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佳句辞典》选收古今中外流传广、影响大的名言佳句11200条,将这些条目按内容分为生活、爱情、社会、奋斗、感情、幸福、智慧、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111类。条目排列有序,便于查检。对一些生僻字、古汉语难解字词给出了注音和注释。通过阅读本书,可提高读者的语言应用和文学素养,增强语言交际和写作能力,适合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朋友阅读使用。
一、为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通用规范汉字表》。 二、本表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一级字表为常用字集,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基本用字需要。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使用度仅次于一级字。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主要满足出版印刷、辞书编纂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一般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 三、本表在整合《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现代汉
《汉字从哪里来 从甲骨文说起》参照小学语文课本,从识字表、写字表以及课文里选取文字,汇编为12级,每级70个字。图书从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字义、书写等进行字源、字义的追根溯源,同时还附有字的组词、拓片、篆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诗歌或成语故事等,以此让孩子透过汉字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图文结合,有助孩子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依据版《标点符号用法》,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2013 2020年近140亿字次的语料中挑选出100种易误用的标点符号用例。条目编排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标点符号用法解析,第二部分为媒体中的两个典型错误用例,第三部分为修改后的示例。
刘会龙撰理的《说文解字十二讲》为慕课课程“《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配套教材,该课程荣获首届全国百名“好看慕课”三等奖。 所谓“说文解字”,有双重意思:一是指东汉许慎讲解汉字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二是指“说一说文,解一解字”,也就是讲析文字。本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系统地说解基础汉字的构形原理。 汉字,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每天看到和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最初的造字意图,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汉字本身就是历史。汉字的构形原理和内部结构都有非常好的系统性和非常浓的趣味性,形象、生动、简明、有趣。
《汉字从哪里来 从甲骨文说起》参照小学语文课本,从识字表、写字表以及课文里选取文字,汇编为12级,每级70个字。图书从它们的甲骨文字形、字义、书写等进行字源、字义的追根溯源,同时还附有字的组词、拓片、篆刻及相应的文化知识、诗歌或成语故事等,以此让孩子透过汉字了解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全书图文结合,有助孩子加深对字义的理解,启发学生学习母语文化的兴趣。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要正确理解、使用汉字必须追本溯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甲骨文字,由于一字多形的缘故,有一些甲骨文字十分相似形近,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碎小差异,往往在应用与识读时,混淆在一起,不好区分。本书选取了148个甲骨文字,做形近字辨析,以区分形近字之微小差异。作者对形近字的辨析,从其本义、拓片、书写等进行汉字的追根溯源,先是拆解分析字形,再从字形去确定字义,字形依据的是甲骨文拓片,分析参考的是名家著述,判断有理有据。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详尽剖析,既描述了文字不同之处,又考证了文字的出处,追记了这些文字的延伸和发展的奥妙之处。本书增智益识,内容丰富,既资知识性,又助资料性,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辨析甲骨文形近字读物。
本书是当代语言学名作。?20世纪80年代,一场隐喻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1980)、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相继发表了三本学术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认知语法基础》。Johnson将这场隐喻革命称为隐喻狂热。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是认可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他们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解读填补了规范标准不能深入、不能扩展的空白地带,是对规范标准本身的必要补充。如果使用者对规范标准的具体规定有疑惑,解读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解读中介绍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的背景、过程、原则等内容,这些“背后的故事”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规范标准本身。
《不像说母语者:作为后殖民体验的言语》是华裔文化批评家周蕾基于种族、语言、身份认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对身份认同的敏感,周蕾观察到语言带来的不平等与失语,反思不同肤色和阶级的语言与写作,认为语言实际上成为一种生命政治的秩序。从德里达对法语的自传性反思入手,到与非洲小说家钦努阿·阿契贝同等的对语言先天论的烦恼,继而“揭开语言尚未痊愈的伤疤”,作者潜入巴金、梁秉钧、马国明、本雅明、保罗·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与跨语言现象所带来的失落感。本书不仅重新定义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缘政治边界,还展示了如何将历史经验与基于声音和剧本的习惯、实践、情感、想象联系起来。
该书借鉴国外语言学界关于情态和主观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考察汉语表达情态和主观性的几种主要方式及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该书代表了国内在汉语情态问题上的研究水平。
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世界各国加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当前各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奠定基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确定了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改革目标。*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是根据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而编写的一套考研辅导资料。古代汉语作为中文系和一些涉古专业考研的基础科目,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对全书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摘编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相关练习,搜集了历年部分考研试题,以期能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本册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容编排如下: 首先是文选部分,包括考点提示和古文今译,考点提示主要是对原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进行分析、概括,并查阅相关工具书,简析了原书内容,有助于对考点的融会贯通。 其二是常用词部分,古代汉语的常用词部分内容比较多,本书主要对这些常用词进行概括、比较,并验之于本单元课文中涉及的相关词语,有助考生复习、记忆。 其三是古代文化常识,参考历年考题,提炼
《小书馆:文言浅说》是一本文言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虽篇幅短小,著者却寥寥数笔,点出文言的奥窍,功底可见一斑。这本掩于尘埃半个世纪之久的戋戋小书,今天读来,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情和他们的温雅依然清晰可感。斯人已去,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唯有他们留下的文字在静静地讲述。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有效地阅读文言文,这本小册子就语言词汇方面介绍一些古今词义的演变知识。 文言,距离我们现在语言实际比较远,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阅读一篇文言文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里会出现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困难,但其中*主要的困难却是词汇。词汇为什么会成为主要困难呢?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字词数量多,汉字约有五万多,而构成的词那就更为纷繁众多,数量惊人;二是词义变化大,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古到今,一直在发展变化,有的词产生新义,丢失旧义,形成词义的古今差异,有的词义不断扩张引申,生殖繁衍,更形成词义的千差万别。如此说来,词汇实在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谓
我们的母语、我们的第二语言,其实为我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视角提取和编译信息。语言能够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感受,转换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变更我们所做的决定,重新生成我们的想法和见解,从而影响我们的行动。 我们从未正视和发现语言的力量,它对我们的大脑、思维、认知、决定和行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增强大脑执行功能 专注于重要的事情而忽略无关紧要的事情的能力。 在创造性思维任务中获得更高的分数。 培养批判性推理能力。 阿尔茨海默氏症延缓和其他类型的痴呆症4 6年。 使用非母语可以降低情绪化水平对个人决定的影响。
《明清音韵训诂研究》选取五部明清音韵训诂著作*突出的特点与价值进行研究,选题视角新、切入角度独特,对训诂学史、古音学史具有参考价值。*章《通雅》训诂研究,以充分而翔实的材料揭示方以智《通雅》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第二章陈鳣《声系》,纠正了对其书名称述的种种错误,总结了陈氏古韵分部之创见与得失。第三章《声均表》古韵研究,认为这部清代罕见韵书在部分韵部声符的归纳上有较顾、江、戴、段诸大家高明之处,有的甚至接近王力之说。第四章丁履恒《形声类篇》研究,认为丁履恒不仅对古韵分部有创见,在谐声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只是他过于迷信《说文》,所以在具体谐声字的判断上往往不够准确,但其谐声理念发扬并超过了段玉裁。第五章《(新刻)官话汇解便览》音系研究,认为这部正音性质的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