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和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在各类制度性背景下,对这一时期知识、观念和文献之间的关系进行结构性研究。本书探讨了这一时期甲骨刻辞、彝器铭文、 书 类文献、诗的创制、易占文献、祝告话语等七种重要类型文献的生成、结构形态及文化功能,阐释了 中国古典传统 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演变过程。本书将殷商西周时期的文献生成和传播过程视为一种话语实践,论述传世文献中来源不同、功能各异的话语要素,还原其作为仪式文本或职事文献的本质。本书将文献置于历史文化研究的视域中进行考察,有助于了解殷商西周时期的知识观念、制度理念和文献生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的论述,还有助于了解早期中国古典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更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本书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内容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基础、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情报分析与研究、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文献学8个部分,共3436条。本书对每条名词均给出了定义或注释。这些名词是图书馆、文献情报机构、科研、教学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范名词。
本书为国医大师张灿珅教授《中医古籍文献学》的修订版,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的源流与流别、书名与篇名、书体结构、文体、文字、标记符号、载体、著录、校勘、注释、类书与丛书、聚散与辑佚、辨伪等有关内容。旨在结合一般文献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介绍中医文献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等。历史地、客观地反映中医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与基本面貌,系统地、科学地总结与概括中医古代文献研究与古籍整理方法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及基本的研究方法。
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全书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卷。 本书集政治性、思想性、权威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全国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读物中,全面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系统最完整的一部党史正史著作。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的出版发行,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教材,为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氛围。
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中国**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该展展出各类展品共计382件,是目前为止关于“四大发现”规模*大的展览,并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为了持续发挥展览的综合价值,4家主办单位联合出版《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览图录》,基于该展览的内容和展品,并根据出版要求进行针对性修改,讲述与四大文献相关的知识、故事、人物,引导读者了解这些古文献蕴含的思想智慧、现实意义。《斯文不坠 伏典重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分为4个专题,“殷墟甲骨”专题介绍甲骨的发现经过、重
《书目答问》是晚清重臣张之洞所撰写的一部名著,对晚清以来的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著名学者陈垣、余嘉锡等就是通过研习此书走上治学道路。此书民国时期,范希曾进行了补正,出版了《书目答问补正》,风行至今。柴德赓先生是20世纪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得意门生,陈垣先生在文献学领域造诣深湛,柴先生师从名师,在这一领域也佳作颇多。柴先生身后,家属从先生旧藏中觅得先生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二册,全书批点颇多,可以看出柴先生在此书上所下功夫之深。此次影印出版,并附以孙文泱先生所整理的批注释文。以柴先生1962年所写《重印〈书目答问补正〉序》为本书序,附录部分有四:1《〈书目答问〉清代著述家姓名录》和2《〈书目答问补正〉著作家姓名录》,这是柴德赓编写的《书目答问补正》的反向查询工具书,在当时属独创。此部分由
《安徽文献总目(1911年以前)》是旨在全面著录历代皖人各类著述及版本情况的目录类工具书。全书总字数在一百二十万字左右,用繁体竖排,有传统专名号,附书名、著者索引。其主要内容及体例如下:著录自先秦至1911年间安徽历代学者、文人所撰述、辑录的相关文献以及其他安徽地方文献。为系统反映皖人著述全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献,不论存佚,全数收入。以朝代为顺序辑录,同一时代者则以姓氏笔划为序排列。每一作者,著录其所有著述名称,注明出处。同书异名、卷篇有异均单独列出,加 又 别之。凡现存著述,罗列其各种版本及收入丛书等状况,如遇珍稀善本、稿本、抄本、精校本等,则尽可能则注明现收藏单位。附有 书名索引 、 著者索引 ,用文史工具书通用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字头之拼音与笔画也转化为四角号码附入,以方便使用者。
一、《苏州全书》(以下简称『全书』)旨在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和保护利用苏州地方文献典籍,传播弘扬苏州历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二、全书收录文献地域范围依据苏州市现有行政区划,包含苏州市各区及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崑山市。 三、全书着重收录历代苏州籍作者的代表性著述,同时适当收录流寓苏州的人物著述,以及其他以苏州为研究对象的专门著述。 四、全书按收录文献内容分甲、乙、丙三编。每编酌分细类,按类编排。 (一)甲编收录一九一一年及以前的著述。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九年间具有传统装帧形式的文献,亦收入此编。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编排。 (二)乙编收录一九二一年至二〇二一年间的著述。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三类编排。 (三)丙编收录就苏州特定选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 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也为写本文献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增订本在内容上进行了重要 新和补充,新增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升了学术与实用价值。
因日常工作之需,我们为《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制了书名索引。为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我们愿将其公诸于世,为古籍界同仁提供便利,以免躬亲翻检之劳。 考虑到利用书名索引的实际需要,我们将稿本的全文作为书名索引的附录附其后,并对稿本的类目顺序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和为节约篇幅缩印成上下栏版式。
本书是关于美国地理学家葛德石档案中有关中国地理的资料之一。葛德石为美国著名地理学家,20世纪30年代以研究中国地理而闻名世界。葛德石1923-1929年执教上海沪江大学期间对中国进行了系统的地理考察。其后,葛德石又分别于1934年和1944年来华访问考察,留下大量关于中国地理的档案。葛德石作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通过在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中国地理考察,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以及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本书通过深度发掘美国雪城大学所藏葛德石档案,归纳和呈现这一珍贵历史档案,对研究和理解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以及中美地理学交流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依据。本卷主要收集了葛德石档案中与中国各界人士和有关中国事宜的通信。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极具特色的住宅建筑,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石库门与上海市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相当数量的居民就生活在这种石库门里弄住宅之中。 从作为一种建筑本身的营造,到石库门街区所居住的人们生活与人群的变动,围绕石库门的种种,都无一不体现着近代上海的百年变迁。营造石库门,营造近代上海人,营造海派文化,人在石库门中生存,文化在石库门中诞生,这三种 营造 即是 营造 了上海。从某种程度上说,石库门是孕育近代上海的 容器 。 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重要人文遗产,是充满历史信息的载体,这些历史信息与其他多种信息共存,而大量的信息就散落在各种文献之中。这些文献是了解石库门相关信息的 钥匙 ,也是解读石库门人文遗产的 密码 。
满族是我国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民族。说其古老,是因为她族源绵远,说其年轻,是因为她以“满洲”之名登上历史舞台至今300多年时间。早在两千多年前,满族的先人,汉文史籍中称之为肃慎或息慎者,便派使者到周朝进贡矢石。汉晋之间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都是一脉相传。到10世纪,以女真之名显赫于世,建立大金国,称威中国北方百余年,创造了自身历史上的一个亮点。
本书采用通行的四行对照法,使用国际音标、直译、意译、大意串讲方式,解读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宝山乡吾木村纳西族群以东巴文记录的地契、调解协议、会议纪要、人情往来、对联、民歌谚语等。本书充分说明东巴文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宗教,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广泛使用于世俗生活。此外,对吾木村地理概况、历史沿革、人口组成、民风民俗、文化艺术、教育、经济、名胜古迹、语言系统也有简明扼要的介绍。并收录课题组的调查散记,对全面而直观了解当地社会生活及语言生存环境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