共两党的“民族自决”政策与列宁本人的论述大相径庭,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与差异;二是发现孙中山先生的“国族主义”受到“政治化”的“美国模式”和“文化化”的“华夷模式”的双重影响;三是发现蒋介石集团的民族主义思想及其所炮制的“国族-宗族”论不仅没有继承反而是伪篡、歪曲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从理论上阐明 “分治”与“同化”蒋介石集团民族主义思想的“一体两面”;四是澄清了蒋介石依据“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炮制“国族-宗族论”的传言和误会,同时发现孙中山先生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眼光”和历史辩证法解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文学作为一种意指符号,如何对生活世界进行表意实践的。九十年代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关系,本书力图揭示出其中的“市场经济”因素,揭示出九十年代文学与“人文精神”讨论、“市民社会”讨论、“日常生活”、“私人生活”、“欲望”等社会思潮、大众心理的互动关系。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步阶段,学术界的很多相关理论和方法都是直接来源于国外。费先生在自己的研究中选择性地借鉴一些国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从中国的社会实情入手,致力于从具体的社会现象中探究总体性的社会变迁,开创了社会学的中国化道路,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先生在早期研究中立足于大量的社区实地调查,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究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种种成因,并力求为困苦中的中国农民找到解除“饥饿”困境的可行性道路。从这时起,“富民”的宏愿便开始在费先生的心中植根,而“志在富民”更成为费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它也是我们解读费先生一生思想的核心要旨。费先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于发展起能够惠及农村的工业,而建立分散的合作化乡村工业无疑是最为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