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书中介绍了浙江省博物馆的16件国宝级文物精品,是吴越文化的浓缩:以稻作文化为特征的河姆渡文化、实证中华文明起源**规模和水平的良渚文化、“春秋五霸”之一的越国文化,“青瓷故乡”的原始瓷和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青瓷,都是闻名遐迩的经典藏品。以浙江佛塔出土文物为基础的浙江佛教艺术品、明清经济史料和以古琴、“三雕一塑”“十里红妆”等为载体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藏品又为馆藏锦上添花。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每件文物都有它稀有珍罕之处,都有它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这些藏品浓缩了浙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古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思想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博物馆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方式以及提升观众参与感的途径。随着博物馆与社会互动、公众联系的重心的变化,参与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正在以更具社交性和参与性的方式将物品、内容和语境联系起来。
在形形色色的各种讲座中,就讲演者的知名度、面向公众的影响力以及在普及与学术的结合、听众人数(在大学的报告厅举行)方面,声望、首届一指的就是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这个系列年度主题讲座。 这些讲座主题开放,论述深入,叙述新颖,不守常规,多个学科就一个主题由各学科从多个视角来阐述,主题本身似乎不属于任何学科,比如 结构 起源 颜色 灾难 记忆 证据 时间 身体 等。 这里我们能看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真正有机结合,真正知识人的视野和素质,用我们通常很难想到的思考方式来表现这个世界,提供对世界不断的新的解释。 讲演者有画家、舞蹈家、天体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小说家、神经系统科学家、控制论者、建筑大师、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汪曾祺——人间草木有从容(精)》是汪曾祺先生的一部精选散文集,主题包括自然草木、日常生活、人生感悟等几个方面。本书分为五辑,即人间草木、闹市闲民、美食人生、旅行杂记、怀念友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汪曾祺先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喜好和友人交往的一面,彰显了汪曾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这些作品鲜活自然,充满了人情味,真是文如其人,体现了他旷达真诚、淡泊从容的人生境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讲述陈炽(1855—1900),原名家瑶,改名炽,字克昌,号次亮,又号用絮,江西瑞金县人。近代中国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陈炽集》对陈炽本人的著作尽可能全都收录,但署名陈炽,经考证而非陈炽所作者,如《幼孩须先学工艺说》、《白溪陈氏族谱十修序》等,则不予收录。
《陈云文选(第一卷)》收入了陈云同志自一九二六年七月至一九四九年一月的重要著作共四十五篇,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陈云文选(第一卷)》内容涉及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党在白区工作等各个方面,其中党的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又占突出的地位。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陈云同志在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长期斗争中,凡是他所负责的工作,都按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及时地总结经验,提出切实、正确、有效的方针政策。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对于作为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贡献。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本书介绍了八位菩萨的传说故事、生平事迹,讲述了各位菩萨在自己的修行过程中所遭遇的困惑与阻碍以及如何克服的,除此外,还有各位菩萨修行的心得体会。八位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虚空藏菩萨、地藏菩萨、弥勒菩萨、除盖障菩萨。 这八位菩萨,是大众熟知的形象,其故事流传很广。本书是对其故事的一次系统性汇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有助于大众对其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老舍纪念馆不大,就建在老舍故居里,特色蛮鲜明,内涵很丰富。这里是老舍后住了十六年的地儿,是一处极普通的北京四合小院。这是老舍先生1950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从美国回国后,用自己的稿费换成一百匹白布购买的。当是是东城廼兹府丰盛胡同10号,后改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紧临有“天下街”之称的王府井。 老舍纪念馆收藏老舍文物全,丰富,如各种不同版本的老舍作品,他生前的收藏品,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舍先生在这个小院的生活和举动,老舍式的,富有个性,譬如:邀客*,赏菊进餐,养花养猫,丹柿小院的诗情画意,完全是老舍文化的一部分。老舍等身的著作,贴近百姓,贴近生活,篇篇字字真实亲切,像一部百科全书,感染和鼓舞着人们。
本书是国内部有关世界性博物馆的著作。刘达临和胡宏霞二位作者,长期浸淫于性文化的研究与展出,出版过相关著述数十种,并克服各种困难,创建了中国家性博物馆——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在研究中国及世界性文化和搜集有关性文物的过程中,作者足迹遍及全球各大洲,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性博物馆,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撰成了这本具有开创意义的性文化著作——《世界性博物馆巡礼》。 作者对全世界近20家性博物馆经过详尽调查后,筛选出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共12家规模较大或特色明显或地位重要的性博物馆,加以详尽介绍。这些性博物馆,有公益性的,有商业性的,有官方的,也有个人的。它们展出的大量性文物,也各有侧重和不同特色。本书用中英二种文字对上述博物馆做了全面详细的介绍,考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众包、物联网、自然用户界面等一大批新媒体开始涌现。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媒介生态模式在新媒体“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下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与平面媒体时代、电子媒体时代既有联系又有新发展的传媒时代。在这个各种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接受信息的渠道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也促使博物馆开始思考传播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陈列和简单的互动,而是利用各种新兴媒体掀开博物馆的屋顶,冲破博物馆的围墙,以更加开放和平等的姿态努力成为“资源的共享者”,鼓励博物馆与公众、公众与公众、公众与社会之间的互动。 在新媒体的带动下,参观者可以用自己携带的智能手机查询博物馆藏品的详细信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可以利用有趣的移动应用获
本书收录了我国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大师周士琦先生从业六十余年的精品文章,配合大量展览史料照片及艺术作品图片,包括经典展陈的老照片、设计手稿等,既谈展览之 法 ,又议展览之 道 , 记载六十年中国博物馆记忆,讲述中国博物馆展览故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全书包括我国博物馆前辈专家苏东海老先生的序言及作者自序,分为上篇 再现 博物馆陈列的思考 、中篇 展陈 览新 各类陈列的设计艺术 、下篇 时空 历史文化对谈 以及附录 回想 陈列艺术六十年 ,完整呈现了周士琦先生六十年博物馆展陈思想,以及中国博物馆展陈在理念、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志愿者是博物馆、美术馆等非盈利性组织机构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为后者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员支持。本书为作者多年在博物馆从事志愿者管理的经验之作。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志愿者分类、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性、志愿者招募、志愿者项目管理等涉及志愿者的所有事务。在*后一章,按志愿者分类,作者详细介绍了从志愿者招募、培训到上岗、考评等志愿者管理全过程,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具体的参考实例。
本书是艺术平台系列中的美国博物馆之旅分册。书中以地理地域划分章节,是考虑参观者的交通便利;选美术为主题,则是满足多数读者的需求。参观博物馆的旅游须知,诸如地图、住宿、交通、开馆时间等,固然巨细靡遗;各馆之历史背景、建筑风貌以及著名典藏品也都有详尽的介绍。书中还辟有专文,谈论如何参观博物馆和领略各地区的艺术特色,另以专栏报道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事迹等等、特殊作品的轶闻趣事、艺术小常识。它既是我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也是我们期望读者参观博物馆时,因之而获得*收益的法宝。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一册在手,将使您尽览美国博物馆之风采。
馆校合作是国际教育和博物馆领域上世纪兴起的革新运动,其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公共属性和教育转型,同时也体现了国际教育改革的潮流以及学校职能边界的调整。从上世纪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后期一批新型现代博物馆的建立,以及课程改革运动,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博物馆群体和学校群体合作的尝试。基于此,本研究以中国馆校合作的历史、现状、主体行为、制度构建为主要线索,通过文献研究、访谈调查、质性及量化实证分析、理论建模等多重方法,对中国馆校合作进行了整体研究,试图获得在中国情境下对该问题的新发现及新理解,以及可能的未来建构路径。
本书对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工作采用了大量二分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专业知识对局部知识;道德 好 的基层参与对道德 坏 的自上而下的规划;有权力的对无权力的;机构对社区;活跃对被动。将博物馆视为媒体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大量研究文献,本书是针对这些文献的首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