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文书概述、文书处理、文书整理归档、档案与档案工作、档案收集与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与统计、档案利用服务、现代载体档案管理。各部分内容又由学习目标、模拟情景、任务驱动、任务分解、任务解析、任务实训、知识梳理、分析思考、目标检测和阅读材料构成,穿插相关链接,充分体现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的教学新理念,突出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应用能力训练。 刘萌:女,1963年生,教授,学校学术带头人。劳动部秘书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女子学院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
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档案学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档案工作实践应用能力。但是过往的实践课程设计主要侧重于某项单一的档案工作技能训练,而缺乏全面、综合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训练。 档案工作综合实践 这门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档案工作视角,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档案工作职业能力知识体系,具备档案工作职业能力,成为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档案人才。 本书根据档案职业能力要求,按照档案馆(室)收集、管理、利用工作流程,从归档文件整理 档案价值鉴定 档案收集 档案保管 档案数字化 数字档案管理 档案检索 档案编研,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学生全面掌握档案工作技能,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际档案工作。
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 GB/ 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开始组织 GB /T18894—2002 的修订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GB/T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书是对该文件的解读。内容包括总则、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处置等,并附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本书首先对档案与档案资源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确定数字档案资源服务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出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的具体要求。继而对国内30个省级档案网站的数字档案资源服务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数字档案资源服务质量要求,以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档案网站 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为参照,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揭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次,基于数字档案资源服务的质量要求,对服务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目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四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归纳出以提升服务质量为导向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提出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的总体框架。*后,通过对若干省级档案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就服务质量导向型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模式实现的可行性、障碍与路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汤涛、徐国明主编的《上海高校档案管理研究与实践》主要汇聚华东师大、复旦、交大、同济、上海大学、上海财大等40余所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关于档案馆管理、档案利用、档案信息化、档案编研等方面等思考和探索,同时也为高校档案向社会开放作了,实践和理论。
胡元潮主编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收编的是2016年度浙江省基层档案工作人员的**论文,共有86篇。全书按档案事业管理、文件与档案管理、专门档案与特殊载体档案管理、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文化建设与开发利用等五个部分进行编排。这些论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实践性强,体现务实、创新、求真的特点,反映出浙江省广大基层档案工作者爱岗敬业、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如《智慧电厂建设背景下档案管理智慧化问题的研究》《基于 一张图 系统的国土档案管理》《推进家庭档案建设的几点看法》《古建筑档案建档与管理的思考》《农村小微权力档案管理探讨》《构建中医药特色档案初探》《档案文化在旅游业的价值探讨》等文章选题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新观点,会给我们带来启发和指引,相信本
本书讲解档案信息化的内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电子政务中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面向社会的应用等。另一方面,本书还讲解将业务规则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系统的改进,建立一个基于业务规则的能够支持辅助决策、及时响应需求变化、可充分扩展并具有长久生命周期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深远意义。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本书集档案管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案例思考于一体,以档案管理岗位需求为导向,项目、任务驱动的编写体例打破了以系统理论知识体系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教材编写模式,加强了实训环节,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全书分为七章,共设38个工作任务和8个专业技能实训项目,其内容主要涉及档案管理工作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基础业务建设、信息资料开发利用、档案统计,以及人事、会计、照片、音像、电子等专门档案和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本书通过任务设置、完成任务分析与提示,辅以相关表格和标准规范,指导学习者了解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和掌握实际操作方法与步骤、具备档案管理工作能力。本书主要面向中职、高职高专的文秘、档案等专业课程及其他专业和层次的档案管理基础课程提供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档案管理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教材
商事登记档案是 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服务商事活动中产生的记录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核心信息的各种记录材料,对于商事交易的安全和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本由孙军著的《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公开获取制度研究》从商事登记档案的公示性质出发,以制度的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从制度理念、制度规则和制度实施路径三个角度审视和重构了我国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公开获取制度体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辽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和传承着多彩多姿的中华文明。作为悠久历史的记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载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研究在民族、研究主体、地域、内容、载体、类型等方面呈现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基于此,本书在介绍与档案文献珍品相关的概念、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少数民族的36件档案文献珍品进行详细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二是从现实上有利于佐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民族文化
本书分部分共十四章。部分概述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第二部分述档案实体管理诸环节的操作原理与方法,第三部分为专门档案及现代新型档案管理之探索。本书学习性、实用性与科学性相得益彰,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文秘档案专业和相关专业学生的,也可供广大文书、档案工作者业务学习参考。
塔城地区博物馆于2008年成立,现地址位于塔城市文化路18号,总建筑面积4390平方米,展览面积3832平方米。馆藏文物8078件,种类有化石、陶器、石器、铁器、铜器、瓷器、造像、纺织品、皮制品、手工艺品等。展览内容分为“塔城地区历史文物”展、“和谐家园”民俗展、“永远的丰碑”塔城爱国历史教育陈列展和临时展。塔城地区博物馆开放至今,接待社会各界观众24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园式单位、平安单位、民族团结示范基地、 三级博物馆,华侨文化交流基地。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承担着传播文明、促进交流融合的功能。塔城地区博物馆作为塔城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宣传塔城的文化窗口、了解塔城的社会平台,将始终坚持“证史、资政、育人”的工作方针,不断丰富馆藏内容、提升展览水
曹胜梅主编的《上海档案史料研究( 9辑)》是由上海市档案馆主编的上海档案史料研究丛书的新一辑,收录有关上海城市发展历史的学术论文和历史资料19篇,分为专题研究、回忆录、读档札记、档案指南、档案架、译林、学术动态等板块,本辑收有《连接中西的信息通道--字林报馆的 译文》、《近代上海医药广告中的借名造假现象初探》、《民国时期民族资本电器业翘楚--华能电业机器厂》、《激情燃烧的岁月--上海重型机器厂采访记》等文章,内容翔实丰富,兼具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是上海城市发展研究的颇有价值的参考图书。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商事登记档案是 行政管理机关在管理、服务商事活动中产生的记录商事主体和商事行为核心信息的各种记录材料,对于商事交易的安全和秩序的稳定有着重要的价值。这本由孙军著的《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公开获取制度研究》从商事登记档案的公示性质出发,以制度的构成要素为分析框架,从制度理念、制度规则和制度实施路径三个角度审视和重构了我国政府商事登记档案公开获取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