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平原是赣文化和原始赣语的重要发源地,沿湖滨分布的赣语被学术界称为 北部赣语 。都昌方言地处鄱阳湖北岸线上,属昌都片赣语,其东部与鹰弋片赣语交界。本书基于作者长期对赣方言田野调查与研究的积累,从方言语音系统、地理差异、语音音变、与周边方言关系等角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都昌境内赣方言语音面貌与特点。本书从大视角、多维度深入讨论了都昌方言语音特点及特色音变,并结合其他汉语方言探讨其音变的机制与成因,都昌方言与邻近周边各县方言的关系和历史渊源,进而提炼出鄱阳湖区域赣语的区别性特征及都昌方言的独特之处。都昌方言是北部赣语的典型代表,其演变发展中还有鄱阳湖区域地理上横向渗透形成的区域特征,具有丰富的语音层次,其 次清化浊 送气分调 古透定母今读边音 古溪群母今读零声母 全浊上全浊去归阴平 等
历时十载,笔者梳理了逾七十种西儒吴语文献(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遴选词汇与语法项,勾勒苏州、上海、宁波、台州、金华和温州六地吴语早期语言特征,捕捉其在过去一百多年中的微妙变迁,尝试揭示其演变动因。 西儒文献保留了珍贵且丰富的吴语史研究语料。其中的通俗读本,语言地道、表达自然,为语法研究提供了生动且丰富的语料;双语词典词汇量庞大,《圣经》土白译本同文异言。它们为开展早期吴语词汇、语法的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书以西儒吴语文献为基础语料开展词汇和语法史研究,可见早期南北吴语虽存共同特征,但差异明显。其差异一方面源自类型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则为南北官话不同程度渗透的结果。此外,北部吴语的内部接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特征趋同。本书丰富了近代吴语词汇史和语法史研究,也为西儒方言文
本书提供41个汉语方言的字音材料。这41个方言点包括:兰州、红古、永登、榆中、白银、靖远、天水、秦安、甘谷、武山、张家川、武威、民勤、古浪、永昌、张掖、山丹、平凉、泾川、灵台、酒泉、敦煌、瓜州、西峰、环县、正宁、镇原、定西、陇西、临洮、漳县、武都、文县、宕昌、康县、西和、临夏市、临夏县、合作、舟曲、临潭。列出北京音以资比较。全书收字1500个,用 音标注音,按《方言调查字表》的中古音系排序,每个字的反切及音韵地位依照《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本书比较完整的反映了甘肃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别,是甘肃方言研究、普通话教学、公安刑侦的重要参考资料。
瑶语的历史比较研究是苗瑶语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书选择八个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瑶语方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库建设和语言自动比较程序平台搭建给出有效检索对应方式、音值和分布范围等信息,促进语言历史比较的自动化研究。本书利用共享创新特征和核心词同源保留率两种方法分别探讨了瑶语的谱系树分化图景,这对于理解瑶语的演变具有启发意义,同时对语言谱系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书对于厘清瑶语的历史来源及演化、苗瑶语的比较研究乃至汉-苗瑶语比较研究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采用文字与图表相结合的方式,直观、细致地描写了田野调查获得的 手方言语料,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在语音演变和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对“X-儿”形式音变的动因、演变过程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河北方言中“X-儿”形式的音变过程,不是纯语音变化过程,而是一个音义互动、声韵互动互协的过程,义虚音轻是其音变的驱动因素,自成音节的儿尾在语义弱化、虚化驱动下读音向合音化方向变化。这个过程同时受语音条件和语义虚化作用双重制约,隐含了人类发音的共同机制和不同于印欧语系的语言类型上的差异。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局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是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第一辑共十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第一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2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次出版的第一辑共计十卷,分别是《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绩溪方言民俗图典》《揭阳方言民俗图典》《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南京方言民俗图典》《宁远方言民俗图典》《平遥方言
本书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湖北方言调查项目的标志性成果。该项成果汇集了涵盖湖北省境内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和赣语50个市县方言语音、词汇、语法和口头文化的调查材料。全书分语音卷、词汇卷、语法卷和口头文化卷,约400万字。语音卷包括各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连读变调、异读与儿化、小称音及其他音变和1000个单字的字音对照;词汇卷包括1200个词语的对照;语法卷包括50个语法例句的对照;口头文化卷包括歌谣、故事、谚语、歇后语等内容。该项成果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今湖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为湖北方言的深入研究、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材料,对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语言理论的建设和区域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书是语法卷。
本书对侗 族名词次范畴化策略及其相关的认知基础和句法特征所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以范畴化的视野对侗 族类别词进行深度探索。本书将相关的语法特征剥离出类别名词、类别词素、类别词三个层次,将它们视为同一范畴而分属不同阶段的语义及语法过程,阐释了该语族类别词的非词头性质、中心语性质、句法前后置条件、分类认知理据、语义层次性、类别词与数词共现的准允度等方面问题,丰富并深化了侗 族的类别词研究。
本书是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助项目成果“中国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研究”,主要由前言、 章濒危民族语言研究思想理论、第二章 抢救保护濒危民族语言文化的基本对策、第三章 东北人口较少民族濒危语言文化的传承、第四章 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抢救性研究、第五章 濒危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抢救保护的调查表格系统、附录、主要参考资料、后语等章节和内容组成。主要阐述了我国政府对于使用、传承、保护、抢救民族语言文字,尤其是对于濒危或严重濒危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分析了,我国民族语言文字出现濒危或严重濒危现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
该书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白水镇小直邑村为调查点,以彝语东南部方言葛颇彝语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学研究的框架,对我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葛颇彝语的形态和句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引入了新理论、新方法,实现国外新理论与 本土语言描写的结合。与传统的参考语法描写框架不同,将词类部分融入各章节描写之中,避免描写的冗余,突出语言的形态和句法特征。 全书以专题描写的形式展开,对葛颇彝语独特的语法现象进行描写,在行文中贯穿当下形态句法研究的热点问题。该书对语法描写和语言类型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