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如何结合百年党史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看待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如何解读党和国家间的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如何理解党的使命性特质以及党在当代中国经济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如何认识党的领导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等,构成了本书作者思考的主题。
本书是卢梭专门为波兰问题所著的政治专著。卢梭为某一特定国家的人民撰写的作品只有三部:1764年为日内瓦人民撰写的《山中来信》,1765年为科西嘉人民写的《科西嘉制宪意见书》及1770年所著的本书。本书作为卢梭晚年的著作,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精髓,在书中他主要论述的其实是《社会契约论》在波兰的应用模式。
法国人似乎向来就有写作短小精悍之作的传统,但是布鲁诺 卡尔桑提于1994年出版的这本《莫斯与总体性社会事实》简练到足以让人产生一种错觉:这只是一本研究马塞尔 莫斯学术思想的著作。事实上,这本小书在出版伊始便奠定了其作为莫斯研究经典之作的地位。因为在所有人都在诉说莫斯的思想缺乏体系又与涂尔干的思想有着难以厘清的关系之时,卡尔桑提却在此书中以《礼物》一书提出的 总体性社会事实 概念为切入点,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莫斯在哪些方面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克服了涂尔干社会学传统的内在困难,推进了该学派的发展。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让此书从众多莫斯研究中脱颖而出。
2014年,总书记作出农村公路要“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重要指示。2024年5月,总书记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农村公路发展成就,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01-04 基于日常、超越遗产:AI 时代的民俗学 / 岳永逸 05-09 英国民俗学的式微及其未来 专访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教授周越 / 苏筱 10-13 美国民俗学的多元之路 专访佐治亚大学副教授游自荧 / 周勇庚、王元 14-16 民俗学应该回应更多时代之问 专访日本民俗学者菅丰 / 高鹏程 17-20 日常的镜与灯: 德国民俗学之叙说 / 曹雅楠 21-23 失落的影像:约瑟夫 洛克的纳藏之旅 /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24 书单:民俗学
经过30余年的经济改革,当前制约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瓶颈是生产要素市场。作为生产要素中*为核心的部分,劳动力的跨地区配置受到了户籍制度的制约,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整个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高度来梳理户籍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从而为下一步的改革找准方向。基于这个目标,《迈向社会和谐的城乡发展:户籍制度的影响及改革》从多个角度对我国的户籍制度进行了讨论,有理论梳理,也有实证分析。
写在泥板、石碑、莎草纸、手抄本上的记忆可以保存数千年。写在网络上的记忆平均存在的时长只有100天。网络平台一旦关闭,我们的回忆、爱好、生活感悟、学习资料都会消失。 一代代人积累的记忆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进化优势:知识和文化。如今我们却面临一个悖论:数据不断膨胀,也在不断丢失;信息触手可及,我们却记不住任何知识。 在本书中,作者探索了从史前时代至今人类是如何记忆的,提醒我们数据存储不是记忆,引导我们思考:在互联网时代的数据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应该用来记住哪些记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处理膨胀的信息?消失的记录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谁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传播和流传至后世。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本书就像康德的《从世界公民的观点来看普遍历史的观念》( 1784年)和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演讲录》(1822 1831)一样,是从先进文明的全球化角度来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逻辑的。在本书中,作者指明,每个民族的历史既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也有其偶然的变化形态,因此每个民族的成员应该既以世界公民的意识,也以爱国主义的态度看待和参与历史进程。由此,本书不仅上继了康德的传统,而且下开了黑格尔的先河。费希特的历史哲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的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未来的一大特征是出现了许多棘手问题,其间涉及多种成因和多种解决办法,出现了长期的锁定和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本书通过3D打印与制造业、城市交通与能源和气候变化等案例分析告诉我们,未来世界正在我们的手中形成。
我们思考空间的方式关系重大。它折射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他人的态度、我们的政治。例如,它影响了我们认识全球化的方式、我们理解城市的方式,我们发展和实践一种地方感的方式。假如时间是变化的维度,那么空间则是社会的维度:他者的同期共存。这是空间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以往被固执地回避了。多琳 马西的《保卫空间》通过哲学与理论的交锋,通过讲述个人和政治的反思,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本书之所以叫 保卫空间 ,在于它提倡重新焕发我们潜在的宇宙学的空间性活力。《保卫空间》是所有对空间和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的空间转向感兴趣的人的基本读物。作者多琳 马西认真严肃而时有不恭,就对空间的重新想象和直面空间的挑战而言,本书又是一份引人入胜的宣言。
全球变暖、资源短缺、人口爆炸——难怪整个人类社会都在酝酿世界末日的情绪。以往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各种灾难,如今已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这是因为灾难发生的频率比过去高吗?还是环境越来越糟?自然灾难与人为灾害间的界线,彷佛越来越模糊。 面对层出不穷的对于人类未来的沮丧预测,我们更需要一点点启示、一点点做出改变的具体设想。在《人类的出路》这本书中,人类面临的紧迫全球性挑战,次被视为大型危机管理的一个方面。 作者首次提出:尽管许多危机互为因果,但解决方案也能发挥连锁效应。在世界许多地区,人们通过许多细微的方式,已经开始向着可持续发展做出改变。《人类的出路》展示了如何巩固已有的努力,并实现更有意义、更持久的改变。 这不是一本关于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或其他任何单一问题
本书是费孝通最为知名的著作,主要从乡土本色、差序格局、家族血缘、地缘关系、长老统治等方面分析了旧中国的社会深层结构,至今仍然有利于理解当今的中国社会与中国人性,是一本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的名著,也奠定了费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启蒙著作,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作者立足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对家庭、生育和种族延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日常生活、规矩礼
《乡土中国》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学启蒙著作,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的讲稿。作者立足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对家庭、生育和种族延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用通俗、简洁的语言,从日常生活、规矩礼
《乡土中国》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陆德生编*的《细说责任田--1961年安徽农村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共14章,全书20多万字。主要内容包括: 责任田 的动因、来自各方面的推动力量、酝酿与提出的过程、试点情况、广州会议期间发生的事情、曾希圣对推行 责任田 的精心指导、石关会议和*在蚌埠与曾希圣谈话、春华秋实、*无锡谈话与 七千人大会 、改变 责任田 过程中的大争论、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狠批 三股风 与 责任田 的夭折、对 责任田 的理论分析与理论概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