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既是对这一空间转向的追根溯源及影响探讨,又是把理论研究扩展到实践方面的一个努力。我们如何思考空间、如何思考诸如地点、方位、景观、建筑、环境、家园、阐释、区域、领土和地理等相互关联的有关概念?相信掩卷之余读者自会有所心得。
《中国城市底层群体研究》包含了多个以底层群体为主要对象的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一方面,底层群体作为转型期各种社会变迁的结果之一,正面临着相应的社会压力,产生的社会风险;另一方面,底层群体正在逐步走上社会舞台,成为影响今后社会持续转型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一体两面。有分化、无整合,社会必然撕裂;有整合、无分化,社会必然冻结。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矛盾和冲突逐渐凸显。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结构变迁、维护社会稳定,并且适时地推动政治现代化,是《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力图回答的问题。《中国政府与政治研究系列: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深植现代化启动以来的历史图景,深入研究和比较中、英、美、日四国在各自发展进程中,如何实施政治整合来维持社会稳定、推动政治发展。总结了英国“妥协渐进”的政治整合模式、美国“多元均衡”的政治整合模式、日本“集团主义”的政治整合模式,指出了发达国家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的不同阶段和转换原因。回到中国本身,分析了中国1949年以来阶层分化与政
该书为《琼崖农村》和《海南岛的产业》两书的合辑。《琼崖农村》分“琼崖农村经济研究”与“琼崖考察记”两篇,并配插图和各类统计表。在上篇中,他主要针对海南岛的农业经济做了宏观的描绘,主要对土地分配、农业经营、农民阶级、租佃关系、剥削作用展开了综合的分析。该书是海南经济史上不多见的直接采用实地调查,而后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学术著作。《海南岛的产业》分为八章,分别讲述海南岛的“地理及人口概况”“交通”“气候”“农业”“林业”“矿业”“产业之展望”“日人在本岛产业之开发”等内容。如果将此书与《琼崖农村》相比较,此书堪称海南岛开发的全书,特点是对海南岛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有全面的介绍,可以看作是林缵春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积累而后发的新成果。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本书在辨析族群、种族和民族的名实源流的同时,介绍了国外族群理论,对族群作新的观察和分析;在讨论中国族群观念的时候,分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强调了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相渗透;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和族群文化、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与民族主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的变迁;,展望了族群理论的一些新视角和发展趋向。族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也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容易适应“国家话语”,为多种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动力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是一部关于打工者主体的权力、欲望与抗争的民族志研究专著,也是一部关于打工妹的政治学,作者为读者呈现出了工厂中支配与抗争之间的复杂关系,打工妹生命中所经历的梦魇、尖叫与身体痛楚,正是她们在国家、资本与文化的巨大张力中进行抗争的形态。
本书是由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的“中国草根组织的功能与价值”项目的研究报告。所谓草根组织,是指自发的(民间性)、自治的(独立性)非营利组织。书中通过三部分阐述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一介绍本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及草根组织功能的理论解析;二,分别从个人、公民社会、政治系统、市场系统四个方面阐述和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价值和功能;三,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中国草根组织的成因和发展状况,并对草根组织的未来发展给出建议。
“德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逐渐分化瓦解的过程中”,该观点绝非耸人听闻。本书作者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德国社会结构中日益壮大的两端:只占德国人口1%的财富阶层如何通过资本市场不劳而获,却拥有社会总财富的36%;靠社会救济生存的庞大失业人群如何发展出其独有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这两个在德国社会构成中日渐孤立的群体又是怎样促使金融和社会救助行业得以畸形地快速发展,一跃成为德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而谁来为德国的金融危机和巨大的社会福利支出买单?答案只能是依然代表着德国精神的中产阶级。 曾经让德国人引以为傲的社会制度是否已走向歧途?它的出路又在何方?这需要读者自己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本书入选的基本都是90年代以后出版的学术著作,在日本学术界均有很好的定评,甚至是学术书。在类别上也涉及了社会学的多个分支,如社会学理论、家庭研究、社会文化研究、社会经济研究、性差研究、城市研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