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1961年,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后,成立了古代汉语编纂小组,由原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先生负责全面工作。到1964年,《古代汉语》四册出齐。这是我国靠前套古代汉语教材,创立了文选、常用词、通论三结合的凡例,影响了靠前外几代学子,推动了我国的学术研究,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出版后,不断接受各方面的建议,不断对书稿进行修订,已经出版三版60余次。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严峻,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我们决定下功夫废弃原来的胶片,重新排版,采用环保印制。 《古代汉语 第2册(校订重排本)》 古代汉语这一门课程,过去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有种种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是当做历代文选来教,有的是当做文言语法来教,有的把它讲成文字、音韻、训诂,有的把它讲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依据版《标点符号用法》,利用语言信息处理技术,从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有声媒体中心国家语言监测语料库2013 2020年近140亿字次的语料中挑选出100种易误用的标点符号用例。条目编排分为三部分:部分为标点符号用法解析,第二部分为媒体中的两个典型错误用例,第三部分为修改后的示例。
刘会龙撰理的《说文解字十二讲》为慕课课程“《说文解字》与上古社会”配套教材,该课程荣获首届全国百名“好看慕课”三等奖。 所谓“说文解字”,有双重意思:一是指东汉许慎讲解汉字的经典著作《说文解字》,二是指“说一说文,解一解字”,也就是讲析文字。本书以《说文解字》为基础,系统地说解基础汉字的构形原理。 汉字,跟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我们每天看到和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有最初的造字意图,都是社会生活的写照。 汉字本身就是历史。汉字的构形原理和内部结构都有非常好的系统性和非常浓的趣味性,形象、生动、简明、有趣。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要正确理解、使用汉字必须追本溯源。不同的两个或多个甲骨文字,由于一字多形的缘故,有一些甲骨文字十分相似形近,那些微小而不起眼的碎小差异,往往在应用与识读时,混淆在一起,不好区分。本书选取了148个甲骨文字,做形近字辨析,以区分形近字之微小差异。作者对形近字的辨析,从其本义、拓片、书写等进行汉字的追根溯源,先是拆解分析字形,再从字形去确定字义,字形依据的是甲骨文拓片,分析参考的是名家著述,判断有理有据。本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详尽剖析,既描述了文字不同之处,又考证了文字的出处,追记了这些文字的延伸和发展的奥妙之处。本书增智益识,内容丰富,既资知识性,又助资料性,是目前并不多见的辨析甲骨文形近字读物。
无论是在地铁上,超市排队结账时,还是上班的空当,我们都能用手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机触摸屏幕上完成滑、点、拖、发送等一系列操作。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密切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电子屏幕上。 然而,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系列大规模技术变革险些让汉字被世界抛弃,是冒着死刑风险重新 发明汉语 的流亡者,倡导普及普通话的大胆革新者,在茶杯盖上设计汉字输入码的工程师 让汉字为全球贸易和数字技术所用,让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的重要力量。 如今,中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自动化、量子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等各领域的标准制
本书是当代语言学名作。?20世纪80年代,一场隐喻革命悄然兴起。Lakoff和Johnson(1980)、Lakoff(1987)和Langacker(1987)相继发表了三本学术专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认知语法基础》。Johnson将这场隐喻革命称为隐喻狂热。其中,《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We?Live?By)是认可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他们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metaphor)。
古文字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它本身尚处于不断地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待做。关于古文字学科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尤其是许多青年同志对古文字学感到与趣、感到学习的必要。这是因为古文字学的究材料和成果、可以被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乃至书法篆刻以及某些技术科学等学科和领域广泛吸收和運用。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对古文字学、尤其是对古文字材料本身具有起码程度的了解。因此、古文字学的教学 也可以说是普及与宣传的问题、就日益迫切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既然是教学体系建设、那麽势必首先遇有一个教材的问题:编什么?怎麽编?这个问题近年来在古文字学界已经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開始有所研讨和探究、然而见仁见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解读填补了规范标准不能深入、不能扩展的空白地带,是对规范标准本身的必要补充。如果使用者对规范标准的具体规定有疑惑,解读可以起到释疑解惑的作用。解读中介绍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制的背景、过程、原则等内容,这些“背后的故事”能够帮助使用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规范标准本身。
该书借鉴国外语言学界关于情态和主观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以专题研究的形式考察汉语表达情态和主观性的几种主要方式及相关的句法和语义问题。该书代表了国内在汉语情态问题上的研究水平。
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世界各国加速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当前各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积极推进学生自主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勇于创新奠定基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先进理念,确定了符合我国基础教育实际的课程改革目标。*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
《文字学概要(修订本)》是裘锡圭先生文字学理论方面的一部专著。 本书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字资料及考古发现,全面讨论了有关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成、发展、演变,汉字结构类型,文字假借,文字分化与合并,字和字的形音义关系以及汉字整理和简化等问题,分析深入论证严谨、见解深刻而多有创意,对汉字学的研究和教学作出了很大贡献。 本书出版以后影响深远,书中内容不但广为国内学者征引,而且全书已经翻译成英、日、韩多种文字,是 外学者、学生了解、研究汉字的 书。
《古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是根据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而编写的一套考研辅导资料。古代汉语作为中文系和一些涉古专业考研的基础科目,是考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本书对全书的知识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概括,并摘编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相关练习,搜集了历年部分考研试题,以期能对考生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本册三个单元,每个单元内容编排如下: 首先是文选部分,包括考点提示和古文今译,考点提示主要是对原文中的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进行分析、概括,并查阅相关工具书,简析了原书内容,有助于对考点的融会贯通。 其二是常用词部分,古代汉语的常用词部分内容比较多,本书主要对这些常用词进行概括、比较,并验之于本单元课文中涉及的相关词语,有助考生复习、记忆。 其三是古代文化常识,参考历年考题,提炼
《小书馆:文言浅说》是一本文言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虽篇幅短小,著者却寥寥数笔,点出文言的奥窍,功底可见一斑。这本掩于尘埃半个世纪之久的戋戋小书,今天读来,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情和他们的温雅依然清晰可感。斯人已去,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唯有他们留下的文字在静静地讲述。
为了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比较有效地阅读文言文,这本小册子就语言词汇方面介绍一些古今词义的演变知识。 文言,距离我们现在语言实际比较远,它与现代汉语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阅读一篇文言文常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里会出现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困难,但其中*主要的困难却是词汇。词汇为什么会成为主要困难呢?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字词数量多,汉字约有五万多,而构成的词那就更为纷繁众多,数量惊人;二是词义变化大,词义随着历史的演进,从古到今,一直在发展变化,有的词产生新义,丢失旧义,形成词义的古今差异,有的词义不断扩张引申,生殖繁衍,更形成词义的千差万别。如此说来,词汇实在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现代汉语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所谓
中国古代文体学是研究古代文学的体裁、体制、风格、语言特征、章法结构等现象的综合性学科,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古人、今人,作文行事都讲究“得体”,可以说文体学是渗入中华文化基因的一门学问,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对近代以来逐渐式微的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回归,也昭示着古代文学领域中国特色、中国风格话语体系的回归。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力主回到中国文体学语境来发现中国文学自己的历史,分别从学科论纲、文体史料学、文体分类学、研究方法、文学风格学,以及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观念、理论及论著等方面出发,系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体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征引翔实,论证周密,结构精严,解决了诸多难点及关键性问题。研究方法上,提出在继承古典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鉴之以西学,助之以科技,考之以制度,证
《明清音韵训诂研究》选取五部明清音韵训诂著作*突出的特点与价值进行研究,选题视角新、切入角度独特,对训诂学史、古音学史具有参考价值。*章《通雅》训诂研究,以充分而翔实的材料揭示方以智《通雅》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第二章陈鳣《声系》,纠正了对其书名称述的种种错误,总结了陈氏古韵分部之创见与得失。第三章《声均表》古韵研究,认为这部清代罕见韵书在部分韵部声符的归纳上有较顾、江、戴、段诸大家高明之处,有的甚至接近王力之说。第四章丁履恒《形声类篇》研究,认为丁履恒不仅对古韵分部有创见,在谐声理论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只是他过于迷信《说文》,所以在具体谐声字的判断上往往不够准确,但其谐声理念发扬并超过了段玉裁。第五章《(新刻)官话汇解便览》音系研究,认为这部正音性质的书中
《文化语言学导论》甚有学术价值的好书。本书的出版,无论对文化语言学本身,还是对中国语言学,都是很有意义的。就文化语言学方面说,在这一学科革创初建的过程中,研究者们所提出的理论设想,平心而论,还失之子粗疏浮泛,其中还有不少似是而非、架空谈玄的东西,本书提出的理论比较严谨系统,可以匡补上述缺失。对于中国语言学界来说,《文化语言学导论》的出版可以沟通文化语言学圈内和圈外两部分学者的思想,使圈外的人不仅可以消解掉积存已久的一些疑虑,而且还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另外,由于本书论述深入浅出,引例新鲜有趣,行文流畅自然,语言学界以外的人也会感到亲切可读。《文化语言学导论》的写成说明文化语言学在理论上正在走向成熟,也说明昭铭在学术道路上正在走向成熟。看到这些,对我来说是至为快慰的,因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编著的这本《普通语言学教程》作者对一百年间各国语言学界提出的语言学原理和方法表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它共分7部分,包括绪论、音位学原理、一般原则、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地理语言学、回顾语言学的问题。 本书内容 丰富,范围十分广泛,有许多历史事实和举例比较难懂的,为了帮助读者易于理解起见,都以注脚方式加上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