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现实世界遭受社会孤立之苦,被我们寄予厚望打破隔离的互联网,如今也日益变成充满隔阂与暴力的场所。我们把社交媒体平台的政策和内容分发算法视为罪魁祸首,考虑彻底退网的可能,但本书作者克里斯 贝尔让我们停下来思考另一种可能。利用经过精妙设计的在线实验和深入访谈,他在本书中证明了走出回声室(信息茧房)会使我们更加极化,而不是减少极化。本书挑战了关于回声室、境外势力和激进算法的常见神话,揭示了社交媒体的功能更像是一面棱镜,它扭曲了我们的身份认同,增强了追求地位的极端派的力量,让温和派几乎隐形;而政治部落主义的解决之道,就在我们自身深处。
《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途径》是一部媒介与文化学研究的入门读物。作者展示了现代大众媒介是如何与意识形态、情感、霸权、社会规则、权力、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作者将全球性文化融合的主流理论与其*的发展趋势巧妙连接起来,并对当今的文化和信息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批判性观点。
顾执中(1898-1995),1919年中学毕业,后在东吴大学肄业。中国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 顾执中从事新闻教育工作近60年,历任上海、重庆、香港、北京等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校长、名誉校长,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是有影响的新闻教育家。
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如何假装读过一百本名著:伪文青实用指南》是一本简介实用的图文书。本书每一到两页戏说一本世界名著,共涉及一百本名著,语言十分幽默简练,配以同样简洁的插图,令读过该名著的人会心一笑,没读过的人产生相当大的阅读兴趣。适用于文青社交场合,也可当做方便随身携带的漫画文学备忘录。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本书为著名学者劳拉·贝茨对困扰我们的各类社会处境的梳理和研究。在这本发人深省的书中,贝茨详尽探究了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面临的种种难题,并分析了它们的社会因素。原来许多问题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时至今日仍旧存在于社会之中,我们也可能因为对其习以为常而失去对这些问题的察觉。本书通过广泛的采访、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令人信服的统计数据,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处境,并邀请读者重新评估我们在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世界方面所肩负的集体责任。
本书是北京大学大数据与新媒体课程所用的教材,主要研究网络舆情生长的基本规律,探讨公共治理与社会化媒体的良性互动,讲述网络舆情发生、兴起壮大的全过程,分析信息在大数据时代如何重塑和改造政府治理并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书名:融合新闻学 装帧:平装 页数:284 版次:1 出版日期:2021年9月 字数:350千 书号:978-7-5491-2425-1 主编:陈伟军 主编 定价:48.00元 开本:16开 印张:17.75 内容提要 本书紧密追踪数字时代全媒体发展趋势,既注重融合新闻技术、理念的阐述,又结合传媒实践及业务形态变革,针对国内外主流媒体在融合新闻方面的探索进行案例分析,全方位透视融合新闻的各种形态,包括数据新闻、H5 新闻、短视频新闻、移动新闻直播、VR/AR 新闻、新闻游戏以及人工智能、算法与融合新闻生产,构建了融合新闻学的理论框架、方法策略、实践路径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媒体与社会》一书中,蒂娜 A. 罗林格的研究触及了新媒体如何塑造我们的互动、体验和机构,改变我们与朋友、家人和自己的关系。通过案例研究,她鼓励读者思考这些变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社会学角度对许多新媒体技术提出了见解。每一章涉及一个不同的主题,包括教育、法律、工作和政治,是一本全面探讨美国新媒体和社会生活的教材。 《新媒体与社会》一书共七章,分别为导论:理解新媒体社会的社会机构和我们自己、虚拟自我与文本交流、数字时代的教育、老大哥在监视我们吗、不断变化的工作领域、这就是民主吗、结论。
人生短促,艺术永存,让我们徜徉在世界艺术的圣殿,浏览传世瑰宝,对话艺术大师,去感受他们的智慧,涤荡世俗的纷繁,以澄澈的心灵去向往更美好的未来。
本书关注传播学领域 学术地位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媒介效果研究,以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经典范式围绕媒介效果展开的论辩为核心,呈现效果研究丰硕成果表象下错综复杂的问题,剖析两大学派截然不同的研究目的、路径和方法。
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时代,技术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娱乐休闲方式以及社交方式等。对于广播电视来说,这些新的技术似乎意味着四面楚歌,或者是一次涅槃重生的机会。在当前阶段,深入研究传统电视、新兴媒体、媒体融合等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市场格局、竞争态势、发展趋势等,具有非常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目前,新兴媒体(新媒体)、媒介融合(媒体融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概念炙手可热,也是众多学者、业者孜孜研究的对象,他们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框架和理论范式,这自然会产生迥异的研究结论,各显神通,各表其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技术融合研究》首先从媒体发展历史的视角来探讨新兴媒体与电视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了新兴媒体、互
本书收入的 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是应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 学会奖 ,也是观察媒体转型与融合变革的* 窗口 ,本书中的演讲内容、案例分析、专家点评都出自传媒行业的权威研究者。对于中国媒体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本书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转型与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世界新闻传播史》篇是对世界新闻传播的宏观概述。第二至第七篇,以洲或大区域为范围,首先用少量文字概述这个洲或区域新闻传播的发展特点,然后从中选择代表性的国家,较为详尽地叙述和研究其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语言与传播: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新论》是一部深入研究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新作,是对播音主持艺术理论进行前沿性探索的力作。它汇聚了诸多不同的观点,然后给以条分缕析地归纳和判别,拓宽了学术视野,开阔了理论研究的思路。
《现代图书编辑实务教程》的选题是我在2005年和苏州大学出版社的吴培华总编在会议上相识后,慢慢闲聊后提起的。当时,吴总编对出版教育的识见与支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去英国学习过出版教育,对日本和韩国的出版教育也有过实地考察。国外与国内的出版界对出版教育所持态度的巨大反差,曾使我万分感慨。因为我是在出版界工作了近20年才转事大学出版教育的,总在考虑出版教育的课程体系等问题,自己也在开发和承担诸如编辑实务类的课程,所以向吴总编提出是不是可以开发有关实务类的系列教材。承蒙吴总编信任,将图书编辑实务的写作任务交给了我,并且提出了很实际的指导意见。 编辑出版是应用性学科,和传统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它应该建立起自己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到出版企业广泛参与出版各流程的实习。这是一个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主题报道。一是 中央精神组团 报道,包括 一份排头兵报告 一份来自广州的答卷 广州创新英雄 等主题报道;二是 主题活动组团 报道,包括 70年70广州地标(庆祝建国70周年) 我们的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 等主题报道;三是广州宣传系列报道,包括 广州过年花城看花(广州过年的18理由) 美食节(和味亚洲) 财富论坛 图说广州 等系列报道。书中将通过报道文字、版面、精彩图片和作者评析相结合,从而展现经典案例。本书对于党报工作者提高业务素养、总结传播经验,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