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如下场景:在一个机场中挤满了安静候机的陌生人。如果候机的不是人类,而是黑猩猩,那惊慌失措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很可能出现血腥的杀戮。 人类是如何做到与全然陌生的同类共处一室而相安无事的呢? 对这个问题大惑不解的人类学家,在很早以前,就通过对黑猩猩展开研究来寻求答案了。在这本书中,生物学家马克 W. 莫菲特带领我们去考察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生物:蚂蚁。在蚂蚁组成的社会之中,每个个体对彼此来说都是陌生的,尽管如此,这些小家伙聚在一起却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就。 《从部落到国家》通过观察、分析并总结让匿名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是如何基于一些共同特征,比如服饰、手势、口音、信仰等群体身份标志,实现彼此互动并繁衍生息的。书中结合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的全新发现,回答
历史社会学关心的都是 大问题 ,诸如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非西方世界在 西方崛起 的压力下 被动 现代化的不同路径,环境、技术、人口、战争和流行病等因素对长时距历史发展形态的影响,等等,对理解和改善人类的当前生存条件具有重大意义、对理解当下世界局势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议题。本书主编赵鼎新近几十年一直从事历史社会学研究,也正逐步在国内推广历史社会学研究,《历史与变革》系列书目正是赵鼎新及其团队得以密集呈现之前的研究积累,同时不断推广、发展现有研究共同体的重要平台。《历史与变革》不仅仅是一个具有很高学术价值、高度专业化的社会学杂志,更是一个能探讨各种历史和现实大议题和重大方法论问题的、具有很高专业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平台。《历史与变革》倡导通过广泛和开放性的交流和讨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庄孔韶教授《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本书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本书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作者在分析二战后日本家庭和日本社会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 家庭的战后体制 这一概念,推动了日本家庭社会学向前迈进一大步。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 家庭 的诞生、大众化和变迁,展望了21世纪日本家庭变化的新趋势。书中还涉及一些有趣而深刻的话题,如 为什么女性是主妇 主妇的诞生 等,在平实的叙述中,作者对家庭的多样性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庄孔韶教授《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一书,是林耀华先生 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本书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本书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民族主义是中国近代*主要的社会思潮之一,它与中国近代相始终,并贯穿于其他各种思潮之中,对中国近代产生过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代表人物(如孙中山、章太炎、梁启超、梁漱溟、张君劢等)和群体(如国家主义派、再生派、战国策派等)的研究较多,对某一时段(如晚清、民国初年、抗战时期等)的民族主义的研究较多,而对整个中国近代(从晚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和高涨的历史过程及其理论建构则缺乏系统深入地研究,尤其是缺乏对 中华民族 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从提出到确立、再到被各族人民普遍认同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高涨的关系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中的一大不足或缺失。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弥补这一不足或缺失
庄孔韶教授《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增订本)》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本书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本书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本书是知名时事评论员近期新推出的时评著作。曹林用理性犀利的文字,冷静客观的视角,温和改良的情怀,引导培养讲理的耐心,清醒思考社会话语的撕裂,反省“标签化”现象,在雷人雷语、官场怪象、社会教育、媒体自省、两会聚焦、名人囧事中,立足真相,坚守独立,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理解这个激荡的时代。 聚焦曹林,聚焦这个时代!与曹林一起,在快得窒息的时代,让思考慢下来。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 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有的地方迟迟不肯出现农业的萌芽?本书介绍了关于农业起源问题的各种定义和理论方法,利用当今气象站资料模拟了史前狩猎采集者的生计策略,结合考古材料回答了中国农业起源过程中种种复杂的问题,为我们重现这一变革中的细节。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泾洛流域所在的陇东、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的核心地区,是丝路东段必经的重要通道,这一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具有代表性。本书通过梳理大量翔实的资料,利用历史地理学的相关主法,结合作者的实际考察,探求泾洛流域自然环境诸因素: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灾害等变迁的特征,并寻求其变迁原因,总结这一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的规律,为当今黄土高原流域的治理献计献策。本研究不仅填补了历史时期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综合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当前该地区环境治理具有参考意义。
《江村经济》是社会学巨擎费孝通先生研究乡土中国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与文化的***之书,是我国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原是费孝通在1938年春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是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玄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在书中,作者集中描述了江苏吴江开玄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试图从农村社会基础上来解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基本观念,它不限于一个具体的农村,而是指向农村的基本性质。正如他的导师、人类学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夫斯基在该书序言中写道: 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 通过熟悉一个小村落的生活,我们如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整个中国的缩影。
......
《脑的历史》这本书讲述了脑从古代到当前神经科学的完整故事。从史前时代开始,直到20世纪随着现代神经科学的飞跃发展,它描绘了我们是如何探索脑的生物学本质的。本书首次以叙事方式书写脑的历史,着重强调了随着解剖学、药理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神经外科等学科的发展,我们对脑和神经系统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对脑的看法;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对脑的研究;十九世纪的脑科学;当前最重要的进展和神经科学的未来。
1961年代初,中国遭遇严峻的粮食危机。面对这一危机,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加大粮食征购量,继续挖农民的口粮;要么城市人口下乡,减少商品粮的供应。中央高层遂决定“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道路”。 火车里、汽车上挤满了由城市返乡的人们,他们扶老携幼,怀里揣着政府发给的一个月的粮票和为数不多的生产补助费,离开了他们已经熟悉的城市和企业…… 从1961年到1963年,全国共有近2000万职工,2600万城镇人口,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甚至教育科研机构被精简回农村。这2000万职工以他们个人利益的牺牲换来了共和国经济的复苏。 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开始改善,1963年7月6日,中央精简小组在向中共中央报送的《关于精简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束精简工作的意见的报告》中提出:“我们认为,这一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