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林汇纂汇校》由肖蕙兰著
本书是“方言调查”课程,是方言研究专家李如龙先生近五十年来在高校讲授方言课的经验和教案的总结提炼。本书着重于方言调查方法训练,不乏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近期新内容,不作者很好熟悉的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材料,官话、吴语、湘语、晋语、徽语等材料也广有涉猎。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汉语方言研究的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充分反映。每章后有思考题和参考书目。书后有两个附录,“汉语方言语音调查表”和“汉语方言词汇语法调查表”,调查材料大致可涵盖南方和北方各方言,可以直接用于方言调查,堪为实用、便捷的调查工具。适合中文系本科生以及有学习方言调查意愿的初学者使用。这本书优选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相较于某些汉语方言多以理论知识的讲授为主,“授人以鱼”,这本
本项目是一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多部清代古籍为参考,系统分析满文构词规律、语法成分、使用规范等文法规则的满语文文法类工具书。全书分为语音、词法、构词法、句法等内容,辅以大量典籍、档案实证,另附200余分钟作者亲授视频课,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满文文法进行详述,极具实用性。全书结构科学、阐述细致、例证丰富,不仅为广大清史、满族史、语言学、民族学、档案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专业、便捷、实用的学习资料,更可为文物档案保护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上古音略》(修订版),仅从篇幅上来说,较之十年前的初版增加了近10万字,对比第一版,修订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增删:1.对2013版做了订正,主要是对音系本身进行修订,尤其是对中古汉语知庄组上古汉语读音的重新构拟;2.对2013版的分析做了完善,如分析中古汉语来母的上古音需要离析边音和颤音的界线等。3.在2013版的基础上,加强了上古汉语形态方面的论证。 金理新教授的《上古音略》一书对汉语上古音进行了全面的构拟和研究,对《切韵》音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认识,作者从观察音系的分布来分析“重叠”韵出现的原因,以汉藏语系语言为历史比较材料,从语音形式分析上古汉语的语法形态关系,本书从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材料到研究的结论,都具有开拓性,为汉语上古音研究开辟了新的境界。作者以发展的眼光处理古代文献材料,善于通过材料
《方言》是我国 部汉语方言学著作,在汉语史、汉语方言史、古代语言学 都占有 重要的地位。《扬雄方言校释汇证》搜罗数十种版本对勘异文,汇集前人观点,悉心梳理,校雠补正,新见迭出,是《方言》深度整理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次修订,不仅吸纳了初版问世以来诸多学者的补充论证意见, 将作者十余年来持续的研究和思考融入其中,是能够反映 学术水平的新校正本。
本项目是一部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以多部清代古籍为参考,系统分析满文构词规律、语法成分、使用规范等文法规则的满语文文法类工具书。全书分为语音、词法、构词法、句法等内容,辅以大量典籍、档案实证,另附200余分钟作者亲授视频课,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满文文法进行详述,极具实用性。全书结构科学、阐述细致、例证丰富,不仅为广大清史、满族史、语言学、民族学、档案学、民俗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工作者、爱好者提供了一部专业、便捷、实用的学习资料,更可为文物档案保护部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汉字形体史》对汉字历史发展全面阐述,每个环节,每个名称,都有说明,探索学界从未涉足的领域。内容之丰富,脉络之清晰,插图之精美,都是靠前。 汉字历史涉及音形义,形体是汉字的特点,因此汉字历史就是汉字形体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文字学界开拓了新的领域,现代汉字、汉字数据处理、汉字传播、汉字民俗等迅速蓬勃发展。同时传统古文字识读,特别是甲骨文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层出不穷的楚简、秦汉简牍,吸引了大量的力量,以敦煌文献为主的中古文字考释持续稳健推进。这些研究大致上覆盖了古今文字,成绩卓著。不过对于汉字学问的核心,从古到今贯通的历史,也就是汉字通史则迟迟不能面世。通史研究恰如像穿珠串,每一颗珠子需要琢磨光滑,还要有一根丝线把它串成美轮美奂的项链。这项研究十分困难,长期以来,基本的名称、概念
《西方语言学前沿书系·认知语言学丛书·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是在语言学意义上对交互主观性研究的一部非常受欢迎的专著。作者通过否定、互补以及话语关联的详实调查,清晰地表明了交互主观性、话语管理以及议论导向非常重要,甚至是在语法的核心领域也是这样。在语言意义的交互主观性研究中,《西方语言学前沿书系·认知语言学丛书·交互主观性的构建:话语、句法与交际》颇受欢迎,很多语言学研究者因而受益。
2015年,、国家语委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优选、涉及范围最广、投入资金优选、参与人员最多的语言资源保护项目,旨在全面掌握语言国情,抢救、保存衰危语言及方言,为科学制定语言政策,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标准化和法制化打好基础。 工程迄今历时4年,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济南、淄博、潍坊、日照、东营、滨州、德州、聊城、济宁、菏泽、枣庄等全省11个地市70多个市、区、县。截至2019年底,已有25个方言点全部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今年,山东大学团队承接了国家语保二期工程《中国语言资源集·山东》的编写工作,继续为国家语保事业贡献力量。
无未同志这本文集,主要收入有关音韵学方面论文,分为6类6编。第一类,晋代语音与唐代语音;第二类,宋元时音与吉安方音;第三类,《中原音韵》与《中原雅音》;第四类,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史;第五类,明末山东方音与东北方音;第六类,音韵文献考订及汉语“变调”标记符号研究。共计33篇。这些论文大体反映了无未同志近十余年来研究音韵学的具体范围、内容与他所取得的成就。其中突的有以下几方面:(一)辨析了何超《晋书音义》中“协韵音”的性质,指出它不同于朱熹的“协音”,它是用直音法为晋人诗韵注出的是当时的实际读音,为研究晋代语音提供一份有价值的材料。(二)对宋代的《九经直音》与《示儿编》做了深入的探讨,写了多篇文章,揭示了它们虽然也受到传统的韵书的影响,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时音的发展变化。(三)从
《偏旁有话说(全6册)》由刘克升著
1937年秋至1944年秋间,陈梦家先生在昆明西南系大任教,讲授中国文字学。1939年夏,陈先生将授课讲义编订成册,名文字学甲编,共分七章,其中第七章古文字材料只写了“甲骨文”一节,为未完稿。至1943年,陈先生作中国文字文学两章,自称为“重订本”,其内容与1939年本略有重复。1944年秋,经费正清先生和金岳霖先生介绍,陈先生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中国古文字学,其讲义为英文打印稿,名ANINTRODUCTIONTOCHINESEPALAEOGRAPHY(译成中文为“中国古文献学概要”)。本书是陈梦家先生在西南联大教授的《中国文字学》课程的讲义,手稿未曾发表。虽说是六十多年前的旧讲义,有些见解已然过时,在陈氏后来自己的著作中也已经修正,但陈氏在其中所提出的某些观点到现在还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再者,本讲义中陈梦家先生也架构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字学体系,这也体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100个日常俗语中的古代社会史》 本书是继我社出版的《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之后,许晖“100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俗语,从古老的华夏大地上长起来。在千百年口口相传的常言中,封存着多少曾经鲜活可感的柴米油盐、花前月下?
《图说字源》是一本介绍汉字起源和流变的读本,汇集了有名语言学家唐汉先生在汉字字源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作者秉承严谨地治学态度,搜集各方有关汉字字源的资料,从古汉字学研究等学科入手,发现了汉字形成过程中许多有趣而又有规律性的现象。本书从汉字与动物、汉字与植物、汉字与天地、汉字与人体、汉字与两性、汉字与战争、汉字与民生、汉字与文化等方面图文并茂地阐释了汉字的诸多奥秘。
《汉语历史音韵学手册》是我国第一本音韵学手册,在国内学术出版领域填补了重要空白。本书不仅详尽介绍了汉语音韵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等各历史时期的音韵特征,还深入探讨了音韵学研究的近期新进展和前沿课题,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展示了音韵学研究成果在汉字研究、古文献解读、方言调查等领域的应用价值。其编纂体例严谨,内容翔实,通过对《诗经》音系、上古韵部、中古汉语元音构拟等关键内容的阐述,以及对历史比较法、内部拟测法、译音对勘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的介绍,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知识体系,也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的专业人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