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习称的《礼记》,为《小戴礼记》,我们熟知的《大学》《中庸》即出于此。后经东汉经学大师郑玄(127 200)作注,《礼记》地位更为尊崇。郑注不仅使一些晦涩难解的文字详明易懂,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经文内容,裨益后学,经久不衰。此本二十卷,宋蜀刻八行本,为郑玄注、陆德明释文,是注疏汇合之前的 单注本 ,较为接近郑玄注本的本来面貌。原书为清宫天禄琳琅旧藏,后卷1-5藏于辽宁省图书馆,卷6-20藏于国家图书馆,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今据两馆原书高清扫描,形成合璧,原色印刷。既可以供学界研究使用,也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
此集为《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系列之一种。全椒初建于西汉,今属安徽省,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文风昌盛,历代文人都热衷于著书立说,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宋代至民国,全椒文人编著的书目约有342种之多。一县之地而产出如此众多跨代久远的古籍,在全国当为罕见。而据历代《全椒县志》记载,椒人的许多著作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艺术价值。为充分展示全椒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政协全椒县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编辑整理了《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丛书》计划分专题出版,如释德清、吴敬梓、薛时雨等人物著作的专题出版。《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参与编纂的乐韶凤为全椒名人,故编入《全椒古代典籍丛书》,纪
本书为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推出的 近墨堂法书丛刊 中的一种。 何绍基(1799 1873),字子贞,号蝯叟,斋号东洲草堂,湖南道州人。清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武英殿纂修,国史馆纂修、总纂,国史馆提调,四川学政。咸丰五年(1855),何氏在四川学政任上,被罢职。此后,何氏分别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晚年漫游吴越,同治十二年(1873)病逝于苏州,享年七十五岁。 何氏日记手稿两册为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故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 何绍基精于经史、小学,又是晚清杰出的书法家,在学术史上有较大影响。由于他常年仕京经历,使他完全融入当时文化圈
《宋代农书研究》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农学、农书涵义演变的历史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农学学科系统性和中国传统农书特殊性的分类法。其次梳理了中国传统学术转型以来 的农书研究史,揭显、剖析了125年间研究范式的转移历程及其与社会发展、时代主题之间的深刻联系。在此基础上,本书以宋代农书为典型,探讨宋代农书激增的原因,论述宋代 综合性、耕作类、农具类、农田水利类及作物类、蚕桑类、园艺类、畜牧类、水产类、食品加工类、灾害防治类等农书,总结宋代农书的整体特点,客观揭示其在中国传统农学史上的 地位。
内容简介 本书系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30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140余种。
本书系安徽博物院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安徽博物院藏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一万余条,每条数据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内容丰富。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检索使用。
为纪念9月28日孔子诞辰日,中国国家图书馆与山东省曲阜市的孔子博物馆特在国家图书馆联合举办 圣贤的足迹 智者的启迪 孔子故里珍藏文献展 ,为配合此次展览顺利举办,特出版《 圣贤的足迹 智者的启迪 孔子故里珍藏文献展 图录》以飨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系江西省上饶地区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收录上饶地区九家收藏单位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9443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目前该丛书已出版各级各类收藏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140余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 的成果之一。择取天一阁藏明人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百四十部珍稀文献,逐一撰写详细的提要、拍摄书影,具有重要价值。书后附天一阁藏明人文集善本简目,依著者音序罗列五百四十部文献,以便读者使用。
本书系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藏1912年以前古籍5400余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黄灵庚教授编纂《楚辞文献丛刊》的同时,对200多种楚辞学著作详细评述,撰成这部《楚辞文献丛考》。他对著作的底本来源、注释的因承等,均作翔实考证、评述。且别白是非,有真知灼见,不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体现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同时,附上相关图书的彩色书影,对《楚辞》研究者来说,《考述》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对初涉《楚辞》的读者来说,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本书收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括本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 1956-2016年6月间出版的万余种图书内容提要及相关版本信息。按图书分类法分类,并结合本社具体出书情况,按,按文学、历史、哲学、考古 文博 语言 文字、艺术、文化、科技、教育、综合九大类排列,大类下再细分若干小类。每个条目包括书名、作者(无署名者除外)、出版年月、开本、页数、装帧(不标明装帧者为平装)、定价、内容简介等内容。附录历年图书获奖信息、书名检索(笔画及书名首字汉语拼音检索)、丛书名索引(按笔画排列)、上海古籍出版社联系方式等。
图书典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藏书历史。在春秋战国时,已有私人藏书家出现;历经汉魏六朝至五代,日见其盛;有宋一代,私家藏书已与官府国家、书院道观,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唐弢的藏书,巴金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馆有了唐弢的藏书,文学馆就有了一半。” 本书收录了唐弢文库所藏全部图书(报纸、期刊除外)之目录。
武汉大学图书馆是我国较早成立的大学图书馆之一,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累,现有古籍藏书近50万册(件),其中古籍善本6000多部,97000余册(件)。本书依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加以编排和著录,对所收图书的书名、卷数、著者、刻抄印年代、地域、刻书机构、行格字数、边栏、书口、刻书牌记、钤章、刻工等事项作了详细和准确地揭示。
本书系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该馆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6000余条,每种古籍均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详细揭示该馆古籍馆藏。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
《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内容简介:南京曾作为*的首都,因而,南京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民国文献。《南京图书馆民国文献珍本图录》收录了南京图书馆藏珍稀民国文献200种,每种文献皆有一至三幅书影,并都做了准确而简明的著录,其中包括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手迹,重要的书刊、舆图等。
本书是一部传播学和社会文化理论教科书,作者通过一个文化研究理论的概述和五个专题的文化个案研究,阐述了文化是通过表征和意指实践构造出来的;它所使用的符号具有任意性,因而与外部的物质世界不存在符合的关系;它是一个解释的和意义的世界;表征过程的所有参与方(包括制作方与消费方)都卷入了意义的争夺,但这种争夺是通过话语的方式进行的;意义不可能是纯个人的,而是各方协商和表征运作的结果;意义总是有偏向、有优先方面的。本书的大量插图都是这一理论的精彩分析的对象。
本书对明清时期的稿本、抄本、批校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版本鉴定之学,试图在认识稿抄校本的面貌、价值与如何鉴定方面,提出一得之见。由于本书作者陈先行先生长期从事图书馆古籍版本的鉴定工作,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故与有些版本学著作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无论讲述揭示稿抄校本的名目、价值抑或鉴定,都有实例予以说明,这些实例又大都为作者经眼的版本,较为可靠。本书还收录了大量明清版本收藏校勘家的手迹、印鉴,以彩色印刷原大的方式,力图保真、生动的展现出物件原貌,使读者在了解抄校本知识的同时,又可将此书作为标准实用的工具,对收藏、整理、研究古籍版本者颇具参考价值。
《外台秘要方(套装上下册)》四十卷,唐代王焘撰。此书是继《千金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方书,是唐以前经验方书之总汇,也是医家临证遣方用药的重要参考资料,为研究中国医疗技术史及发掘中医宝库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和考察依据,在中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和地位。
内容介绍:本书系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1912年以前出版刊刻的古籍一万两千余条,著录有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以巴蜀地区文献为特色,古籍入藏多渊源有自。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便读者使用。本书是《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系列丛书之一种。该丛书是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旨在摸清家底,揭示馆藏,反映古籍的基本信息,为古籍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依据。
《三余斋琴铭》陈初生手抄本。本书收录三余斋陈初生先生自藏琴铭五十床、师友琴铭七床。所积既夥、冈录所制、纪泥爪焉。陈初生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兰亭奖教育奖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监审委员会副主任。精鉴别,富收藏,喜音律。退休后,师从谢导秀先生弹习古琴,该书为结合其琴艺与书法的一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