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的诞生》是中国研究表演理论的*早著作之一,1947年推出初版,后不断再版,已有七八个版本不等,至今在国内表演理论的专著中仍属扛鼎之作。 郑 君里记录了自己和同时代许多演员朋友的表演经验,努力探索一个演员怎样在表演中清楚地、有力地、美观地、恰到好处地做出应有的反应。书中选择外国古典名著和近代诸名家的不同见解,援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的观点、方法,介绍了表演艺术的不同流派,细致地阐释了演员准备角色的全过程,每个章节的写作时间都超过一年,可谓字字珠玑。
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题襟遗韵》为作者王佩智关于西泠印社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集,是对西泠印社一百多年来发展的梳理。作者长期在西泠印社工作,熟悉这里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本书资料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本可读性、资料性融于一炉的好书。
《题襟遗韵》为作者王佩智关于西泠印社历史、人物的研究论文集,是对西泠印社一百多年来发展的梳理。作者长期在西泠印社工作,熟悉这里的方方面面、一草一木。本书资料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是一本可读性、资料性融于一炉的好书。
《畅销书浅规则(升级版)》是作者李鲆以专业的素质、传播的角度切入出版,对畅销书运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厘清了关于畅销书的种种错误观点,总结了畅销书运作的普遍规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对出版从业者和写作者都有借鉴价值。
本刊是一本论文集,主要收入关于新闻史、出版史、杂志和书籍研究、印刷史、海外典籍介绍等研究文章。本期有两个专辑: 韬奋纪念馆建馆60周年 赵家璧纪念专辑 ,前者由历任老馆长对自身经历的韬奋纪念馆工作做一个回顾,后者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赵家璧的生平和出版事业进行观察和分析。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苏精先生《马礼逊翻译出版三事》,记述了马礼逊《华英字典》的印刷事略以及马礼逊在翻译《红楼梦》上所作的尝试。邱雪松先生的《开明书店版权表释读》根据开明书店的版权记录,分析开明书店的出版情况。李辉先生的《对话中感悟柳鸣九》记述了李辉与柳鸣九的交往,以及柳鸣九的风骨文章。肖伊绯先生的《严复与 诗庐诗文钞 》记述了文人严复与胡朝梁的诗文酬唱故事。
·墨西哥作家扎伊德写道:“人类每三十秒钟出版一本书。”普通读者如何才能跟上 发行的图书? 不用说众多可以追溯到荷马和柏拉图的经典著作。即使对于 的藏书家来说,出版的前景也令人畏惧。此外,扎伊德认为,人们似乎对写书比对读书 感兴趣( 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应该写书)。尽管对这种状况感到沮丧,但扎伊德对当今的图书出版状况持着哲学观点,他声称该行业并不总能意识到其 的优势之一:其压倒性的多样性。在出版业中,一本只吸引数千读者的书很可能会被出版,而商业电影业和其他大众媒体几乎必须 在超预算规模上运作。它不是一本开创性的书,而是一本引人沉思的书,是关于21世纪初的出版业和文学发展状态的思考与观察。
数字出版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之中,这个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本书在创新点上,扩展了信息资源产业特性及规律的理论认识,提出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需求的基本判断,改进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取向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