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 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
本书是边燕杰老师2009年提出 关系社会学 以来,就关系问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学术成果的一个汇总,目的是给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相关课程提供一份阅读材料,也为关系研究者提供一个参考性专题读本。 本书共18章,其中理论篇8章、实证篇10章。 章 关系社会学及其学科地位 。 第二章 论中国主体话语的关系社会学 ,是作者对关系社会学十年研究的阶段性总结,集中阐述关系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并着意说明创立和发展关系社会学,是坚持中国主体话语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契机和研究方向。 第三章 论关系文化与关系社会资本 ,从中西比较视角讨论中国的关系性质、关系网络特征、关系导向的社会资本的理论涵义和行为后果,提出了 关系社会资本 的新概念和理论模型,进而总结了中国关系网络的三大特征,即:纽带亲情化、功能复用性、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本书是一部政治经济学通识读本,作者从“为什么美国信教的民众比欧洲多”“为什么开放有利于和平与安全”“为何美国总统选举投票率呈下降趋势”“为什么日本人的幸福感下降了”等五十余个当代政治经济的现实议题出发,介绍了亚当-斯密、马尔萨斯、哈耶克、弗里德曼、马克思、希法亭、斯威齐、李斯特、凡勃伦、诺斯等政治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解读经典的同时,又围绕政治经济学以个体、阶级、国家、制度为中心的四个视角,全面介绍了不同流派的政治经济学家如何看待政府与市场互动的差异。全书融通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经典、基本视角及历史问题,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经典名作与当代议题的对话,启发读者重新认识自由、竞争、选择、阶级、国家、制度的内涵。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经典力作,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人民作家”的社会关怀。
现代日本,似乎已经跻身世界主要强国行列。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从战败国的废墟中迅速复苏,以恢复经济实力为国家目标,全速前进,曾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但日本令世界困惑,在世界政治和贸易关系中,它表现得不像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国家;而在日本政治家和学者看来,他们才是西方的误解与嫉妒的 受害者 。仅仅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一例中,应对事故时的拖延与隐瞒,和安置灾民的迟缓政策,便将日本政府面对重大事件的无能软弱,暴露在世人面前。 政府无法果断决策,社会阶层狭窄固化,经济改革举步维艰。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统治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 这其中为什么很难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值得人们去问责的对象? 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
在当今大国竞争的舞台上,欧美关系的走向举足轻重,愈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就欧洲人而言,大西洋彼岸的新兴超级大国美国是他们二战后为了抗衡苏联而 邀请来的帝国 ,而一部跨大西洋同盟史又被认为是一部同盟 危机 不断发生的历史。那么,人们究竟应该如何来理解二战后纷繁复杂的欧美关系的演变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层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进及其动力研究》一书以国际格局的变动为大背景,较为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二战结束以来跨大西洋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探讨其既合作又纷争的动因,有益于把握欧美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未来趋势。 该书提出,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国际体系中欧美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二战后初期即已形成影响至今的美强欧弱的权势结构,在战略和外交上则表现为美主欧从的跨大
亚当 斯密强调,个人的经济选择和行为依赖于他对良好自我评价(取决于价值观)的渴望。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本书将职业期望纳入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职业期望特征,并尝试探索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潜在深远影响。本书为理解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有关职业期望的社会系统分析和经验解读,方便读者感知和理解职业期望在社会研究领域的丰富内涵。
《结构洞:竞争的结构》是“经济与社会译丛”之一,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竞争的社会结构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竞争的社会结构、理论模型、盈利、玩家一结构二元性、犯错误和求生存等。结构洞理论是罗纳德·伯特结合奥地利学派和格兰诺维特的网络分析于1992年提出的。伯特认为,在社会网络中,某些个体之间存在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这就是结构洞。而将无直接联系的两者连接起来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因此,组织和组织中的个人都要争取占据结构洞中的第三者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