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顾廷龙先生所著序跋、论文等共400余篇,是目前收罗顾廷龙文章最为完备的著作。顾廷龙是我国文献学家、图书馆学家、书法家,本书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了解他对中国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沈氏尊生书》主要内容包括: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幼科释谜、妇科玉尺、要药分剂凡七种,选用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刻本为底本,精心整理校注而成。《脉象统类》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以统二十七脉,条理,清晰,说理透彻。《诸脉主病诗》一卷,仿濒湖脉法,作二十七脉主病诗,以言脉理主病,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杂病源流犀烛》三十卷,分作六门,共析九十二种病证,从源到流,探其由来,审其变迁,明其证治,变杂乱而为明晰。《伤寒论纲目》十八卷,以仲景《伤寒论》原文为纲,选辑后世医家注解为目,不但于理论阐发精当,于辨证施治更为精详,又有沈氏按语,多补前人所未及。《幼科释谜》六卷,前四卷述儿科诊断大法,二十四门症候,探流析源,精当简要。后二卷收集应用诸方,多效
《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收集范围为自中医学建立以来,迄於一九一一年间,所有中医诊法专著,综合性中医古籍,以及其它古籍中的相关资料。按内容需要,分设题解、论说、综述、著录等纬目。
《中国药学主题词表》作为药学工作者信息交流的工具书,是我国部涵盖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主题词的主题词表,填补了多年来药学词表领域的空白。它的诞生,标志着药学信息处理和信息服务工作已跨入了标准化、电子化时代,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专业特色,有利于推动外药学信息的交流。它覆盖面广,对医药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外科技的交流,学科和行业之间的沟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生产技术的发展,科技图书文献的自动化标引和智能化检索,科技情报的传递等都将起到积极作用。本书由魏金明主编。
《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以南开区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为范围,这样既充分揭示、宣传了南开区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又填补了南开区图书馆古籍文献研究的一项空白。同时,这个成果的取得,也走在了区县图书馆的前列。《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为读者了解馆薄古籍的收藏情况,开拓了一条获知通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的出版在为读者提供文献服务方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在编辑的过程中,依靠的是团队精神、团队智慧和团队能力。因此编辑《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藏古籍图录》,其在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力量,营造学术研究氛围、从研究项目中锻炼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医学大成》分十三类,凡三百六十五种:医经十五种,药物十九种,诊断十六种,方剂十九种,通治六十种,外感病四十三种,内科二十七种,外科五十二种,妇科二十四种,儿科三十三种,针灸十六种,医案十六种,医论医话、医史二十五种.因其搜罗至广、版本选择至精而称誉医坛。《中国医学大辞典》主编谢利恒氏赞此书、吾道精华,咸集于此;医史学家宋大仁称:、兹书一旦问世,人人皆有获让秘籍之机会,必不似从前为少数人私有物矣。不沾溉学入之益,且维我国数千年医学文献于不坠也广浙江中医学院徐荣斋教授在纪念曹炳章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专文中,归纳此书对中医之发展具备八大价值:一、保存和流通古医籍:二、有系统可循;三、打破保守:四、公开禁方:五、统一中医学术;六、奠定习医之参考书:七、造就中医高深人孝:八、便利圆
西学东渐至晚清时代达到高潮,并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风气嬗替,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同一时代的书目著述来了解西学传播的品类细节,以及在两种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的特定条件下,近代“新学”的发轫和形成过程的品类、细节,应该是观照和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特别是社会思潮演绎全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收入《晚清新学书目提要》的《增版东西学书录》(徐维则辑,顾燮光补辑)、《译书经服录》(顾燮光撰)和《新学书目提要》(通雅斋同人撰)三部书目提要之作,收罗宏富、体例精审,除依次列具著者、译者、版本、卷次、内容提要、得失评骘之外,尚有相关读物介绍等其他可资参考的线索提供。全书简体横排,新式标点,凡原本错讹处皆斟酌订正,另索引,以便查阅。
这是拍摄于八十年前的七百一十六幅老照片,主要内容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北平图书馆收藏的宋元善本书影。这份珍贵的善本留真照片,当时只是少量洗印,并未出版。今人民文学出版社借用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院藏品,首次将其扫描整《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编成于一九三三年,体现了京师图书馆与北平北海图书馆合并,组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后甲库所藏善本情况。其著录之完整,鉴定之精准,文字之谨严,为近代以来所未有。一九三四年马躲避日寇战火,国立北平图书馆将馆藏善本南迁至上海租界,后将其中大部寄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这部分善本今在台湾。《旧京书影》、《北平图书馆善本书目》两书珠联壁合地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北平圆书馆的善本藏书,既是研究宋元版刻的资料,又是我们探索善本书分合变化的重要根据。相信这部让气昨日重现
本书共收录清末民国时期学者撰写的有关福建、四川、浙江、广东等地宋元以来刻书史史的专门著作四种,计有王国维编撰《两浙古刊本考》、黄慈博编撰《广东宋元明经籍刊本记略》、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及佚名编撰的抄本《宋本考:蜀刻纪略》。全面记载和考察了我国古代地方主要刻书重地——闽蜀浙粤刻书源流、规模、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各地刻本的刊刻墨印特点及传承流布情况等。是研究我国地方刻书史及至文化史的必要参考文献,也是鉴定和收藏古籍板本的重要依据。其中佚名编辑《福建板本志》(八卷)是文化大师、藏书家郑振铎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