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 GB/ T18894—2002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为适应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解决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开始组织 GB /T18894—2002 的修订工作,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GB/T18894—2016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本书是对该文件的解读。内容包括总则、电子文件归档范围、电子档案的管理、电子档案的处置等,并附录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
《气象与大数据》对大数据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进行探讨,叙述气象预报预测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发展历史与趋势,大数据的内涵特性、核心技术和气象应用潜力,气象数据的属性特性和大数据价值,气象业务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的模式方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需求等;提出气象大数据规划治理的思路方法;从信息基础平台、分析与应用、挖掘与融合等不同层面设计气象大数据系统;给出气象大数据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本书共分为八章,其主要内容包括:纸质档案及实物档案的保护;声像档案的保护;环境条件对档案的影响;档案有害微生物病害及其防治;档案害虫防治;档案馆建筑与档案保护等。
本书将库恩的范式论运用于档案学史研究中,通过实然状况与应然条件的对照,界定了档案学从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历史演进阶段,探讨了现阶段档案学的发展程度。明确了档案学革命的可能性,认为档案学的未来发展需要在现代性完善的基础上走向后现代,并阐释了档案学共同体在档案学范式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
《档案学理论范式研究》从科学社会学的视角,运用库恩的范式(转换)理论.对档案学研究及其理论发展进行系统的学术考察.探讨了档案学发展中的理论转变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这种转变与建构的社会影响因素,为认识档案学发展变化的内在脉络提供理论阐释。作者通过对档案学术共同体、研究成果和学科定位的综合分析与重新解读.提炼出档案学发展中所潜含的档案史料整理理论、档案文件管理理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档案知识管理理论、档案社会记忆理论等五种递进的理论范式型态;揭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形成转换与特定学术共同体、学科形象、时代背景、社会动因和档案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并展示出档案学理论范式的传统、主流与前沿.转换与共存,理论通约与实践互生的演化状态。全书在档案学、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等多学科知识的
在中国山东省的曲阜市,有一个延续近三千年而没有移动过位置,在中国历史上有“天下家”盛誉的家庭,它就是声名显赫而又神圣的衍圣公府。这个家庭著名的祖先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人孔子。 出于共同的政治需要,中国历史上历代国家政权无一例外对这个特殊家庭予以各种“优渥”,衍簪公府的国家尊贵职宾角色,造就了其饮食文化的极致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和历代封建国家将衍圣公府培育、塑造成了一架具有强大职能、灵活机制的“吃的机器”。衍圣公府的饮食文化,既是中国历史上贵族阶层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集中体现。“衍圣公府食事”,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领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衍圣公府饮食文化,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中国五千年的饮食文化历史。 作为已经过去的历史,衍圣公府饮食文化都记录在万卷之
《基于主体认识视角的当代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以哲学认识论关于学术研究活动的认识层级划分与影响学术研究的认识主体性因素的剖析作为立论基础,试图对中国档案学术研究传统认识行为进行归纳与评述,并对现实档案学术研究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各种主体性因素进行概述和反思,并从学人的角度去剖析当前档案学术研究主体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以此提高档案学术研究主体的学术研究能力,规范档案学术研究的行为,促进中国档案学的进化与发展的目的。
罗军所著的《中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将本着“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永无止境”的指导思想,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出发,通过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对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演变作一梳理,厘清其发展的脉络,系统分析历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内在规律,并综合运用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归纳演绎和逻辑推理。在总结以往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比较与分析相统一的方法,借鉴国外档案管理体制有益经验,按照国家体制改革的整体要求,探寻与当今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规律,重新划分和规范档案机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提出我国档案管理体制改革体系架构的初步设想。
本书的中心主题,是关于"数字档案馆项目风险管理"的探讨。针对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实践中风险管理的需要,本书在整合项目建设中的诸多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探索出对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具有显著影响的关键风险因素,并提出应对这些关键风险因素的策略。
纪念上海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3+1’档案论坛”文章。由杨永和主编的《回眸与展望》共收录了55篇文章。文章内涵丰富,有对档案馆建设的历史回顾和经验总结,有对档案馆未来的愿景展望和发展谋划,有对档案馆夯实基础建设的工作建言,有对档案馆在新时期拓展服务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献策。文章贴近实际、观点鲜明,不少文章阐释深刻,内容富有新意,反映出作者厚实的经验积累、宽阔的业务视野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许多真知灼见对深入研究、有力推进档案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王萍、张卫东编著的《秘书学教程》系“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之一,作者系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萍等,作者阐述了秘书学基础;秘书人员;秘书和领导人的关系;秘书文档管理;秘书日常事务管理;秘书会议管理;秘书写作;秘书工作技巧等内容。作者自2003年开设《文书学》课程,并发展为《商务秘书工作实务》,后调整为《现代文书秘书学》。具有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经验,本书在吸收前面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阐释了秘书的工作职能和秘书的职业素养。体例设计合理,文字简洁。适于广大学生学习、掌握。
《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以电子文件为研究对象,对数字时代给文件与档案管理带来的变化与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从新的时代、新的对象、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新的策略、新的流程、新的系统、新的体制、新的服务等全新的角度,全面阐述了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问题。提出问题部分通过案例说明,案例的选取轻松易读并与研究内容紧密结合,解决问题部分具有研究性和前沿性。 《数字时代的文件与档案管理》是一本面向理论与实践的,追求探索与开拓的,具有创意与新意的学术著作,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具有洞新求变的思维理念,洞见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的新变化,求索其未来的新发展;二是具有别出机杼的创新精神,提出了作者诸多独创性观点;三是具有整体递进的逻辑关系,整体论述上逻辑严密、
本书立足于双重现实背景——档案服务实践问题和档案服务政策现状,基于对我国档案利用实践问题的调研和实证分析,基于对现有档案利用服务政策的梳理回顾和纵横分析,逐层深入地对档案公共服务政策价值导向、体系构建、内容设计展开研究。 在纵向勾勒出我国现有服务政策演变发展历史阶段及特征,横向勾勒出由基本政策、水。平政策、垂直政策构成的档案服务政策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在深刻理解档案服务的“公共性”基础上,本书提出并阐述了档案公共服务政策应确立的四个价值观,体系规划的五个思路,以及责任和权利两条政策主线和设计理念。在深入剖析和解读现实案例的基础上,从责任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开放政策的缺憾并提出完善建议.从权利角度分析现有档案利用政策缺憾并提出修改意见。
新的发展变化,探讨了档案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在实践上对我国档案馆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 本书分成上、下两部分,对档案馆的现在和未来进行研究和阐述。上部立足现实,重点阐释档案馆当前阶段在机构、性质、职能、服务等方面的新发展;下部立足未来,重点探讨档案馆作为记忆宫殿、数字城堡、政务窗口、文化家园和知识宝库的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建设路径。全书思路清晰,体系完善,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在理论研究方面是一部具有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的专业学术著作。
这是本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本关于企业档案管理的教材。 本书以多类型和深入的企业档案管理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为基础,围绕企业档案价值与企业档案工作的“收”、“管”、“用”及信息化实施,采取“以案说法”的方式来描述,其中恰当地体现了纸质档案与电子文件管理的融通与并重,注重档案意识的启发和档案管理的实践重心、企业档案信息化和企业档案管理个性化方案。 本书以“档案双元价值观”的哲学视野为基点,吸纳学界有关知识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为企业档案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层且具时代意义的阐释和注解。 本书率先将国家行业标准《企业档案工作规范》与企业档案管理实践加以捆绑解读,为我国新一轮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系统且同步于规范背景的知识读本。 本书率先与《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企业
档案"泛化"现象主要是指档案界和社会大众对"档案"概念偏离传统的使用,是传统档案概念的延伸、扩张或借用,并保持与传统"档案"语义的关联度。本书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知识系统结构分析法有三个维度,分别是:"基础维"、"现象维"和"分析维"。 在档案学教材中,一般从档案概念、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档案学三方面现象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研究档案的"泛化"现象也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不同的则是后者选取现代社会的档案"热点"现象进行描述和解析。
《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研究》对公民利用档案权利作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著者首先对档案利用权利的含义、档案利用权与相邻权利的关系等基 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解析,从法理上厘清了档案利用权与档案公布权的关系,并对档案开放语词来源、它与档案利用权利、档案公布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予 以深入探讨。进一步考察和梳理了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在中西方的演进过程,从历史进程、制度层面、文化背景等三个角度剖析制约我国公民利用档案权 利实现的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立法层面、制度实施、文化氛围营造三方面提出公民利用档案权利实现的基本框架。 《公民利用档案权利研究》由王改娇编著。
本书提出的管理3D就是从管理内容、管理资源和管理方式三个维度,立体考察管理活动的形成和规律,并通过构建一般管理活动的运作空间来对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地研究。本书在对国内外涉及管理学(管理活动)和基于管理视角的档案学两方面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管理维度、管理内容、管理资源、管理方式、文书、文件与档案、解构与建构等主要概念及范围予以界定;通过对东西方管理思想与管理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提出管理维度勾勒的作用与意义,并对管理活动从内容、资源和方式等三个维度进行解构,探讨了管理维度分析对于档案学研究的功能与启示,并提出了基于管理维度分析档案学研究的三个假设;探析了档案信息资源的一次管理、二次管理的概念与思路,以及管理资源信息保障相关研究的内涵和范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大国,各民族人民在这片广袤辽远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和传承着多彩多姿的中华文明。作为悠久历史的记录,少数民族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和载体。长期以来,对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的研究在民族、研究主体、地域、内容、载体、类型等方面呈现不均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削弱了人们对各民族文化的充分认识、保护意识和传承责任。基于此,本书在介绍与档案文献珍品相关的概念、项目以及中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8个少数民族的36件档案文献珍品进行详细研究,试图达到以下目标:一是从理论上推进我国档案文献遗产的深度研究,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珍品的挖掘和保护;二是从现实上有利于佐助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增进民族文化