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最全面和最严谨的研究。
本书是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和1996年国家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重点资助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关系新观察》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和讨论了国内外的族群理论,突出前沿,填补了国内族群理论研究的空白。本书在辨析族群、种族和民族的名实源流的同时,介绍了国外族群理论,对族群作新的观察和分析;在讨论中国族群观念的时候,分析了民族识别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强调了种族、族群和民族的互相渗透;还深入分析了语言和族群文化、民族与国家、多元一体与民族主义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中国族群生活方式的变迁;,展望了族群理论的一些新视角和发展趋向。族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也具有非凡的可塑性;容易适应“国家话语”,为多种社会冲突和社会革命提供了动力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
城市权是反思全球城市化问题的重要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城市权是一种抵抗资本主义以控制城市化进程的集体权利。在发展中国家语境中,城市权是当前城镇化问题的集中概括,要切实保障各个层面的权利,将实现空间正义与共享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实践的方向。 美国20世纪百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就是争夺公共空间的历史。就当代权利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权利理论而言,围绕公共空间进行的活动是为获得城市权的战斗。无论使用公共空间的限制来自法律规定、舆论煽动还是中产化的追求,人们需要在的城市公共空间中相遇、在场,社会正义的实现就有希望。
“关系”是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一个中国概念,目前已被社会科学界所接受。关于这个概念,有许多学科的介入和讨论,但其含义、特征及其功能等均显得扑朔迷离,抑或众说纷纭,更多的情况则是停留在描述的层面。本书将“苯系”作为认识和探讨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最核心要素,通过结合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其学科属性、时空维度、生活內涵及人生意义等分别进行了富有原创性的探究。内容涉及“关系”的文化预设、社会构成,网络运作、行动策略及其自身的动力学等问题;此外,还对它的延展性逻辑,比如大公平观、传递、虚幻欲望表达、文化认同危机等,给予了较深入的研讨,希冀能在学理上为读者展示一个完整、清晰且变动的中国人社会生活之画卷。
《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性和社会相关性的自由以解释特权,在那里,对于个人的平等自由的承认也引起了对于正义的含蓄的解释。尽管马克思将这些规范看作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或许马克思对这个历史给予了一种过于狭窄的“西方的”解释),但我同样将马克思归于强调人的自我改变(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的创造性潜能的人道主义传统。然而,马克思又不同于传统的人道主义进路,他强调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基本的自由和政治权利)于个人和共同体兴盛的必要性。随后我指出,这些不同的能动性条件可以根据一个被扩展的人权(尽管马克思本人批判
本书是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吴重庆教授自1996年至今已发表的与中国基层社会研究相关的论文的结集。作者“无主体熟人社会”概念,并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形成置于“大历史”的视野下加以考察,籍此从某一侧面观察中国基层社会在革命及后革命时代的历程与特征。“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今日中国广大“空心化”乡村的社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