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19300多个上海话词汇,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习见、习用的词、短语、熟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分为26类,包括天文、地理、节令、交通、娱乐、体育、助词等,按照词义归类编排,全部采用汉语拼音拟音,注释简洁明了。词典里收录的词汇不论新老、无谓雅俗,都有囊括。光盘内容包括《上海话900句》、《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老派)、《上海话拼音输入系统》(新派)。
随着网络通信日益频繁,在线交流无所不在,电子传播全面崛起,网络交际已经成为大众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网络语言随之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语言特征,从一种社会方言变成了一种功能语体。口语体、书面语体和网络语体三分天下之势已经初步形成。 本书对此进行系统的学理研究,分为六章,用比较通俗的语言讨论一些学理问题,既给语言学同行们一些启发,也能使普通读者读来不觉厌倦,并为母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工具书编撰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
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维佳和安康学院教授周政作序。正文分词语、俗语和歇后语三个部分,共71万字,涵盖了旬阳天文、地理、时令、农业、植物、动物、器皿用具、红白喜事等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兼容并蓄,包罗万象,无异于一本 旬阳百科全书 。词典中收词一万余条,所收词条数目较一些以省、以省会城市为方言点而编辑的方言词典还要丰富,说明旬阳方言词汇非常丰富,是方言调查研究的宝库,从中也可见作者调查搜罗之用功。 该词典采用国际音标注音,用普通话注释条目的意义,易读易懂;索引分门别类,查找方便快捷;部分器具类词条加附插图,图文并茂,更显直观生动。《词典》释义解读透彻,编排体例科学,既是一本实用的方言工具书,也是研究旬阳历史、文化的书目。
《承泽堂方言论丛:王福堂教授八秩寿庆论文集》方言学论文集以偿心愿,遂于元宵节发出倡议,即刻得到热烈响应,年底收齐文稿。29篇文章来自天南海北,异国他乡,分为通论、音韵、词汇、语法、方言分区、方言文化六组.这部急就章即告完成。
本教程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积累的基础上撰写的,与《广州话常用词语释例》配套使用。面向操普通话和基本掌握普通话的人士,使其通过系统训练,从较迅速地具备广州话的听、说、读能力,较自如地进行简单的社交会话,进而掌握广州话特有的常用词语,说一口流利的“地道”广州话;从对岭南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初步的了解,进而热爱岭南大地,融入岭南文化圈,自如地生活、创造。课文的撰写,以白为主,文白兼用,尽量贴近现代广州话的语用规律和语用特点,注意发挥书面语对初学者的引导作用。 本教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强化语音训练。学习广州话,准确发音是关键。本教程试图采用理论分析和训练相结合及比较(广州语音与北京语音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上编前9课为粤语拼音方案的学习和训练,后3课为广州语音与北京语音的共性与个
詹伯慧、张振兴主编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上下)(精)》分上、下两卷。上卷内容为汉语方言学百科性条目,设置条目共约3000条,内容涵盖汉语方言学的方方面面,旨在显示汉语方言的基本知识,汉语方言研究的理论、方法,汉语方言的区属、分布、特色.汉语方言的研究成果,汉语方言研究的学者,汉语方言的学术活动,汉语方言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刊物,等等。下卷为汉语方言本体的介绍,遴选54个汉语方言点,概述其语言面貌,再以列表对照方式比较各方言点的字音和词汇。这些代表点可以大致反映汉语方言的整体面貌,与上卷内容相互辉映,是大词典有机的组成部分。 本词典上卷所列条目,视内容需要分别以大、中、小条篇幅出条。大条一般字数在万字以上,中条一般为一两千字至三五千字不等,小条一般控制在三五百字以下。
本教材是为满足不懂藏语的学生、教师、医生以及科技人员初学口语需要而编写的。这是一本以基本句型为主,兼顾日常用语的教材。 1951年以来,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藏语文教研室为初学藏语的汉族学生(包括其他民族或不懂藏语的藏族)编写的口语教材多达十余种,参加编写的藏汉族教师甚多。 1975年的教材总结了过去的经验,突出了句型和语法点,增加了练习,注意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加强了系统性和实践性。这次我们又在1975年的框架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语法点注释,改变了课文的内容,使之更接近日常生活,更符合西藏的现实。 把藏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在修完藏文拼音之后,即可进行口语练习。全书共有十七课,语法点注释69节,常用词汇约1800个。每课包括课文、生词、词法注释、练习、听读练习等五个部分。每课的教学时间
现代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局的延续、依托。它作为传统文化渗透、蔓延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现代方言民俗又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少方言民俗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和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意义重大,时不我待。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是2010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2011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靠前辑共十卷,各卷内容主要包括房舍建筑、日常用具、服中国方言民俗图典系列”( 靠前辑)是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2019 年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此次出版的靠前辑共计十卷,分别是《北京方言民俗图典》《广州方言民俗图典》《绩溪方言民俗图典》《揭阳方言民俗图典》《梅州方言民俗图典》《南京方言民俗图典》《宁远方言民俗图典》《平遥方言
《潮聲十五音》,清末張世珍輯。張氏為廣東澄海隆都(原屬饒平)人。書前有李世銘寫于宣統元年(1909)的序和張氏寫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的自序。其自序謂“有友人傅授本屬《潮聲十五音》”。此書有汕頭文明商務書局石印本。因該書為早期刻本,其中不乏謬誤之處,筆者進行勘誤補缺,寫成《新著〈潮聲十五音〉》。此外,筆者還對其聲韻調進行歸納及語音構擬。繼而通過與《潮語十五音》《擊木知音》等文獻進行共時比較,還和現代潮汕六個方言點音系進行歷時比較,認為該韻書所反映的是清朝末年汕頭方言音系。
蛾术丛书拟择取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民国20年刊,1931)、日本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日本天保年间刊,1830—1844),并附录陈玉澍《尔雅释例》(民国十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铅印本,1921),三种汇为一书。天禄琳琅丛书景印《宋监本尔雅郭注》三卷,故宫博物院于1931年影刊,收入天禄琳琅丛书。此本为尔雅郭注 流传之监本,较之古逸丛书影覆宋蜀大字本, 近宋本原貌。羽泽石经山房《景宋本尔雅》三卷,此本为日本天保年间松崎羽泽石经山房覆刻北宋刊南宋补刊本,松崎氏以室町时翻刻之宋蜀大字本和元明诸本以及段玉裁、阮元、郝懿行等著作相互参证,精加比勘,讹误之处均于原文加一黑点,校正及根据载于书末《校讹》之中。《尔雅释例》五卷,陈玉澍撰,陈氏作此书专释尔雅义例,多所发明。本书将尔雅义例概括为45条,“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福建闽南话与台湾闽南话的关系。汉语方言的形成跟人口的迁徙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论述福建闽南话与台湾闽南话的关系时,笔者首先简述闽南地区大批移民带着祖籍地闽南话和闽南文化迁徙入台扎根的历史,特别通过有关谱牒的对比,说明绝大多数的台湾人民与福建闽南地区的人民是同祖同宗同源的。接着笔者又以大量的语言事实,分别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人手,通过比较与论述,说明源于福建的闽南话,流播到台湾形成台湾闽南话后,如何在台湾特定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所谓“漳泉滥”的特点,但与福建闽南话仍有90%以上是相同的,差异点只有10%左右。就是说,台湾闽南话与福建闽南话之间的共同点大大超过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点。顺便提及,福建闽南地区厦门、泉州、漳州三地闽南话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也在90%与l
本书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历代四川方志方言与文化研究》(批准号:13JJD740014)、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skqy201319)成果。 本书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四川方言词语进行专题研究,尤其对其发展演变做了细致、翔实的文献推演,特别注意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嬗变,揭示这些词语在历史上与全民族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构建完备的汉语史提供依据,也满足大量对川方言源头感兴趣人群追踪溯源的夙愿,为他们答疑解惑,并提升其语言自豪感,为川方言的保护和延续贡献力量。 前言对本书的意义、体例做了全面论述。正文共计收录词语2700余条,其中包括部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失收词语、释义,并有大量词源提前或新书证提供;包括几种四川方言词典失收但如今仍保存在四川某地方言中的词语,还
本手册主要是为调查汉语方言的词汇用的。词条按首字的音序排列,以便查检。包括三个不同用途的调查表——简表、详表和短表——可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采用哪个表。表格设计选择的日常口语词汇,详表设计充分考虑了语音的情况,其中包含了音系和一些重要的语法条目。 简表收词450个,适宜某个地区进行面积较大布点较多的调查,以利比较研究。如果发现其中某几个点特别有意思,值得进一步发掘,就采用详表深入调查。 详表收词1900个,调查完毕对该方言的词汇就有详尽的了解。从词汇的口语音中整理出来的语音系统,更能全面而真切地反映当地方言的实际情况和历史层次。有些音或者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只残存在某些口语词中,如果只用字表去调查就可能遗漏,因而此举可以弥补单字音调查的不足。 短表收词60个,适用于绘制方言地图、调查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