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如何读,为什么读》是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阅读大师、智慧老人、经典的经典读者为我们正本清源,梳理西方不朽作品,谈论他从童年到晚年喜爱的诗、小说、戏剧。《如何读,为什么读》可以说是《西方正典》的互补版,已读过《西方正典》的读者,可在这里再探索和再发现西方正典,以及再接受布鲁姆的批评能量;初次接触布鲁姆的读者,则可从这里开始,踏上寻访和分享西方正典的旅程。
近年来,国内普通家庭出身的平凡孩子正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各类升学选择盛行:职业教育、各种名目的私立学校、出国读中学等等。平凡孩子应该如何选择升学路?中学阶段,平凡孩子到底能走多远?书中记叙了平凡孩子李鲁在高中三年逆袭人生的真实故事。普通家庭出身的李鲁,资质本也平平,但在母亲鲁稚长达十余年的精心打磨下,内心强大,适应力极强。在高考之路走不通的情况下,李鲁一家毅然决定让他避开高考的独木桥,就读国际高中。三年里,李鲁在国际化的教育环境里,利用自身强大内心释放潜力,逐渐放射光彩,终以出色的表现收获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等8所国际一流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本书为平凡的孩子如何选择求学道路,以及在这条路上父母和孩子应该如何相处、互相支撑等提供了富于启迪性的真实案例,同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部委员田雪原研究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放眼国际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视野,从实际出发,提出和阐发了21世纪中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图像、特征和决策选择。理论联系实际、站在学科前沿、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为从事人口、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事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提供了有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书收集作者十余年来的文章120余篇,主要包括:《红楼梦》人物形象分析欣赏。既涉及绝大多数主要人物,如宝玉、黛玉、宝钗等,又涉及一些不大为人注意的人物,如小红、金荣等。《红楼梦》艺术手法欣赏,注意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欣赏的概念与范畴来分析〈红楼梦〉的艺术手法和成就。《红楼梦》对其他古典著作的继承与发展,如《红楼梦》与《》、《西厢记》的关系等。《红楼梦》研究的故事与轶事,如慈禧太后喜欢《红楼梦》等。对红学问题上的历次论战也以故事的形式有所涉猎,对《红楼梦》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有交待,使读者明白红学家到底在研究些什么,价值在哪里。《红楼梦》版本及其他方面的常识性问题。
《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文艺报1949-1989研究》在充分尊重史料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前提下,借鉴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结构”和“审美意识形态”两个概念,充分重视意识形态内部的复杂性和变异性,既不把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简单理解为对抗性关系,也不把二者视为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把文艺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侧重于分析意识形态结构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意识形态结构如何审美化、以及文艺生产在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在《文艺报》研究中,紧扣十七年与新时期意识形态内部激进思潮与保守思潮的反复较量,通过多重话语分析方法,深度呈现两个时期文学内部的张力,及其在复杂的张力中发展演变的过程,呈现出当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呈现出大量被的文化语境遮蔽的文学史的记忆,揭示同一时期文学内部和不同时期文
创客教育是创客文化与教育的结合,基于学生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工具,倡导造物,鼓励分享,培养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当前创客与教育的结合才刚刚起步,创客和创客教育都还是正在建构中的概念。本书从来自创客教育一线的老师、专家和机构的角度,为大家重点解读3个问题:什么是创客教育?创客教育从哪里来?创客教育该怎么做?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创客教育观点、创客教育课程与活动项目、校园创客空间案例以及相关资源,相信这些信息能为全国各地关注和参与创客教育的教育管理部门、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帮助。
《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是创造学与教育学交叉的边缘学科。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创造教育的试验,但它作为一门学科是在40年代末形成的。作为中国研究创造教育最早的人之一,刘道玉先生历经8年的积累和思考,完成了我国本系统论述创造教育的著作——《创造教育概论》。研究创造教育必须发扬创造精神。《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围绕着知识、智力和创造力的关系,对创造的本质、创造力的要素、创造过程与认识论的过程、创造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实施创造教育的制度方法和环境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言他人之未言,言他人之不敢言”。细心读完全书,不难发现,《创造教育概论(第3版)》相当有“创造”精神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