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打结》是一部出版于1997年的性别社会学著作,其影响却延续至今。 这本书定义并阐述了父权制的概念,以及它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作者艾伦 约翰逊作为社会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 父权制中的既得利益者 ,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切身感受结合,从男性视角解构父权制,剖析 男性既享有特权,又对父权制感到无能为力 的矛盾现象,强调避免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 最小阻力路径 是消除性别不平等的关键,从而撬动我们习焉不察的社会结构。 这本写给男人与女人共同阅读的行动指南详述了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善性别矛盾,鼓励每个人在生活中消除性别对立的戾气,增进两性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性别和解,在自己和他人身上种下改变世界的种子: 我们必须找到办法,让男人和女人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问题的一分。
【本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哈贝马斯在1962年出版的成名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的续篇。在该书中,哈贝马斯从社会史和概念史的角度定义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并认为公私划分是公共领域存在与运行的第一前提。 但公共领域从近代以来一直在衰退,新媒体的兴起是病源所在。电视和报纸的泛滥使得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的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型,公域和私域之间不再有明显划分。这在如今监护制度缺失的情况下,一方面导致公共领域的包容性特征正在消失,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声音的日益不和谐以及挑战性话题和意见内容的复杂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媒体消费者利用数字平台,退回到志同道合者的屏蔽式回声室。 哈贝马斯详细论述了新媒体及其平台特性,它们正日益将传统大众媒体这一旧的结构转型的决定性驱动力推向后台。新的传播形式损害了政治公众的自我认
在如今这个年代,成为精英意味着什么?卷学历,刷简历,从事光鲜的工作,以拼命加班为荣,精心择偶以培育优秀的下一代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这句话足以概括精英社会的现状。努力就会成功吗?也许。但历经万难成为人上人后,顶层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安逸。昂贵的教育投入和工作所带来的人格异化与时间饥荒,是成为精英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丹尼尔 马科维茨从精英身份出发,揭露了20世纪中叶以来优绩主义给美国带来的阶层分化与结构失衡。美国生活的一条公理是:一个人的优势或成就理应来自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非世袭的地位和身份。但恰恰是这种主导社会的优绩主义教条(而非对其的偏离),打造了新的特权的集中和传递机制。马科维茨运用海量数据揭示了优绩主义的内部机制和后果:中产阶层的工作岗位边缘化
......
如果我们将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农村妇女——作为考察的中心点,我们对中国革命会有什么样的理解呢?在《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中,贺萧(Gail Hershatter)探索了陕西农村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革命年间的生活变迁史。通过对这些妇女生活史的叙述和富有洞见的分析,贺萧向我们展示了党和 的政策如何既带有地方性又具有个人色彩,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了妇女生活的方方面面农事、家务、政治行为、婚姻、分娩、育儿,甚至是她们的德行观。这些妇女从当下的制高点叙述自己的过去,她们强调了自己固有的美德、重要的功绩和深藏于心底的怨恨。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农村以及当下,她们的记忆能对我们说出什么样的、关于社会性别作为一条权力、差异和集体轴线的故事?通过展现这些记忆,贺萧有力地检视了社会
ChatGPT和大语言模型, 我们进入了AI新纪元。但是,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我们个人又要怎么做才能在这波AI大潮里不落后、不掉队,甚至成为驾驭AI的少数人呢? 对于AI,你关心的种种问题,都能在书里找到启发: ·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AI大时代的哲学?AI作为一个新的智慧形态,它的能力边界、它的底牌和命门,究竟是什么? ·大语言模型的智能为什么是出乎意料的?它的原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当AI渗透进经济活动,会如何提升生产力?路径和逻辑又是什么? ·当AI干预了道德,甚至法律,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AI还在以 快的速度迭代,面对这个局面,教育应该怎么办?公司应该怎么办?人应该怎么办? ·如果AGI和 人工智能也有了人的意识和情绪,人应该放弃这些能力和价值吗?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 真 主体,还有那些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本书副标题为“实际体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对女人一生中的不同时期(童年、青春期、性启蒙时期、婚后、为人母和步入老年后)进行正面考察,同时对她一生可能遇到的经历(同性恋、成为知识分子、明星、妓女或交际花等)作出判断和评价,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处境及其性质。作者还分析了自恋女人、恋爱女人和虔信女人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复杂的社会原因,最后提出了女性走向解放的专享道路就是成为独立女性,也强调了只有当女性经济地位变化的同时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现代日本,似乎已经跻身世界主要强国行列。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从战败国的废墟中迅速复苏,以恢复经济实力为国家目标,全速前进,曾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但日本令世界困惑,在世界政治和贸易关系中,它表现得不像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国家;而在日本政治家和学者看来,他们才是西方的误解与嫉妒的 受害者 。仅仅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一例中,应对事故时的拖延与隐瞒,和安置灾民的迟缓政策,便将日本政府面对重大事件的无能软弱,暴露在世人面前。 政府无法果断决策,社会阶层狭窄固化,经济改革举步维艰。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统治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 这其中为什么很难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值得人们去问责的对象? 沃尔夫伦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本的采访工
本书所呈现的是有关1949—1994年间中国城市社会分层过程的系统研究。根据中国20个城市的居民样本的生活史,本书讨论了两个主题:(1)在国家社会主义下,中国城市中的再分配与社会分层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国家及国家政策在教育获得、劳动就业、组织中的晋升、明显的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分布等领域对个人生活机遇的影响;(2)对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起源和程度的评估。作者在诠释国家社会主义中国45年历史的变化和持续性时,融合了社会学分析和对于历史背景的感受。迄今为止,这是关于中国社会分层全面和严谨的研究。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经济与社会》原著共两卷,英文本由多位韦伯研究专家合作翻译,并加有长篇导言和注释,于1968年出版。本书被众多学者推为20世纪伟大的社会学著作。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中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他的社会学观点和对现代文明本质的见解。他对社会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及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又分别互有交叉地阐发了他的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思想。韦伯广泛地援引世界历史资料,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会中的经济形式、法律形式、统治形式纳入他独特的概念体系,分门别类地做出类型化比较研究和系统化因果分析。韦伯的研究以现代西方社会为立足点,通过对东西古今各种文明的比较,突出“理性化”这一特质,以此作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本书是在身体社会学与性社会学的理论脉络下展开的,强调21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背景,日常生活的方法论视角,以及质性经验研究的方法。身体与性/别的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比较前沿,尤其是经验研究文献非常缺乏。本书基于不同女性人群的身体与性研究,恰恰是希望以扎根于中国社会的经验研究探讨“中国式”的身体问题,促进身体、性及多元性别领域本土学术语境的形成,以及相关学科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