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建构全球媒介伦理的理论基础、全球各国媒介伦理规范、基于儒家伦理的媒介伦理建构等诸多问题,理论层面分析一种最底标准的伦理规范存在的可能性,继而围绕全球134篇媒介伦理规范共通准则、中外媒介伦理规范的对比、儒家伦理与媒介伦理等层面进行分析,以一种 尝试的、努力的 姿态来探讨媒介伦理规范,提出12个方面的伦理准则,涉及媒体权利与责任、真实、消息来源等,形成了一份 全球媒介伦理规范 文本,从而回答了 全球媒介伦理规范的建构基于什么样的理论、建构出的规范是什么 的问题。
该书全面描述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历史流变,在对马克思感性学、场景理论以及媒介情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市大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内容生产与传播”、“美学特征与价值”等问题,揭示了这一媒介现象因技术引发的感性及其审美的变革,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设计理念及效果评价体系。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 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 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 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 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何伟(PeterHessler)是美国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杂志的专栏作者。他在《纽约客》上开辟的专栏名字就叫“中国通信”,尽管他现在已经隐居在美国的某座偏僻大山里。导致他这次隐居的,是《读库0704》中《遍走长城》一文中提到的石彬伦(DavidSpindler),他们两人某次一起爬长城,他从一个台阶摔下去,膝盖骨骨折。因为其他意外,《读库0704》未能在预想时间内出版。而按照我的如意算盘,《遍走长城》是可以和《纽约客》上的英文原稿同时面世的。这篇文章备受《读库》读者称道。我将这些好评转达给何伟,以此为诱饵让他为《读库》持续供稿。《中国的速成城市》一文是他发表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次成为《读库0706》的头条。我特别建议那些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好好读一下何伟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采集事实、组织报道的。2007
罗马俱乐部(世界三大智囊集团:罗马俱乐部,兰德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之一)(报告1972~19971.增长的极限1972作者Denncs?L.?Mea?dacs?and?al.2.人类处于转折点19763.重建国际秩序19764.超越浪费时代19785.人类的目标19776.能源:倒过来记数19787.学无止境19788.关于财富与福利的对话19809.通向未来的道路198010.微电子学会与社会198211.海洋的未来198612.赤足者的革命198
《会展活动对主办城市的社会影响研究》是比较深入研究会展影响的专著,适合会展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和从事会展策划与管理的工作人员阅读。
以藏品构成的陈列是艺术博物馆的基石和灵魂所在,在艺术史视觉呈现和美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首先结合前艺术博物馆时代的珍奇屋理念和 艺术博物馆的具体实践分析陈列模式的思想来源、建构及应用历史,进一步结合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陈列案例分析这一模式如何应对现代艺术发展和多样化的文化研究对其造成的内外冲击,以及陈列在应对中通过自我思辨 终形成方法论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论应用到中国艺术博物馆语境中,从中国20世纪早期至今的陈列实践案例出发,探讨中国的艺术博物馆应用和变化方法论来适应本土情况的过程。
《最伟大的思想家:弗洛伊德》通过明晰、易懂、平实的语言,将读者引入弗洛伊德的思想世界,特别是对其核心重要思想,如”潜意识”“创伤”、“防御”、“模型结构”、“本能”等进行要言不烦地解读,帮助读者了解和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该书全面描述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历史流变,在对马克思感性学、场景理论以及媒介情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市大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内容生产与传播”、“美学特征与价值”等问题,揭示了这一媒介现象因技术引发的感性及其审美的变革,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设计理念及效果评价体系。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该书全面描述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的历史流变,在对马克思感性学、场景理论以及媒介情境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和梳理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城市大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内容生产与传播”、“美学特征与价值”等问题,揭示了这一媒介现象因技术引发的感性及其审美的变革,并系统地提出了城市公共大屏场景设计理念及效果评价体系。
本书遵循“宏观层面——实务层面——支撑层面”的思路,试图从完整的会展产业体系的角度来论述中国会展业的热点问题、发展趋势和战略措施。全书共分十讲,分别从行业管理、会展城市、会展公司、展览项目、会展场馆、节庆活动、会展与传媒、职业培训、会展教育、新型业态10个角度来展开论述。其中,每一讲都穿插有相关的专题研究,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本书最后附有中国会展业发展大事记(1949~2013年),对读者了解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脉络很有帮助。本书站在行业的前沿,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分析中国的会展业,既有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又有大量的现实案例,适合于会展行业管理者、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来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会展专业的辅助和培训机构的参考用书。
本教材共有九章,分别为认识会展产业、各个学科视角下的会展、会议、展览、体育赛事、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特殊事件、会展业发展新趋势等内容,其中第二章到第七章是重点章节。本教材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明确了会展概论的学科背景。本教材着重选取管理学、经济学和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了会展与三个学科的联系与融合,以为全面地理解会展学科。二是突出了会展行业的发展特征。首先,本教材明确了会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本质、特点和类型以及中外会展业的发展历史。其次,从会展产业的几个领域,即会议、展览、奖励旅游、体育赛事及节事活动入手,按类型进行具体分析。,在很多章节中都引用了会展行业中的案例,能够真实反映会展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在第九章阐述了互联网与会展行业的巧妙结合以及绿色会展的实践,探索了会展行业的未来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
城市流动人口、城市产业发展、城市发展规模以及相关的城镇化问题、农民工问题、户籍制度问题等都是我国转型发展期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基于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标体系”,以产业发展与城市规模为研究视角,将城市包容度因素纳入经典理论模型进行定量测算与分析,并结合我国经济与制度背景进行逻辑体系重构,为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流动人口市民化和社会融合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