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不同于传统普通话教材逐一对声、韵、调进行顺序讲解的方式,《普通话训练手册:50天突破》在对丰富的语音样本进行广泛分析与细致总结的基础上,建设性地提出了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以这十个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痛点为切口,有针对地展开各个击破、层层递进式的教学。 教材为普通话学习者构建了一个更为有趣、更富效率的学习场景:十个痛点的学习对应十个章节,每个章节又分别对应了五讲,即五天的学习--这样,每天学习一个小节,一周五个工作日便可完成一个痛点的改错,终通过日积月累,利用十个自然周,五十个工作日,便可通读本书,完成普通话知识的梳理和语音的改错。
本书针对成年人的语言特色和发音习惯,精选大家喜闻乐见的绕口令、贯口、气息训练三类内容进行专项训练与指导。 把绕口令与系统的语音知识相结合,用简明的文字归纳了最重要的普通话实用知识(声调、标调、轻声、儿化、 啊 的音变等);文中附有几十段可以用快板节拍练习的绕口令和贯口、气息训练材料,还可用于舞台表演。 简明注音,并标出了训练重点,方便学习者练习使用。全书配有音频、视频,方便聆听模拟、模仿、记忆。
作为一部学术史,本书既没有按照编年方式撰写,也不存在一条线性的发展线索,而是通过追溯包括哲学、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生物学、控制论以及认知科学等多学科在传播领域的 张力和对抗 ,把握学科发展的态势。
《传播学概论》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注重从宏观角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包括人类传播行为的历史进程,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传播学的基本问题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人类传播的基本类型和特征;第三部分把大众传播这一20世纪以来对人类社会影响*为深刻的传播类型作为重点进行系统的介绍,触及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和这一学科研究的经典成果。
刚刚读过的书,马上就忘记内容。特意细细品读的书,结果在记忆中没留下一丝痕迹。明明是一本超级好玩的书,但没过多久就回忆不起来了。或许你也有这样的情况么?这种过目即忘的读书,即便一年读100本书,最终也如竹篮打水,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将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自我成长,读书才有意义!那么,我们是要认真细致地精读才能记住,还是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阅读才能保证我们不会忘记呢?但遗憾的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完全不够的。在本书中,作者从精神科医生的角度,首次公开了他的被大脑科学所证明的“过目不忘的读书法”。这一读书法的关键词是“输出”与“碎片时间”。为什么有了上述两个关键词就可以做到“读书过目不忘”呢?如何通过控制脑内物质来提高记忆效率?本书都将一一解明。“过目不忘的读书法”不仅教你怎么去
传播学诞生不过百年,而成为当今显学,既受惠于多学科的滋养,也得益于学者们的不懈追求。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阅读起来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近四分之三的内容属首次翻译成中文,有着很高的理论含量和收藏价值。对研究者来说,本书无疑是很好的参考工具书,对媒体人员和初学者来说,更是极佳的入门教材。
在新闻传播学中,传播效果可谓是核心领域,也是核心课程。然而,国内对于传播效果实证方法介绍颇多,但在理论方。面缺乏深入系统的阐述。本书应该说是这一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 本书超越传统的“强一弱一强”模式,以“受众观”为线索,将效果研究及其主要理论归结为五个阶段: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起步期、聚焦个体态度和行为的效果研究、人际关系视野中的效果研究、“积极受众”影响下的效果研究、以认知为核心的效果研究。 各阶段的主要理论流派——从佩恩基金会的研究、4W~效果模式、二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依赖论,直至大家耳熟能详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理论、涵化理论等等都被置于这一全新的框架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释。书中不仅全面梳理了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涵,而且对其思想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一一 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 、Foursquare、 Myspace、Digg、Second Life、 Podcasting等——*的、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一一虽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更迭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阅读《新新媒介(第2版)》,您将得到的*收获是:在急剧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获得确定的、充满历史感的深刻认知。您也将领略到大师的风范:一位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作家,一名技术高手,一位造诣深厚的学者。这些得益于资深翻译家何道宽先生的精确传达。 读书读经典,学习学权威。在互联网领域, 《新新媒介》(第二版)实至名归。
本书作者从现代心理学的五种主要理论,即神经生物论、行为主义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和认知论的视角,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大众传播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
本书由新闻界教父级人物、21次艾美奖得主迈克 华莱士,福特汉姆大学新闻学教授贝丝 诺伯尔倾力合作写成。通过华莱士及其他CBS著名记者的亲身经历,包括对克林顿、叶利钦、普京、阿拉法特等一众名人的采访故事,探讨了能够揭示真相而富有激情的新闻是如何产生的。内容涉及怎样寻找选题、准备采访,直至写出好文章;怎样看待新闻的客观性、伦理以及新闻业的未来。
新闻学概论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为这门课程所写的教材虽说不是汗牛充栋,但确实不在少数,而且当中不乏上乘之作。在此情境下,仍然编写这门课程的教材确实需要勇气。不过,伴随传媒技术的进步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传媒业与新闻学研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变化,我们才不揣浅陋,毅然组织《新闻学概论/广东省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力求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现我们的新认识。 在绪论部分,笔者已对新闻学概论的学科性质及《新闻学概论/广东省特色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思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在书中所重点探讨的对象主要有三: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产品、新闻与社会。若能在这些方面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认识,并为对本学科有兴趣的读者提供某
新媒体塑造了全新的执政环境。党和政府顺势而 为,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 治改革目标,是为了回应如下时代命题:在新媒体的 背景下,政府公共传播如何才能跨越“数字鸿沟”, 与社会协同发展?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朱春阳所著《新媒体时代的 政府公共传播/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重点探讨 了政府公共传播的价值分析框架、核心问题、渠道冲 突与系统优化等问题,就新媒体对政府公共传播带来 的“数字鸿沟”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近年来频 繁发生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典型样本具体阐释 。 全书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突出了国际视野与经验 出发的研究思路,语言通俗、内容聚焦、逻辑清晰, 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相结合,适合政治传播理论研究 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政府官员新媒体素养读本。
本书是编者在中国传媒大学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讲授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使用的实验指导和项目指导书,教材选用的是Andrew Tanenbaum的《计算机网络》(影印版,第5版) ,另外选用 James Kurose, Keith Ross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的设计》作为参考书。 通过由浅到深的实验和项目实践学习,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复杂的网络协议,并且能够设计网络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 本书可以提供给本科学生或者研究生作为课本之外的实验指导补充材料,也可以用于计算机网络工程师、程序员、软件开发人员以及网络管理人员作为培训教材使用。
媒介技术变革、三网融合的提速与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促使新媒体业态的出现,也改变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就业生态,《21世纪信息传播与新媒体系列丛书》正是顺应这一形势需要推出的。 这套教材是联合全国几所大学的资深学者编写而成,内容囊括了融合新闻、数字媒体相关理论到视听媒体实践操练层面等系列内容。主编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教授,副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本书是我国本专门针对广播电视的新媒体教材。它从视听新媒体的形态与内涵、传播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变革、媒体运营、社会影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层面,全面介绍IPTV、手机电视、移动电视、户外电视等新媒介形态、状态与业态。本书适应了新媒介环境下本科教学与就业的现实需要。
在被喻为“信息时代”的当下世界,如若你稍作用心,便会发现“媒体”已似一张绵密的网,于悄然无声之际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在近代百年时光里,我们见证了电话、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网络的诞生,将这一刻放置于人类数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形容之为“H新月异”亦不为过。今日之光景,非但古人,甚至在半个世纪之前人们自身也未曾得以想象吧。 可是世间万物终具两面,媒体亦然。从问世到大量普及,媒体的发展总不免伴随着喜忧参半的声音和质疑的眼光。当某时某刻,人们开始抱怨对媒体的操控力不从心时,一种恐惧心理便会不禁而生。但终究是人类创造了媒体,而媒体却如水滴石穿般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这仿佛是一个因果关系有待明确、亦或永远无法明确的循环。或许,媒体的真正力量,是在于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本书分为十章,作者分别从语言博弈与 舆论信息战 、打仗 兵先呼声 、取胜 攻心为上 、什么是当今世界*威胁、 舆论信息战 在中国、舆论信息战不是军人的专属、 信息执政 的考验、舆论信息是一把 双刃剑 、谣言面面观、在舆论信息大潮中 自保无虞 等角度,阐述在当今社会信息时代和媒介化生存的环境下,不管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组织,不管位高权重还是平民草根,舆论信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本书主要内容囊括三大部分:汉英翻译视域下的中国文化、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中国文化元素、汉译英译者行为研究。具体内容涉及中国文字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精神、语言与文化关系、中国文学艺术传统及中西文化差异。在此基础上,以汉语和中国文化为主题,揉入语言学基础知识,兼及文学及其他相关内容,以西方尤其是英语文字与文化作为参照物,探讨汉英翻译实践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及应对策略。并以译者行为为研究思路,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汉英翻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